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9年9月,我不到六岁,开始上学。2005年,拿到博士学位。刨去中间工作了三年。我一共读了23年书。
如果你只准我用一句话说说感想。我想说:宝宝烦死上课了!
满堂灌的大课教学,来自西方。大工业化的产物,多快省。我们习焉不察,以为天经地义。
其实获得自学能力后,听绝大多数老师上课,都不如自己在图书馆看书。
最有用的,反而是几门讨论课。发言好难,各种准备各种忐忑,还怕被老师看出破绽。
但发完一次言,再把发言写成课程论文。留在脑中心中的,永远不会还给老师。
中国传统的书院,古希腊的学园,大抵是这样的形式。老师打了一个比方:
小鱼跟着大鱼游,游来游去变大鱼。
我不敢说自己是大鱼,但至少是“跟过大鱼游的小鱼”。
2011年底,绿茶说,我们搞个读书会吧。
我说,好啊。但有一条,不能是讲座式的。每个参加的人,都要读书,都要发言。
他们俩都无异议。阅读邻居就这样搞了五年。
过了两年,邱小石说,我以前整过一事儿,叫DIAO计划,客户盲买,一个书包,里面有十本新书一本旧书。买定离手,可以吐槽,不能反悔。
那我们也来玩嘛,不要十本那么多。一期三本就好。就玩了一年。
第二年,说,咱们升个级,加点什么。
DIAO计划的精髓,是“购买者对选书者的信任”,选书者回报这份信任,光选书不够,还该把为什么要读这书,怎么读,告诉他们。
于是有了DIAO包微刊,三人各自阐述选书理由。
第三年,刚玩完耍朋友。于是拉上胡同,说你来参加,给每个DIAO包配本旧书。
旧书交给胡同。新书再三本,量太大价也高,改两本。
三本变两本,仨人谁来荐?都荐,然后PK,三士选两桃。PK内容发在微刊上,桃子没有了,桃子的气息还在纸上。
第四年来了。胡同有了新方向,不能参加啦。
我提过,胡同的布衣书局每天有旧书拍卖,要不我们每天去拍几本旧书,放DIAO包?
邱小石看着我,不说话。我自己想了想时间和精力成本。放弃了。
难道我们要回到第二年那种一人一本吗?又或是简单地三士选两桃,每期DIAO包两本新书?
重复的人生最没意思。当年我选择媒体,后来又逃回校园,都是这个理由。
我们想把读书的方法带给其他人。现在线下的阅读邻居基本上做到了,人人都看书,人人都发言。线上的DIAO计划,还是单向的啦。我们选书,收到书的人,读不读,怎么读,没有下文。
难道DIAO计划是单纯卖书的吗?卖50份书,还挣不到一壶醋钱。
得改。一是要让DIAO友有反馈的渠道,光建个群没人说话也白瞎。二是怎么把线下的阅读邻居和线上的DIAO计划整合起来。让这事儿也变成一个大小鱼儿一起游的池子。
来,头脑风暴吧骚年们。
(以上由DIAO书与微刊拼成的“DIAO”“2015”,均由DIAO友自发完成上传)
不谈过程,单说结论。DIAO4的流程是这样的:
阅读共和国召集令
公民,你今天读书了吗?
__________________
杨|早
读不孤,必有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