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新传媒 财新传媒

阅读:0
听报道
回答一个问题,顺便就算写一段回忆。
 
1997年我在广州羊城晚报当编辑。
 
提前半年,我被分配新开一个版,叫“台港澳版”,每天半个版,就我跟另一个编辑负责。
 
这是一个文摘版。为此我每天要看十多份的台、港、澳版,从中选出要用的文字,再与另一个编辑打字录入,第二天上版。每天都要加班到八点多。
 
我觉得这样效率太低。那时我们报社只有内部网,供编辑与印刷部门之间传递文件。但是没有连结外网(外网只有拨号上网)。
 
我就找领导说,现在好多台港澳的报纸都有网站,我们是不是可以申请一个账号,上网去扒这些文字,再用OCR软件转化繁简体(那时WORD还没有这功能)。
 
但是领导不同意,网络是什么东西?这笔费用没法列入报社预算。
 
所以就日复一日地从报纸上翻抄新闻,对了,香港报纸有很多粤语用词,要翻译成普通话,实在避不过,要加注解。碰到敏感的政治用语就更不用说了。
 
我想多点儿趣味,每天就扒一条香港或台湾报纸上的四格漫画。这还算比较有意思。但是有时也会犯忌。比如台湾用的“国中”,领导怀疑有国立的意思,都得改为“初中”。
 
香港回归倒计时。天天都是英军大量甩卖个人物品,外资公司人心不稳,香港民众喜盼回归之类。真正的大新闻不会放在我们这个版上。
 
香港新闻一点都不热闹。反正是台湾新闻,各种爆点。
 
还有白冰冰女儿被绑架案。
 
比较好玩的,是英军营最后一次降旗,风吹起捧旗士兵的苏格兰裙,露出了半边光溜溜的屁股。
 
那张照片我发到版上,把整个要闻部都笑疯了。
 
领导一边笑一边犹豫,但考虑这张图实在太红,香港每张报纸都做上了头版,最后还是用了……
 
真正到回归,台港澳版反而取消了。《羊城晚报》要做四十多个版吧。大阵仗。
 
然而对手《广州日报》7月1日出了97个版!数量上输了。
 
广州市民满街排队买报纸,不管什么报纸都买,留作收藏。
 
我反而已经疲劳了。看到报纸就想吐。
 
我1997年初考北大研究生没考上,英语差了5分,心灰意冷。
 
香港回归后没多久,我就交了辞职信。我打算用半年来专攻英语,就不信明年考不上。
 
香港回归,我辞职。这两件事都发生在1997年。
 
对我来说,后者更重要吧。
话题:



0

推荐

杨早

杨早

647篇文章 26天前更新

文化学者,作品《野史记》,正编《话题》系列丛书.

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