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新传媒 财新传媒

阅读:0
听报道

《三体》获得雨果奖,不出意料,媒体快访,朋友圈刷屏。

尽管我对这样获得国际ISO认证就狂喜的心态表示疏远,但这次获奖会让更多人关注《三体》与想象力,就是好的。

下面是2012年5月5日,阅读邻居《三体》讨论精选,那期的主题叫“冒犯”。


《三体》是很庞大的结构,一定有很多很多点可以分享。

为了防止过于散漫,所以今天大概确定一个主题叫做“冒犯”。

不管从科学观念还是文学观念来说,冒犯了哪些东西?

大家可以尽量靠近一下这个主题,最主要的还是你的感受。


我推荐所有的人去看大刘所有的书。

《三体》在我们这种伪科幻迷的小圈子里面是非常有名的一本书。

篇幅很艰深很久没看,开始看是因为我一个书评人好朋友,他的读后感在书里摘取了一段:“不要回来,这里不是家”,让我感受特别深刻,觉得这句话很有力量,就开始看这套书。

我很信这本书,而且非常喜欢大刘,我觉得这是个完美的书,没有瑕疵。

让我觉得冒犯的一点是,它可能把人类定义的更糟糕了一些。

人类已经以为自己有很成熟的文明了,但是在这本书里面明显可以看到人类其实是非常弱小的,人类非常年轻,它把我们对于宇宙的感情放大到另外的角度,就发现在宇宙的历史上我们是有波峰和波谷的。人类对于宇宙各种不同时代的反应,不同时期的应对。随着宇宙的变化,人类慢慢成长,都是让我非常深刻的一种感受。

到后面我已经不太关心人类的结局了。

我特别喜欢里面一个角色罗辑,我觉得他非常英俊,是一种超出外貌协会的一种英俊。

我非常喜欢章北海,我支持并且很欣赏他的选择。

我在看的时候,对人性的看法这个方面很感兴趣。

因为我做编辑,印象比较深的是刘冰和江晓原对谈,聊《三体》,发在我们杂志上面。

《三体》刚出来的时候,我对这本书最开始的兴趣是,刘冰和江晓原对谈当中,刘冰对刘慈欣的一个评价。

我做文学理论或者文学批评从来不做科幻小说,我对科幻小说的整个脉络也不了解。

但是在刘冰的观点里面,他说“刘慈欣是科技至上主义者”,他是以一个比较人文主义的态度批判刘慈欣的。

他讲了一个段子,他当时去采访刘慈欣的时候,问了他一个问题:(三个人,大刘,刘冰,做记录的漂亮的女士坐在一起)如果明天世界马上就要灭亡,就剩下我们三个人,只有两个人能够活下去,他将背负这个世界所有的文明与智慧,创造。但是必须有一个人去死,你说咱俩合起来把这个女的弄死,可不可以?

刘慈欣就说:“这个一定是可以的”。

人永远第一个要去思考的东西是生存。所以刘冰就此对刘慈欣有一个也不能说批判的,就是觉得他有科技至上主义。我觉得这个可以放在广泛的人文思潮里。

因为我不了解科幻小说,但是我做电影史,我知道科技电影的形式是在二战之后,伴随着核阴影出现。

就算是全宇宙只有人类一个文明,人类依然过于傲慢。而且人类早晚要为此付出代价。

我八十年代的时候很喜欢科幻,也喜欢飞碟探索什么的。

《三体》是在杨早一而再再而三推荐之下才看的,开始以为这是现在这种网络小说的产物,无聊的要命。

我看书有个毛病,不管谁说的谁写的,我看两眼看不下去我就不看了。

从这点来说,我对刘慈欣的感觉是,不像个科普作家。

他文笔很好,文笔可以让我看下去。

看完了这个书以后依然觉得跟我想象的科幻小说两码事儿。

我觉得他对人文、对价值观的探讨,比科技要多得多,我觉得他的震撼力也在于杨早刚才概括的那种冒犯。

其实不管宇宙当中到底有没有像他想象的这么多的其他的文明,尤其是这么多高级于地球文明的文明,就算是全宇宙只有人类一个文明,人类依然过于傲慢。而且人类早晚要为此付出代价,这是我的看法。

要是说喜欢的话,大家都知道第二部写得最好。但是我实在讨厌第二部中关于罗辑那段感情的描写,我觉得失败而且多余。所以我反而觉得第一本比较好,我不知道是不是我过于傲慢,我老觉得写这么长篇的人,作者免不了有个毛病,就是写到最后脑子开始乱。他在时序上有很多毛病,包括第二部第三部里对于年代对于纪元,对于哪件事过了多少年发生,跟他那个年代对不上,反而是第一部特别完整特别严谨,故事推动的特别好,所以它让我一点点继续看。


它比哲学书带给我的所谓哲学思考还要多。

之前是不喜欢看科幻小说的,我最喜欢看的是推理小说。

五一参加好朋友的婚礼,我带着《三体》去的,他就翻我的书,他之前没看过,突然跟我说他突然想起来这个作者怎么这么耳熟,刘慈欣,他小时候看过很多科幻的杂志,里面有很多大刘写的东西。

但是我之前没有。之所以看这个,当时的推荐者是邱小石,他几近疯狂的推荐让我拿起这本书来看。但是说实话这是我读的第二遍,第一遍我觉得很难看得下去,不像推理小说那样我会放不下,不是那么的吸引我。第二遍读过之后, 我觉得它对我的魔力在于读完之后。

我们在讨论这个季度主题的时候,定了《三体》这一期的主题是“冒犯”,在网上看到一个评论说:“三体冒犯了一切的边界”。读完之后才发现确实是这样。

我们脑海里或者专业领域的、物理的、天文的、人文的、社会的、人性的、心理学的、宇宙关系的、自己的、人性的、人心的、大脑的……所有问题可能都需要重新认识和思考。

看这个书之后,忍不住会做很多假设,如果明天太阳不再升起,如果这个时候有个文明三体的智子都在听,如果只有地球一个文明,200年后真的会什么样?它会好吗?如果我是面壁者,我会做多少出格的事情,我可怎么使用那些无限的权限?谁又知道现在是什么样的?是我们了解的和看到的吗……

还有那个让人真心越想越恐惧的猜疑链。

以前常说人很渺小,我对这个渺小是没有恐惧感的,看了这本书我对人的渺小才有了真实的畏惧。

这里面我最喜欢的是大史。

挺有魅力,挺招人喜欢的。看了这个书心里挺没有安全感的,这个人多少是一个让我觉得踏实和够得着的一个人物形象,可能有这个原因。此外,也只有他接近本格派推理小说里有天生的洞察力的神探,没有神鬼怪超自然力。

我基本上不会看到在科幻小说界刘慈欣的贡献,因为科幻小说我看得太少了。

我反而是觉得最大的价值是,从来没有让我这样去看过或者想过我生存的宇宙、世界、社会、城市、人、人性……以及人性本身不敢探求的内心。它比哲学书带给我的所谓哲学思考还要多。

当时拿到这本书的时候,我的第一判断是这是一本烂书。

大家特别看好的第二部我正好没看过,先看的3,这次又买了一套套装的,没时间看完。

知道《三体》的时候,挺早的,08年《三体1》刚出来已经知道了

因为是做这行的,出版社都会给我寄书。当时拿到这本书的时候,我的第一判断是这是一本烂书,不进入推荐范围。我们做书评编辑的特点,首先看书的品相。我也不是一个科幻迷,在这之前我也不知道大刘的大名。全年都没有在我们的版面上出现过三体的介绍

每年11月我都去深圳参与深圳读书月的年度好书评选,我是评委之一,其中还有一个评委是江晓原。

在那种场合评委之间都是要互相拉票的,把自己认为很好的书,说动别人来投票。

整个过程江晓原一直在狂推这本书,在座的十几个人都没有看过,就江晓原看过,他私底下对我说这本书多么多么好,我说我很相信你的判断。但是实际上狂推没有效果,都没有进入前20的序列。

回北京后我又找来这本书,难道我真的错过了一本好书?

我把我手里《三体1》,交给了我们的记者,让他们拿去看一下,有可能的话采访刘慈欣。

后来真的跟刘慈欣做了对话和采访,也因为这个关系和刘慈欣建立了这种联系。

我和作者建立联系后会没事问候一下。大刘是一个搞研究的,平时的交往都很客气没有那么多寒暄,都很直接。中间我也向他约稿。他是写小说的,但是我的版面也没有小说版,一直说有没有可能写人文类、科技类的随笔,我可以发的。

终于有一次有机会,《生活》要做一个关于想象力的特刊,要求找很多跨界的人来写不同的小说来体现他们的理念。我就找到了刘慈欣,他真的就写了一个5000字很漂亮的小小说。这是我看刘慈欣的第一个文章,是我对科幻的一个比较直接的感受。

《生活》是受众很小的一个杂志,而且刘慈欣不会一稿多投,很少有人看过。我认为写的很好玩。因为这样和大刘有过几次交往。

后来第二年参加图书评选的时候江晓原再次推荐《三体2》,还是没有人理会。直到《三体3》出来,才是刘慈欣三体系列在书界大红的时候。去年年终发起一年一书,《三体3》应该是和《寻路中国》齐名的,是提及率最高的两本。

我是去年看到《三体3》,参加好书评选,我就和江晓原两个人推。《三体3》已经进入前20了,还是没有进前10。但是后来它在其他媒体评选已经很有建树了。人民文学评的年度小说前五强那次我也在场,底下很多人,大概有上百人,每个人有一票,我把我这一桌都说动了《三体3》。后来和另外一部作品打平第五名,又重新投票投了一轮才出来的。

我对科幻的概念不是很深,看得也很少。前两天,五一空气特别不好,我拿着《三体1》在小区长廊那里看。那天看的时候有一个强烈的感受。五一那几天空气特别差,《三体》有一个环节是涉及到环境的。我当时坐在那里的感觉,杨絮飘得很难受。环境的问题不光是存在我们现实社会的,它在科幻世界照样存在,一种很共性的事情,在现实地球世界以及三体世界都是这个样子。

我平时不怎么打游戏的,不会玩游戏,文科生的思维。每次书中戴上工具进入三体世界的时候我就傻了,这个对我来讲是一个冒犯。我很好奇,但是我是想象不到边界在哪里。大刘有驾驭跨度这么大的一个领域的能力。

我看他的小说,对我来讲懵懵懂懂,也许我从1到3都看完,会有新的认识,现在有点破碎,在我心中还没有形成一个三体世界。

介读 | 《三体》是一部冒犯之作
2015星云奖

@张小北

黄永总把科幻和科普文学搭界,这是一种误解。

其实科幻小说和科普文学是没关系的,科幻小说一直在流行文学,通俗文学里,科幻只是一个标签和分类。这当然也跟国内长期基于翻译过来的外国科幻小说的阅读习惯造成的。国内的科幻作者一直在下意识模仿,中国年轻科幻作者在写科幻小说的时候里面的人名和地点都是外国的,这是中国科幻小说一直存在的一个问题。

大刘是很特殊的一个人,就像杨早当时评价刘慈欣凭借一个人,把中国科幻小说提到了世界一流水平。这个评价在《三体1》成书出来之后,核心的科幻读者普遍的一个认识。

在《三体1》变成书之后,每个人都意识到,中国科幻小说旱地拔葱出来这么一个人,没有任何基础和预兆出来这么一本书,大家都很兴奋和激动。

我们对于大刘创作《三体》知道很久,99年开始在《科幻世界》发表小说,酝酿了10年才开始写,作为业余写作状态,根本养活不了自己。即使三体卖的很好,仍然不能靠书养活自己;另外一个方面大刘也是比较现实的人,结婚了,老婆孩子都有。绿茶从出版界角度来看过程,我们从科幻的小众角度去看,光我就送了不止10套。这个过程是不断的,可以总结出扩散范围。从小圈子兴趣阅读开始,逐渐扩伸到出版界读书界,然后到普通读者,畅销书读者。

《三体》这三本书发行量不低于30万套,即使放在畅销书里也是很不错的,对于中国科幻界来说是破天荒的,之前卖的最好的也就10万。三体覆盖的读者年龄很广。

跟《科幻世界》出版社也有关系,它跟全世界尤其是北美科幻界有密切联系,之前一直是单向的引进翻译。《三体》除了官方推广还有大量热心读者手动翻译在网上贴,读者自发翻译,在北美主流科幻界也有影响力知名度,北美主流科幻界也是一个小圈子。

北美不是很认真区分科幻,奇幻的分类,都归类到畅销书或者通俗小说里,只有很少众的会说自己是科幻的,一般不是太在意是不是科幻的身份。北美的科幻作家不是只写科幻小说,通常是畅销书作家。中国的科幻界在北美有知名度的应该只有大刘。三体也没有在北美正式出版。

我们就是外星人,没有所谓的外星文明。这是一个非常温情的宇宙,我们在受到特别好的呵护。这才是法则。

我看得特别兴奋,我觉得有几个阶段。有一个阶段就是我看完之后拼命给我认识的朋友讲这个故事 。

最让人兴奋的我觉得不是你们谈到的人物,故事等等刚才谈到的东西。不同场合谈《三体》谈的方向有很大差别。比如今天学文学的,搞出版的比较多。在很多场合谈《三体》每次由于在场人不同,谈的方向有很大差异。

有一个最大的差异是,我本质上更愿意谈这本书的秘密。

在看这个科幻小说之前,比如看《时间简史》、《大设计》,这些书籍的时候,我对科技有好奇感但是并没有特别好的所谓的基础训练,看起来有些似懂非懂,不敢确信。但是看《三体》给我弥补了物理学方面的很广泛的,能够印证的一种表达方式。

我觉得物理不是我们一定要掌握的知识,但是我们对世界的好奇可以从这里开始。

为什么谈秘密呢?其实非常多的《三体》里面的概念,每一个概念都可以成为精彩的小说,

环环相扣彼此联系,确实搭建起了小说的结构。我刚才印证的例子,王不满说宇宙的有限无界,举例蚂蚁爬。我觉得当你说有限无界的时候,没有物理知识的时候,对这个东西的形象是不容易贯穿的,但是大刘能够解决这个问题,他用他的文字去贯穿了这个东西。

我觉得这个是我要谈的最重要的秘密,是大家没有谈到的问题,其他的大家都谈到了。

这本小说大家都看到人性、宇宙法则的残酷性,但是我看完之后,我产生了非常大的秘密的揭示感。

基础原理是《三体》里的悖论,银河系的尺度和年龄,有100亿年历史,只有10万光年,从这个角度讲的话,这个外星文明怎样都可以找到地球的,但是为什么没有?只要比人类文明早100万年的文明就可以发现地球文明,为什么我们仍然没有发现外星文明?他说的是猜疑链,彼此屏蔽、隐藏。我后来看完这本小说,有个很大胆的想法 ,反而不是宇宙社会学的残酷性,而是宇宙有非常温情的东西。

我们就是外星人,没有所谓的外星文明。

为什么?

地球、太阳系、银河系,这就是非常好的孕育生命的子宫,文明这个东西本质上讲它就是一个生命,我们其实是外星人在这样一个创造了这么好的条件这么好的环境逐渐生长的生命,

我们需要自我去成长,去发展,去挖掘。可能到了某种时候,就跟人长大了就开始远离自己的故乡一样。我们是慢慢的发现,就像一个小孩慢慢长大对世界认知逐渐扩展一样的。

所以说,我觉得不是想象的外星文明没有发现我们,或者来摧毁我们,或者彼此之间非常残酷,相反,这是一个非常温情的宇宙,我们在受到特别好的呵护。

如果不是这样的,如果是大刘的宇宙社会学的原则的话,我们早就死掉了,根本不会有任何生命的迹象,但是我们存在。我们活着。这才是法则。

对刘慈欣的宇宙社会学有不同的看法,当我看着很兴奋的时候,觉得是很有想象力的,我喜欢结构,但是是不是有其他的方式?我觉得无所谓喜不喜欢,刘慈欣都是培养我们这个器皿里添加激化的东西。


介读 | 《三体》是一部冒犯之作
2012年10月在香山“中国想象力”会议

@杨早

三体最难得的是这一点,它是有价值观的小说。

先介绍一个演讲,11年5月11号美国哈佛大学东亚系主任王德威做的一个演讲,主题叫做“乌托邦 恶托邦 异托邦”副题叫做“鲁迅到刘慈欣”。说得比较学术化。


乌托邦

人类对美好未来的想象。刘慈欣里面有一个说法很好玩,就是人类会越来越好,这是从19世纪以后,也就是工业革命以后才建立起来的一个概念,之前没有这个概念。

世道必进,后胜于今。物竞天择,适者生存。这两个概念。乌托邦代表人类超级自信的来源。

之前大家都知道很喜欢说“上古”,以前很好,以后可能会越来越糟。

恶托邦

随着人的发展,我们会越来越冷酷,对人类社会的想象。

异托邦

这不是一个成熟的概念,目前还是停留在理论层面的概念。异托邦类似于我们在镜像里看自己一样,我们会设想一些空间,把自己的东西投射到里面去,带有了一种投射,是被想象出来的,想象在那种状态下,我们的欲求不满,超级想象,会投射过去,相对构成了未来发展的多种可能性。


这三个概念很有意思,乌托邦,恶托邦,异托邦在三体里都有。

在所谓的危机纪元和震慑纪元里面,反映的世界就是乌托邦,人类的太空生长,身体修长,男女界限开始消失,重新出现了人类社会特别自信,宇宙舰队建立起来的时候等等,都是来自乌托邦的想象。恶托邦想象,也出现过,就是像澳大利亚的情况。异托邦,《三体》牛就牛在这个地方,它可以超越前面已经成熟的东西。最后提出的一些概念,最后人和宇宙的关系,已经进入到了异托邦的境界,超越了前面所谓善恶、竞争、进化这样一些东西。对传统幻想小说确实是一个冒犯和越界。

在里面王德威教授从文学角度讲了些很好玩的,就是现在很少看到小说,红色经典雄浑壮丽的一面,比如末日之战,这种写法很少敢写了。比如二相箔,把三维世界变成了二维世界,就像张艺谋搞的奥运开幕式,就是一个典型的把中国文化搞成平面世界的搞法,这种联系都很好玩。

我自己在这次重读《三体》的时候,比起第一遍读得很爽,又多出了一些想法。

首先它是有基石的,《三体1》的叶文洁父亲的遭遇,正好是发生在中国科学史上的故事,

确实有一个人给爱因斯坦当过助手,在文革中收到了批判,这个事情是存在的,它的发源还是现实。

有句话叫做“小说是小说家的假面舞会”,所有小说都是。

一方面这么大部头的小说,会像个磁石一样,会把所有作者的资源,所有的思考、认知、知识全部吸附过去。

我昨天突然想起,《三体》三部曲的性质很像王小波的三部史,比如《黄金时代》跟《三体1》是有对应关系的,跟现实有非常密切的镜像关系;《三体2》跟《青铜时代》的对应;《三体3》跟《白云时代》的对应,王小波更多的是属于恶托邦的范畴。

刘慈欣《三体1》《三体2》不断把对科学、政治、文学、刑法、爱情都揉进去,比如黄永特别不喜欢的那段罗辑的爱情故事,对庄颜的想象。其实后来刘慈欣也有一个交待,推荐大家看看刘慈欣在香港书展的一个讲演,那个讲演里提到,正好那段时间碰到了一个传统的纯文学作家,跟他聊天,说“你们创造人物的方法跟我们不太一样,我能不能把你们创造人物的方法划到我的小说里去”。这是一个随机的行为,他做了一个尝试,现在看来这个尝试不是太成功。


我理解的三体游戏,那个游戏很棒,如果有人做出来会非常好玩,我觉得他是传达刘慈欣对中国历史的理解,加入的是中外历史上人物名字,

《三体》特殊的性质是犬儒到一个极端的地步,在那里面仁义道德都是非常糟糕的,所有软弱,所有的人类的所谓的情感都是不必要的。在那种乱纪元随机的情况下,你根本没有任何闲暇和余地来从事那样的活动,所以《三体》里没有文学,没有电影,所有精神活动都尽量压缩,人尽量能够像机器一样生活。这是传达的历史上不同的理想,比如纯理性主义,科学主义的,刘慈欣自己的理性批判有很强人文情怀。


《三体》有些段落是非常严谨的,所谓硬科幻代表人物,就说明虽然我们不能看小说来学物理,但是有些段落是非常靠谱的,不是纯粹的想象。我认识的有些女性学者看那些段落是跳过去的,但是也不影响阅读和快感。

你会发现他的六十年代生人特征,他的中国背景和科学背景,在里面是什么结合呢?我称为“《三体》的三体”,我理解的三种语体。

他在写中国人的时候,使用了非常强烈的中国腔调。大史的看法是非常中国化的,比如他叫你如何吐实,怎么招供,包括应对三体部队的方式,都是非常中国化的。但是在写外国人时使用了49年后小说翻译的欧化腔调。大家可以回顾一下,翻译腔很重。剥离出来是两种腔调。科学化表述,欧化腔调,中国化腔调,三种语言调子。刚才小北说的,他的好处就是叙事结构上把的非常好,改编影视的好处,两分钟一个高潮。

三种文体,简称三体。


《三体》不是连载作品,不是一边写一边连载,而是写完才开始连载。这是一个好处,跟大量类型小说相比,取得了叙事节奏紧凑的长处,而没有舍弃传统小说创作里面宏大的构思这样一个好处,把两个东西结合起来了,这是挺难的。

在类型文学里面,难得一见的,保证结构完整性和叙事的从容。

这几点很难做到,这就是我为什么看完以后觉得他真是了不起。

大刘在有意识地向畅销小说迈进的过程中他仍然保持一个底线,他仍然没有把文学创作当成一个纯粹的卖钱的东西。他仍然在保持他六十年代人受到的文学教育当中,一个小说应该具有什么样的东西的这样一个要求在里面。我觉得这一点来说他是一个蛮好的结合。

当然我读的时候,我也会看出一些问题,三体当然有很多问题。

比如说他的叙事视角比较喜欢变化,尝试着去做一些代入叙事,但是毕竟没有那么容易成功。

比如说他转述叶文洁的故事(可能修改之前好一点),一开始就是文革故事,改编本开始是叶文洁的故事是王淼从天文台的人那里听说的,变成第三者转述。第三者转述,其细节那么逼真,心理状态那么鲜活,这是不对的。


@张小北

我给大刘辩解一下,不怪他。

你要想变成单行本出版必须做这样的修改。


@杨早

这我知道,大刘在限制叙事视角和全知视角之间,转换的时候还是会出现问题。偷懒的做法是我根本不做限制视角,完全是全知。

但是像大刘这样,尤其是多重限制视角。最难就是他这样,每个人都只知道一部分,每个人都从不同角度叙事这个事情,像罗生门一样,这是很难的。他在做这个处理时也有这样的问题,像叶文洁的故事,叶文洁接受审讯时自述的故事,语调转换不太成功,还是全知人物在说,不是当事人的说法,当然这个是比较高的一个要求。

还有一点,就是他自己也承认,科幻小说本身就是以理性为基础的,里面的人物都很工具化。

虽然你已经觉得他比别的已经更立体了,但是总的来说,那个人物是推动情节发展而并非为写人物而来的。比如程心,大家都提到了,这个人物写来就是为了让人恨的,所以这种工具化非常的明显。

刘慈欣对女性的看法是有点问题的。

他设想40世纪以后人类社会向女性发展,他觉得你们比起公元人来,你们缺乏了男性的气概,你们缺乏了在关键时候能够主持危难的心态。包括对程心的描述。对女性其实有一种本质化的看法,他认为关键时候主持大局的还是那种男子汉的男性,高仓健时代的那种男人。


三体最难得的是这一点,它是有价值观的小说。很多的网络小说写的很宏大或者怎么样,但是他们价值观是混乱的,或者说根本缺乏一个体系的,乱来。悲催主义也有,犬儒主义也有。刘慈欣的自己的价值观非常明晰。在香港书展时说过一句话,他有一个词叫做历史微积分,他认为漫长的历史曲线,历史是个曲线,每一段截出来都是直线。所以你的伦理观念,道德观念,价值观只适合你这一段的社会。他里面提到很多比如关于正义问题,关于爱的问题,他没有否定这些东西,但是他会认为关于某一个历史阶段的正确的价值观,并不代表整个价值观。所以里面涉及到很多冒犯场景。我自己觉得最强烈冲击是万有引力号和蓝色空间号上,关于吃人的问题,把人吃掉,他会说那个情况下浪费那么多高蛋白的东西,粮食才是真正的突破道德的底线。这个当然是被列为反人类罪来受审,但是这个是我们现在的观念。

里面有好几重描述,过了多少年又认为是对的了,过了多少年又认为有问题了。

关键是这种宇宙观你又不能把它放到现实中来说。周围人都是粮食。如果我们不是因为匮乏而吃同类,如果是因为我喜好呢?那么这个可不可以?

他实际上提出了一个更高的价值观。

包括他在香港书展上提到环保的问题,他是很反对环保的。我们现在花很多力气去搞环保,而不是发展太空科技,向太空索取更多的物质。他是属于倾向于大家怎样把蛋糕做大,而不是大家如何控制欲望不吃蛋糕的那种人。他还是认为现在对太空的探索太少。大家投入了太多的资源去搞环保,他觉得这个不是长久之计。

他是自己有自己的价值观,而且他的价值观经常是构成了对我们固有观点的冒犯,这是他很好的贡献。

因为现在中国的小说家,不光是我刚才说的网络小说,或者类型文学,整个中国文学几乎都没有价值观,整个价值观异常紊乱,包括电影界,包括所有的文艺界,都没有价值观。

从叙事节奏,从叙事方法,还有他的价值观来说。刘慈欣确实做出了很大的贡献。



好看不?好看赞个赏,超过20人,就把后面的讨论发给你们看。

__________________

杨|早

在其间安妥我们的灵魂

 



 

 

0

话题:



0

推荐

杨早

杨早

645篇文章 20天前更新

文化学者,作品《野史记》,正编《话题》系列丛书.

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