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新传媒 财新传媒

阅读:0
听报道
众眼看鲁迅之六


按语 

9月19日的阅读邻居,绿茶说:我认识的鲁迅研究专家,都是好人。他又说,研究鲁迅的,像胡适,研究胡适的……李静说,好象还真是。
这个判断呢,我部分认同。总的来说,鲁迅研究界,跟鲁迅粉丝团有很大的重合,几十年的积累,鲁迅多少有被偶像化的倾向。
我喜欢鲁迅,可不喜欢偶像鲁迅。鲁迅这个人,最厉害的是自省,那是异常的清醒。他自说中韩非庄周二人的毒极深,韩非峻急,庄周随便。鲁迅一生中,常常愤怒,常常纠结,也常常自毁。如果一个时代,有人同样名满天下,过得舒适写意,你却老是自讨苦吃,而且时时散发出负能量,那你一定是个不讨很多人喜欢的人。
我们最容易理解鲁迅了。就是与汝偕亡嘛。生在某个时代,要有生在某个时代的觉悟。白痴儿童快乐多,鲁迅这种不肯闭上眼睛的人,活该一世愁烦。
少不读水浒,我瞧少也不要读鲁迅。用鲁迅的比方,就是不要当醉虾,糖醋活鱼,活烤鹅掌。
但也不是都不读。我看来参加的90后,特别喜欢《故事新编》《夕花朝拾》。这是对的,那里面的想象力,美,都比较地多一些,而且文字也平直。




中学课本里的鲁迅,那是鲁迅吗?




中学语文教材“鲁迅大撤退”已被证实属乌龙新闻,然而新闻虽然乌龙,触发的情感可是实在。我目睹诸多论者又一次捶声顿足,大声疾呼,甚至把问题提到了“‘去鲁化’将使天下文章失去灵魂”的高度,甚至怀疑这是一出政治阴谋。哈哈,他们又在保卫鲁迅了。


当年读书写论文的时候,凡搞中国现代文学的学生,莫不知道即将交付答辩的那篇论文中,其它地方有点子瑕疵,出点子纰漏都没啥子关系,有关鲁迅的材料、观点,千万千万小心。盖因评审委员、答辩委员中,总有那么一二三位鲁迅专家,恨不得将《鲁迅全集》的每个字都悬诸国门不准改易的。饶是如此小心戒备,最后中招中伏的也还是不少。


到目前为止,鲁迅依然在中国知识分子中拥有为数最多、最坚贞最勇猛的支持者与捍卫者。其坚贞勇猛的程度,半点不亚于韩司机或郭小四的粉丝们。记得那年王朔发表《我看鲁迅》,放言“倘若鲁迅此刻从地下坐起来,第一个耳光自然要扇到那些吃鲁迅饭的人脸上”,就有某资深鲁迅专家撰文称:如果先生真能够复活,就算他打我千千万万个耳光,我也是心甘情愿的啊——字里行间透出的热情,我只在看超女决赛转播时感受过。


有时这些捍卫者的逻辑,我打破脑袋也想不通。比如,有人想编辑、出版《周作人全集》,很多保鲁人士出来抵制,理由是:出版《周作人全集》就是对鲁迅的贬低。这种时候我就希望听听鲁迅先生在地下对此事的看法。


专业研究领域尚且如此,关涉到启蒙大众的中学语文课本,鲁迅的位置更是不容撼动。按照捍卫者的这个高度,我们的台湾省,六十年来莘莘学子从未在课本中见过“鲁迅”只言片语,宝岛一定是文化沙漠无疑了,人人笔下都流淌着无灵魂的文字。


极端言论的对面,必定有同样极端的言论在守候。从1936年苏雪林称鲁迅是“玷辱士林之衣冠败类,二十四史儒林传所无之奸恶小人”,到八十年代鲁迅作品被蔑称为“鲁货”,再到韩石山的名言“读胡适的书,长知识;读鲁迅的书,长脾气”,正反两方冰火两重天的极端评价,共同形塑出一个非至圣即大恶的极端鲁迅形象。


中学语文教材里那几篇传统选文,也在配合着这种形塑:鲁迅总是在吹胡子瞪眼睛,总是在批判,忽而说人家是“落水狗”(《论“费厄泼赖”应该缓行》),忽而骂别人是“孱头”(《拿来主义》),难怪他被列为中学生“三怕”之一(“一怕文言文,二怕写作文,三怕周树人”)。


其实鲁迅生前自己说过,他的作品,尤其杂文,不适合中学生阅读。可是鲁迅人微言轻,教材编纂者不听他的——


这话也不对,1939年版的《开明国文讲义》,编者夏丏尊、叶圣陶、宋云彬、陈望道,是当年影响最大的中学程度自学课本。三册教材中,鲁迅的文字只在第一册中有两篇,一是《孔乙己》,二是《打拳》。编者的意思,选《孔乙己》是要学生懂得叙述文不只是记事,而是要“含着作者所见于人生的、社会的某种意义”;《打拳》选自鲁迅《新青年》时期的“随感录”,就像高考作文一般只有八百余字,编者选它,是因为这篇议论属于“讽刺议论文”,“知而不说,不直指而用暗示,顺着对方的口气说反面的话,这些都不是一般的议论文所取的态度”,学生应该学会阅读这种从反面做的议论文。


《开明国文讲义》的四位编者都属于左翼的同情者,但他们并没有给已被尊为“民族魂”的鲁迅过多的篇幅,讲解鲁迅,也不去过多阐释其中心思想、段落大意啥的。因为他们心里很清楚,《国文讲义》是教你如何认识文类、通顺文字的。鲁迅是当代重要作家,他的文字很有特色,但多为创格,学生需要了解,但不能当作“一般的”文体来学习。至于学生学完《国文讲义》之后,是心仪鲁迅,还是向往胡适,这不是语文教科书该负载的责任。


可是后来,这个认识被颠覆了。鲁迅因为“是中国文化革命的主将,他不但是伟大的文学家,而且是伟大的思想家和伟大的革命家”,他在中学语文教材里的份量越来越重,讲授方法也越来越往思想上靠。那个教你写叙述文要含作者意义,议论文可以做反面文章的鲁迅,早就从中学课本里撤退了。


一个和平时代的中学生,怎么可能明白鲁迅那种意在言外,曲里拐弯的论述方法?他们怎么可能会不害怕这个长着小胡子,成天说一些他们不懂的话的“文思革”?万一他们在千锤百炼之下,居然开始学教材里的鲁迅说话,那更糟,逻辑与语词还没抖清楚,就学着含沙射影,指东骂西,将来不成为傻愤青的几率甚微。


然而鲁迅的文字毕竟是好,被假设为“正确知识来源”的中学语文教材,如不能让学生认识这样一位语言大师,肯定是失职,进而,如不能让学生认知这大师的全面,同样是失职。说到这里,又有鲁迅自己的话等在那里:


“除论客所佩服的‘悠然见南山’之外,(陶渊明)也还有‘精卫衔微木,将以填沧海,刑天舞干戚,猛志固常在’之类的‘金刚怒目’式,在证明着他并非整天整夜的飘飘然。这‘猛志固常在’和‘悠然见南山’的是一个人,倘有取舍,即非全人,再加抑扬,更离真实。”(《“题未定”草九》)





介读


__________________

杨|早

狂笑入山中  白眼看鸡虫



0

话题:



0

推荐

杨早

杨早

645篇文章 20天前更新

文化学者,作品《野史记》,正编《话题》系列丛书.

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