关于《金拱向东》这本书,你需要了解的是:
译者祝鹏程:现在说到麦当劳,就想起快餐。美国有名的社会学家乔治·里茨尔专门写过一本书叫《社会的麦当劳化》,创造了一个词汇“麦当劳化”,用来形容现在整个世界越来越统一化了,各方面越来越规模化生产,泯灭了很多个性。我在今年的4月份翻译了一本反其道而行之的书,是美国一批人类学家合写的一本书,主编叫詹姆斯·华生,是哈佛大学人类学系的教授。他带了他的团队,专门针对麦当劳在东亚的情况,做了研究,书的名字最后叫《金拱向东:麦当劳在东亚》。选取了北京、香港、台北、首尔、东京这五个城市,分析麦当劳从国际化的快餐产业,进入本土化以后会发生什么样的变化。里茨尔的研究比较宏大,整个社会麦当劳化了;这些学者是反其道而行,任何快餐化的现代规模化的东西,进入具体的社区以后,都必须要承受一个社区的本土化。任何一个单一的快餐到丰富的社区里都会呈现出有趣的特点,比如在北京这些地方,我们不会像美国那样,让你自己取纸巾。如果纸巾放那儿,很可能一下子被拿光了。麦当劳的服务宗旨是微笑服务,但香港人一看你,觉得你朝他笑,他就觉得你有诡计,香港社会的那种为人处事的规则就是冷面,按规则来,微笑服务这一项在香港是不存在的。麦当劳本来是一个快餐,但它进入东亚社区以后,会被东亚人所想象,这是一种现代的西方的生活方式,原本的快餐都慢了下来。老外在美国吃麦当劳,10分钟不到就吃完了。在中国是一群人成群结队的一块过来吃麦当劳,而且把它当成一种现代西方的生活,有这样一种想象在里面。这本书最早出是在上世纪末,2003年又出了一个修订本。我们根据修订版进行了翻译,现在是浙大出版社出的。
——以上是第35期阅读邻居荐书环节时的推荐语
你还需要了解的,是我在2015DIAO计划第五期的推荐语:
杨早
我有一位新同事,是北师大民俗学博士,现在社科院文学所做博士后,叫祝鹏程。《话题2014》里有他一篇写广场舞的专题。就是石头很想参与对话的那篇。
他新近译了一本书,浙江大学出版社启真馆出版,39元。书是一个美国人叫华生主编的,书名是《金拱向东:麦当劳在东亚》。
这位主编华生,1960年以来一直在香港做田野调查,考察新界的宗族组织、祖先崇拜、风水文化等等。考察中,经常和香港朋友去元朗吃港式茶点。1989年,香港朋友突然不带他们去吃港式茶点了,他们带着来自波士顿的朋友去吃麦当劳!
于是华生教授联合了东亚五个地区的民俗学同行,对麦当劳对当地文化的冲击、改变与影响进行了研究——之前的麦当劳研究,主要针对生产与管理,而华生等学者感兴趣的是消费者与麦当劳之间的关系。这五个地区是北京、台北、日本、首尔、香港。
我们这个年龄的人,都有过对麦当劳从惊奇、陌生到熟悉、视若无睹的过程。这一过程发生在东亚各个地方,但又与当地文化紧密接合。麦当劳的目标是不让本地消费者觉得它是外国企业。在90后那里,基本上已经是这样。
在这个推广和本地化的过程中,有很多细节被我们忽略了。比如麦当劳让东亚的消费者开始习惯有秩序的排队(这并不是世界通例,到现在荷兰的麦当劳还是大家挤在柜台前嚷嚷),比如让很多地方的人第一次体会“微笑服务”,再比如让人习惯餐馆的明亮与干凈,还有免费提供卫生间。
这五个地区,每一个地区都有它的文化个性,当这种个性与麦当劳的全球统一性——它追求的就是你在全世界任何地方吃到的汉堡和薯条(尤其是薯条,这是麦当劳拜物教的核心)都一模一样——发生碰撞时,就会衍生出很多有趣的故事。要我说,这简直像是一个庞大的文化实验!
东亚地区是能够迅速接受产自美国的麦当劳的地区中(这需要经济实力与社会开放度),饮食文化与美aaa国本土差异最大的。所以考察“金拱向东”这个主题,特别能凸显麦当劳在全球化过程中的野心、方式与问题。这本书是民俗学研究的经典作品,特此推荐。OVER
这期DIAO发出去之后,看到了这样的反馈:
当然推荐!好书不但要推荐,还要一起读!
不知道别人想说啥,我自己想谈的,是“食物背后的意识形态”,别小看日常的食物,进食过程是每天的仪式,在家里进食,在街上进食,直到你吃的食物上了《舌尖上的中国》……
还有墨镜王这个死变态,《重庆森林》里的炸鱼薯条,《花样年华》里的云吞面……食物怎样进入并帮助讲好一个故事?
译者祝鹏程博士也会到现场!还有抽奖哦!
所以,明天下午,读易洞,你来不来?
预告/阅读邻居第36期——《金拱向东》
主题:我们在麦当劳里干什么?
书目:《金拱向东:麦当劳在东亚》
时间:7月25日(周六)下午2至5点
场所:@读易洞书房(北京市朝阳区万科青青家园商业街105号楼A19房)
报名:限12人,报名新浪微博私信@读易洞de洞婆婆
要求:阅读指定书目+准时参加
电话:010-85301432
《金拱向东:麦当劳在东亚》
(美)詹姆斯·华生主编,祝鹏程译,浙江大学出版社
0
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