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0
听报道
虽然我在北大中文系呆了七年,拿了博士学位。但是我猜我对北大的认同感,始终不会有本科读北大的人那么强。毕竟校园文化主体是本科生文化,本科也是每个人社会性格与价值观定型的时期。所以,“北大”对本科生更重要吧。
本科生与研究生之间多少也有些壁垒,比如“北大三大害,民工保安研究生”、“一流的本科、二流的硕士、三流的博士”之类的说法也会有点儿伤人吧。
有学长教育过我:对培养自己的母校,不要那么刻薄。其实不是刻薄,只是我硕士论文、博士论文都涉及五四时期的北大校园政治,很知道华美皮袍下有些什么东西。但这并不是北大独有的问题,只是因为北大的位置,这些问题被放大了而已。
无论如何,“曾经北大”,还是改变了我的人生轨迹。

毕业十三年,当年同学,多从学界新锐变成了学界中坚。我还是像在学校一样,当我的中等生。
2010年北大中文系百年系庆,有接到写篇纪念文章的邀请,拟了个题目叫《五院三味》,开了个头却写不下去。我想,大概是北大中文系留给我的影响,还没能消化干净,故而总是“游夏不能赞一词”。
毕业十三年,我仍然在学术界内外游荡,差堪自慰的,是大部分时间还是在从事自己喜欢的工作。
虽然北大的历史起伏曲折甚多,但“向往自由”的基因还是在这片校园里流传了下来。比如北大中文系评职称的代表作制,能够坚持这一点的高校,真是凤毛麟角。
唉,一说起这些,又觉得个中滋味复杂难言。还是总结一下吧:我们生命中,总会碰到一些你景仰喜欢的人,也会碰到很多世人眼中的成功人物。而这两类人,又往往不能重叠。那么要努力做哪一种人?人人有自己的选择。
不过,见过景仰喜欢的人多一些,总能多一些“吾道不孤”的底气。想到这一点,就必须感恩北大。

本文首发于悟空问答栏目。
话题:
0
推荐
财新博客版权声明:财新博客所发布文章及图片之版权属博主本人及/或相关权利人所有,未经博主及/或相关权利人单独授权,任何网站、平面媒体不得予以转载。财新网对相关媒体的网站信息内容转载授权并不包括财新博客的文章及图片。博客文章均为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财新网的立场和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