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新传媒 财新传媒

阅读:0
听报道
对于那些不着调的人,一句”关你屁事“就可以了。
 
但是咱们的亲友中,总有一些人很好,但会在这种糊涂观念的人。
 
这种人,可以跟他讲讲抵制外货的历史。
 
 
1905年,中国人第一次学会使用“抵货”这一抗议手法,很巧,那次的对象是美国。从这一次开始,“消费”和“民族主义”这两个看似不相干的词被紧密联系在一起,在此后的相当长时间内相互纠缠,且作用于中国历史。
 
1905年的抵制美货,主要是为了抗议美国的“华工禁约”。但即使是中国占有正义性的这场运动中,《论抵制美约》的作者不忘提醒国民,美国的辱华,一方面固然是欺侮弱国之民;另一方面,华人自身所有的不良习气也要为此事承担责任。如果不能改良自身,那么即使这次运动成功,也难逃将来再被欺侮的命运。无论运动成败如何,中国人的自我反省和自我改革不该停止。
 
所以,抵货是因为国弱。在中国还很弱的时候,抵货运动发生过很多次。
 
然而,从民国开始,抵货运动就更多是一种姿态而难以产生实质性的效果,比如1928年的抵制日货运动中,有媒体作出过区分:第一等国货是“国人资本,国人经营,完全本国原料,国人工作”,第二等则是“大部分本国原料,国人工作;或是大部分本国原料,外国技师”,这样一直到第七等“国人资本,国人经营,完全外国原料,完全外国原料,外国技师”。
 
现在来看任何货品,最后几等几乎不存在。总的说来,国籍与产品的关系越来越不相干,全球性的消费文化正在取代民族主义消费。
 
所以,从必要性来说,弱国之民显示姿态的抵制某货,已经不再适合已成大国的中国,反而会显得特别没底气。
 
从可行性来说,抵制在本国销售的某国货品,都将同时抵制里面包含的所有国人的投资与努力。那些东西,没有必要为了你的个人小情绪就放上祭坛。
 
最后,自己不喜欢什么,不用就是,自己不用,且要指责别人以实行情绪绑架,是很不礼貌的行为。
 
比起“卖国”这种你我根本没资格的行为,我更在乎人与人之间的礼貌。 
 
本文首发于悟空问答栏目。
话题:



0

推荐

杨早

杨早

645篇文章 20天前更新

文化学者,作品《野史记》,正编《话题》系列丛书.

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