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0
听报道
说《我爱我家》不是家庭剧,很多人大概都不太同意,因为标题有“家”嘛,片头还写着“献给94国际家庭年”。
其实那都是噱头。
明里写家,其实非家,这在美国情景喜剧也有这么一路。我当然不是说《摩登家庭》或《家庭战争》,以前在明珠台看过一部深夜剧,名字忘了,一家人,父母儿女,都有奇葩,互相之间除了互相利用互相坑害一致对外,就没什么别的关系了。
《我爱我家》之所以经典,不是因为写家庭写得好,剧里面那样的家庭关系,在现实生活中,尤其在1990年代的中国现实里非常少见。正如我回复读者所说,《我爱我家》的意义在于社会史的记录与描画,用家庭做一个壳,把各色人等各种故事带进来,算是1990年代中国的一幅浮世绘。
因为是借家庭写社会,所以人与人之间的关系都很静态,起了冲突起了矛盾,一集终了,都会无理由地回到原点,又从头开始,除了有人离乡出国这种大的功能情节,各集之间打乱播出,基本没什么关系。
我在上一篇里将这种设定,解释为英达对美国情景喜剧比较全乎的模仿。其实还有另外一个因素,我们都知道这部剧的“文学师”梁左是相声编剧大拿,他实际上是在拿自己的相声写作经验来与英达的美式情景喜剧合作的。
在相声里面,提到家庭及社会关系,“我爸爸”“你爸爸”“我弟弟”“我老婆”“姆们街坊”“姆们同学”,这些人物,都是功能性的,一是为了增加可信性,二也是为了避嫌,是好是坏都是艺人的身边人。郭德纲不管说于谦的父亲姓王,还是自己家像《开粥厂》那样特别阔,都不必当真,要么是为了说一段笑话,要么是为了讽刺某个人或某种社会现象。
总之,这些设定都是叙事的壳,与叙事本身关系不大。
话题:
0
推荐
财新博客版权声明:财新博客所发布文章及图片之版权属博主本人及/或相关权利人所有,未经博主及/或相关权利人单独授权,任何网站、平面媒体不得予以转载。财新网对相关媒体的网站信息内容转载授权并不包括财新博客的文章及图片。博客文章均为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财新网的立场和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