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0
听报道

因为早叔拒绝就某个访谈节目发表意见,群里有人说早叔看不起人民群众。
其实不是的。
“人民的声音就是上帝的声音”,但是上帝无所不知,大多数人民有所不知。
拿饮料打比方吧:
营养快线其实没啥营养,这个大家都知道,但是不少人爱喝,很多小孩尤其。
为什么?因为它甜,好喝。有时候为了口感,大家就放弃一点健康呗。
那么脑白金呢?这东西不大好喝,而且很多人不知道它有没有用,有没有害。
但也有很多人买,史玉柱靠这个产品翻了身。
要是你问我,我宁愿喝营养快线,反正也不是为了健康。
脑白金,则是你以为喝了会怎样怎样,会不会呢?不晓得。
而问题的关键是:后者比前者贵。
更关键的问题:吃这两样,都不如好好地吃五谷杂粮,营养丰富而全面。
哪些是五谷杂粮?现在不是古代,学者的传承都自秘于山谷。
你买本《早读过了》,里面评的书就够你读个两三年的。

好了,不打广告。早叔今天想说的是:
从保温杯到访谈节目,嘲笑上一代似乎是一种流行趋势。那么,群嘲上一代该不该?
七夕前夜,早叔去参加一个直播节目,听见一个23岁的女孩慷慨道:
“60后、70后、80后吃了太多的苦,他们不希望自己的孩子也吃这些苦……”
这个我真不太懂,如果说的是整体一代人而不是个体,现在五十、四十、三十这拨儿人吃什么苦了?
没有大的动乱,赶上了社会转型期,个人奋斗神话层出不穷……自然也见证了价值观的崩塌。
但跟他们的前一代、前两代相比,这几代算安逸的了。
或许有些90后觉得,物质不富足,选择太稀少,社交又贫乏,见识太可怜……这些是吃苦。
唐德刚在《胡适口述自传》里提过“恰当技术”,就是对于发展中国家来说,某个阶段有其最适当的技术,并不是越先进越好。
1980~2010这三十年,就知识而言,就对社会与自己前途的把握感而言,就奋斗的价值满足感而言,对于普通人来说,其实是一个逐渐递减的过程。
前几天聊天,有朋友提到写《创业史》时的柳青,还有他的学生,写《白鹿原》时的陈忠实。
你说,他俩写作时谁更有自信,谁心态更稳?
柳青那时笃信合作化道路会给中国农民带来灿烂的明天;陈忠实则不得不去清末的乡村寻找精神资源,找朱先生与白族长这样的强强联手。
你一定会问:早叔你反对嘲笑上一代?你这个老朽。
不对。早叔是赞成嘲笑上一代的。
每一代人都要经过弑父这一关。杀掉父亲,下一代才能长大成人,迎来自己的时代。
早叔甚至认为,判断每一代人整体的精神高度,标准该是对上一代叛逆的烈度。这不就是创造力?
可是,“群嘲”就是两回事了。
因为从清末到现在,这个社会始终没有解决“任个人而排众数”的问题,也就是鲁迅说的:
中国人只有“群体的自大”,没有个体的自大。
以前的社会,人们习惯依附一个集体,媒体也只展现集体规范中的杰出者。
但就舆论来说,现在的中国社会,几乎已经是一个后喻社会——就是以年轻人的价值观为先的社会。
因为大家要讨好年轻人,要挣年轻人的钱。你们说什么,喜欢什么,就是什么。
这样的舆论场里,大家还是在“群嘲”的话,只能说是“群体的自大”了。
不只是父母逼婚,年轻人也在嘲笑单身狗;
90后小编觉得大学毕业后立刻嫁富豪,早早生子就是“人生赢家”;
年轻人在三线城市里争公务员名额,学非所用也没有关系;
年轻的夫妇啃老啃得理直气壮,父母给的,天经地义。
早叔也认识很多有个性的,有想法的90后,00后,
但是你要判断一代人的精神姿态,只能看他们中的主流心态,
尤其是并没有高压逼迫,可以自由选择时的心态。
“中国一向就少有失败的英雄,少有韧性的反抗,少有敢单身鏖战的武人,少有敢抚哭叛徒的吊客;见胜兆则纷纷聚集,见败兆则纷纷逃亡。”(《华盖集·这个和那个》)
早叔不能说年轻一代也是如此,但至少,在“群嘲”里是看不到的。
希望大家以独思为荣,以群嘲为耻。
话题:
0
推荐
财新博客版权声明:财新博客所发布文章及图片之版权属博主本人及/或相关权利人所有,未经博主及/或相关权利人单独授权,任何网站、平面媒体不得予以转载。财新网对相关媒体的网站信息内容转载授权并不包括财新博客的文章及图片。博客文章均为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财新网的立场和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