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新传媒 财新传媒

阅读:0
听报道

大概是鲁迅在《灯下漫笔》中的一段话:

任凭你爱排场的学者们怎样铺张,修史时候设些什么“汉族发祥时代”“汉族发达时代”“汉族中兴时代”的好题目,好意诚然是可感的,但措辞太绕弯子了。有更其直捷了当的说法在这里——

一,想做奴隶而不得的时代;

二,暂时做稳了奴隶的时代。

当我小学还是初中,第一次读到这段话时,我只觉得“中国人太可悲了”,怎么几千年都在做奴隶!幸好我们现在不用再做奴隶了……

《灯下漫笔》收入鲁迅杂文集《坟》,集名缘自鲁迅在厦门大学时与坟的合影

随着年龄增长,学了一些理论,见了一些世道,再来想这句话,就觉得更加意味深长。

鲁迅是这样解释“暂时做稳了奴隶的时代”的:

中国人向来就没有争到过“人”的价格,至多不过是奴隶,到现在还如此,然而下于奴隶的时候,却是数见不鲜的。中国的百姓是中立的,战时连自己也不知道属于那一面,但又属于无论那一面。强盗来了,就属于官,当然该被杀掠;官兵既到,该是自家人了罢,但仍然要被杀掠,仿佛又属于强盗似的。这时候,百姓就希望有一个一定的主子,拿他们去做百姓,——不敢,是拿他们去做牛马,情愿自己寻草吃,只求他决定他们怎样跑。

假使真有谁能够替他们决定,定下什么奴隶规则来,自然就“皇恩浩荡”了。可惜的是往往暂时没有谁能定。举其大者,则如五胡十六国的时候,黄巢的时候,五代时候,宋末元末时候,除了老例的服役纳粮以外,都还要受意外的灾殃。张献忠的脾气更古怪了,不服役纳粮的要杀,服役纳粮的也要杀,敌他的要杀,降他的也要杀:将奴隶规则毁得粉碎。这时候,百姓就希望来一个另外的主子,较为顾及他们的奴隶规则的,无论仍旧,或者新颁,总之是有一种规则,使他们可上奴隶的轨道。

《坟》的初版本

在古代当民众是很悲催的,尤其碰到乱世,但我们也不要光替古人担忧。其实古人也没那么可怜。

一是如鲁迅所说,谁都有更弱的人可欺侮,只要不是在食物链底端,都可以取得某种心态的平衡。

一是“做稳了奴隶”毕竟比“想做奴隶而不得”要好。用政治学理论来解释,就是如果一个社会有规则,不管规则什么样,那么民众可以预测当权者的政策,就可以想方设法趋利避害。相反,如果政府朝令夕改,想起一出是一出,或是政权不稳,城头变幻大王旗,那反而是最坏的时代,因为你没法判断下一步该干嘛。

这样也更容易理解老子“治大国如烹小鲜”的说法。煎小鱼经不起翻腾,翻两下就碎了。大国同样经不起折腾,因为每一种政策都不可能符合所有地区的利益。

读史读世,都是翻来覆去地看,各有各的道理。不能执着于一端,也是纠结于一时。一直关心中国历史,因此对鲁迅这句话印象尤深。

 

本文首发于悟空问答栏目。

 

话题:



0

推荐

杨早

杨早

645篇文章 1天前更新

文化学者,作品《野史记》,正编《话题》系列丛书.

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