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新传媒 财新传媒

阅读:0
听报道
因为早叔拒绝就某个访谈节目发表意见,群里有人说早叔看不起人民群众。
 
其实不是的。
 
“人民的声音就是上帝的声音”,但是上帝无所不知,大多数人民有所不知。
 
拿饮料打比方吧:
 
营养快线其实没啥营养,这个大家都知道,但是不少人爱喝,很多小孩尤其。
 
为什么?因为它甜,好喝。有时候为了口感,大家就放弃一点健康呗。
 
那么脑白金呢?这东西不大好喝,而且很多人不知道它有没有用,有没有害。
 
但也有很多人买,史玉柱靠这个产品翻了身。
 
要是你问我,我宁愿喝营养快线,反正也不是为了健康。
 
脑白金,则是你以为喝了会怎样怎样,会不会呢?不晓得。
 
而问题的关键是:后者比前者贵。
 
更关键的问题:吃这两样,都不如好好地吃五谷杂粮,营养丰富而全面。
 
哪些是五谷杂粮?现在不是古代,学者的传承都自秘于山谷。
 
你买本《早读过了》,里面评的书就够你读个两三年的。
 
 
好了,不打广告。早叔今天想说的是:
 
从保温杯到访谈节目,嘲笑上一代似乎是一种流行趋势。那么,群嘲上一代该不该?
 
七夕前夜,早叔去参加一个直播节目,听见一个23岁的女孩慷慨道:
 
“60后、70后、80后吃了太多的苦,他们不希望自己的孩子也吃这些苦……”
 
这个我真不太懂,如果说的是整体一代人而不是个体,现在五十、四十、三十这拨儿人吃什么苦了?
 
没有大的动乱,赶上了社会转型期,个人奋斗神话层出不穷……自然也见证了价值观的崩塌。
 
但跟他们的前一代、前两代相比,这几代算安逸的了。
 
或许有些90后觉得,物质不富足,选择太稀少,社交又贫乏,见识太可怜……这些是吃苦。
 
唐德刚在《胡适口述自传》里提过“恰当技术”,就是对于发展中国家来说,某个阶段有其最适当的技术,并不是越先进越好。
 
1980~2010这三十年,就知识而言,就对社会与自己前途的把握感而言,就奋斗的价值满足感而言,对于普通人来说,其实是一个逐渐递减的过程。
 
前几天聊天,有朋友提到写《创业史》时的柳青,还有他的学生,写《白鹿原》时的陈忠实。
 
你说,他俩写作时谁更有自信,谁心态更稳?
 
柳青那时笃信合作化道路会给中国农民带来灿烂的明天;陈忠实则不得不去清末的乡村寻找精神资源,找朱先生与白族长这样的强强联手。
 
你一定会问:早叔你反对嘲笑上一代?你这个老朽。
 
不对。早叔是赞成嘲笑上一代的。
 
每一代人都要经过弑父这一关。杀掉父亲,下一代才能长大成人,迎来自己的时代。
 
早叔甚至认为,判断每一代人整体的精神高度,标准该是对上一代叛逆的烈度。这不就是创造力?
 
可是,“群嘲”就是两回事了。
 
因为从清末到现在,这个社会始终没有解决“任个人而排众数”的问题,也就是鲁迅说的:
 
中国人只有“群体的自大”,没有个体的自大。
 
以前的社会,人们习惯依附一个集体,媒体也只展现集体规范中的杰出者。
 
但就舆论来说,现在的中国社会,几乎已经是一个后喻社会——就是以年轻人的价值观为先的社会。
 
因为大家要讨好年轻人,要挣年轻人的钱。你们说什么,喜欢什么,就是什么。
 
这样的舆论场里,大家还是在“群嘲”的话,只能说是“群体的自大”了。
 
不只是父母逼婚,年轻人也在嘲笑单身狗;
 
90后小编觉得大学毕业后立刻嫁富豪,早早生子就是“人生赢家”;
 
年轻人在三线城市里争公务员名额,学非所用也没有关系;
 
年轻的夫妇啃老啃得理直气壮,父母给的,天经地义。
 
早叔也认识很多有个性的,有想法的90后,00后,
 
但是你要判断一代人的精神姿态,只能看他们中的主流心态,
 
尤其是并没有高压逼迫,可以自由选择时的心态。
 
“中国一向就少有失败的英雄,少有韧性的反抗,少有敢单身鏖战的武人,少有敢抚哭叛徒的吊客;见胜兆则纷纷聚集,见败兆则纷纷逃亡。”(《华盖集·这个和那个》)
 
早叔不能说年轻一代也是如此,但至少,在“群嘲”里是看不到的。
 
希望大家以独思为荣,以群嘲为耻。
话题:



0

推荐

杨早

杨早

645篇文章 20天前更新

文化学者,作品《野史记》,正编《话题》系列丛书.

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