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新传媒 财新传媒

阅读:0
听报道
文 | 杨早 李浴洋等 
6月第二场的“阅读邻居×漫说文化”读书会,继续在打磨场共享际;分享“漫说文化”丛书之《父父子子》。
评议嘉宾李浴洋老师带来了《父父子子》的编者钱理群先生写给“阅读邻居”读书会朋友们的信:
 
沉潜读书
沉潜到历史的最深处 
社会的最深处
生命的最深处
 
与“阅读邻居”读书会的朋友共勉
 
——钱理群 20180601
 
 
 
本期读书会的主题书是《父父子子》。父父子子这个话题有特别可说的东西,我自己也憋了好多话要说,不管是为人子还是为人父都有可说的地方,现代以来对父父子子的阐释很多,但是正如赵园老师在《家人父子》里面说到的,真正能够把父子关系(当然也包括母子和母女)说得好的作品并不是那么多,而这两年父子家庭两代关系的话题又成了一个特别热门的话题,而且经常出现开撕的迹象,所以它有可能会变成我们这个社会不同的价值观念的强烈的一个冲突的表征。所以在这个时候我们来讨论父父子子这个话题特别有意义。——杨早
 
主讲:李子,以前做IT,现在做儿童教育,有一个女儿。
 
大家好,我是李子。我自己既是一个儿子,也是一个爸爸,虽然不敢相信,但是一只脚已经迈进了油腻的中年,有的时候自己都不敢相信这件事情。在这个时候读这本书有一些感触,因为你自己的生活、你自己这个阶段有这样一些阅历,跟我之前在中学看《背影》完全感受不一样。
 
 
总的来说,这本书对我来讲打开了一种家庭的多面性,尤其是上一代和下一代的角度。有一些文字读的我双目含泪的,尤其是郁达夫那一篇,他讲他的儿子去世那个事情。有一些文字平静当中积涌着力量,像《背影》,我现在再看与上中学时确实很大的不同。有一些文字是在探讨沉重父子家庭的伦理,以及你能感受到有一种民国时候的味道。
 
因为我自己也做教育,做教育跟我自己家里有了宝宝有关系,我后面会介绍。还有一些文字读起来有一点点不一样的情绪,甚至是有一点点愤怒,比如其中有一篇讲母亲的,他母亲对他的教育、对他造成极其大的负面影响。但紧接着下一篇很好玩,就是老舍先生母亲,写他的母亲对他有多么的爱。所以这本书的编排、这本书的选材是非常多面性的,从各个角度展现家庭的生活。
 
总而言之,讲情感这类部分特别的真,真的不能再真,否则的话中年人油腻的状态里面还能挤出眼泪来?讲它的说理的部分,我觉得有一点点那个时代的人,而在今天这个时间段并不能让我释然,有好多问题还需要继续思考,这是我对这本书的一个感受。
 
我就从自己开始来探讨一下这个点,作为一个青年到一个爸爸,具体有哪些心路历程和问题,我就讲讲我自己。    
 
我们家宝宝现在6岁,有了这个女孩之后生活开始发生变化,我在她刚出生的时候去考了一个教师证,我大概从那个时间点开始真正意义上思考孩子应该怎么带,我对她未来怎么参与,很小心的给她提供资源的情况下又在控制自己的欲望预期,开始考虑这件事情。
 
《父父子子》里面也提到这些非常有意思的点,教育家陶行知讲说他的孩子怎么择校,他云淡风轻的讲:“我作为一个小学的教育家,我知道好的小学是很少的,可以放松一点,上什么学校大概无所谓。”但是后面紧接着朱自清先生写这件事情的时候,写说陶行知先生择校的时候很紧张,说过好多次小学毕业要上什么中学。陶行知说他的孩子将来干嘛,其实更注重心灵、更注重心理的健康,但是有一句话表明他的焦虑感,就是不要比我差,起码要比我好。这是作为父母,不管你是什么样的背景,有多大的学问,当你一旦成为这样的角色之后就开始有了这样一个对话和纠缠。
 
作为父母你内心的感受和爱,是我在没有小孩之前完全无法想象的。我觉得现在心理上一个巨大的变化,比如以前出差坐飞机,从北京到上海有一个例子,飞机遇到一路气流颠簸,飞机上有三分之一的人都在吐,最后下飞机的时候好多人打电话说这辈子都不想坐飞机了,我自己基本没有感觉,它失重的那种感觉我觉得还蛮好玩的,我当时没有怕的感觉。但是自从有了女儿之后我尽量不选择坐飞机,去成都高铁要九个小时我也要坐高铁,要从南边绕一下。
 
女儿大概两岁多的时候我去了一趟美国,没有办法,必须坐飞机。在坐飞机前一到两周紧张的不行,我一直在想怎么办,我买了二十几个信封,我想写二十几封信每年让她拆一封。你能想象到一个爸爸,他第一次当爸爸,他真的喜欢他的女儿,他不想在他女儿出嫁的那一刻,牵着她的手送到她的另一半手中的那个认不是她爸爸,他不想让这件事情发生,爱到这种程度。
 
我觉得每个父母都有这样的表达。所以读这本书里很多关于人间真情的部分会让我真的流泪,它和我在没有孩子之前是不一样的,而且这种东西,我不知道怎么被赋予到人的体内,是基因还是文化?还是你在那一刻就会苏醒?这是真实的。所以我觉得不管讨论什么样的人文伦理,这个感情的基石和爱的本身是在那里的,这在我们家庭是最重要的事情。
 
作为我们这一代,一开始的时候没有考虑《父父子子》里面提到的人文伦理的话题,那个话题对我们来讲已经过去了。但是没有过去的是什么?没有过去的是人在成长历程当中的控制和对控制的反抗。
 
鲁迅先生给的解决策略是说不要恩,而是要爱,爱是更普遍的。但是我分享的是说,爱可以变成三个阶段,这个爱的路径,如果我们对待下一代的话,第一阶段是可以触摸的爱,第二阶段是放手的爱,第三阶段是信仰的爱。
 
就这本书来讲,现在读起来确实感受和以前,至少成为父亲角色之前有很大不同。而且读这本书也好,包括我自己有的时候反思父辈和我、我和我的孩子的时候,突然警醒到我对女儿闹哈的时间简直是超多,有了女儿之后我对我父母花的时间几乎很少。你的心思、你的情绪、你的情感的方向都在往下面走,而没有往上面走。
 
但是这本书里写到和父母有关的时候,的部分情况是写的人间真情,但是内心都有一点点遗憾的味道在里面。比如徐志摩写他的祖母的去世,他从外地很远地方赶回去,写祖母死亡的画面那么正面写,那么逼真,我忽然觉得我的父母也在老去,虽然我给生活费,也定期去看望,但是这个你自己知道和你对你的儿女,差异非常大,你可能对父母有一点内疚,如果把这个事情往后推的话,有一天你会老去,我会变成老人,我的女儿未来有她的生活,她应该也会很自然的关注她的儿女,我希望她内疚吗?
 
我不希望,但是我觉得我做不到,我做不到不让她内疚。现在我对我父母有了这个警醒之后,实际上也调整不过来。所以这是父父子子往下传承的一个,除了突破控制本身的矛盾冲突之外,也有这样的因素在里面,所以这个让我觉得很复杂,看这本书的时候也觉得心情很复杂,而且这本书本身选的面向也很复杂,几乎各种视角都有,各种情绪都有,所以我觉得还是蛮好的一本书。
 
主讲:许诗怡,社科院研究生,从事领域跟人类学有关,对于父女之情有自己比较独特的见解。
 
我想谈一下我的家庭。我属于比较传统类的家庭里面出来的孩子,我把我的家庭定义为权威式的父亲,还有严苛式的母亲,我们全家人都是不太善于表达的人。
 
我爸后来说他自己也是那种传统的封建家长式的人,他不会跟你有更多的互动或者交流,或者给你表述情绪之类的话语,包括小时候我爸对我的教导属于是坐好坐端正,包括我到青春期的时候,女孩子都会爱美、梳妆打扮,我爸不允许,他会限制你对容貌,他觉得你的心思应该放在学习上。最经典的是我爸对我情绪的控制,我爸不允许我撒娇,所以我从小到大特别羡慕人家跟爸爸撒娇或者在爸爸怀里说什么,我爸就是坐端正坐好。如果说撒娇的话,我爸不允许我有撒娇的语调出来,他会觉得这样女子不端重,我从小是不会撒娇的。
 
谈到我妈的话,我妈是比较严格的母亲,她也不太会表达,她对我唯一的一个沟通就是成绩。从小到大我没有受过赞扬,我怎么样都是错的,如果我有一点成就,或者说我做出一点进步,我妈就说你姐在你这时候比你做的好多了,你干嘛觉得骄傲,你要放平心态。
 
所以我觉得对原生家庭的影响,我小时候挺深受其害的,让我从小到大养成一种不敢表达自己的情绪,不敢相信自己或者做什么事的时候,特别到高考的时候,所有压力都在你这,你的那种焦虑感,现在想一想,因为那个时间段已经过去了,但是当时简直不敢想那个焦虑。
 
这本书里面让我比较有触动的是聂绀弩写的《怎样做母亲》,他说“鸡毛扫帚教育的结果就是我的怯懦、畏缩和自我否定,从小我觉得人生天地之间就是一个罪犯,就会有东西降到自己的头上。”我觉得这句话特别有感触,做好的不说,做错了一定是你的错。
 
说这些的意思不是说为了批判父母或者怎么样,而是随着年龄的成长,你会对这些东西有自己的理解。《父父子子》里面给我最大的感触是说,它不仅在简单的说父子的关系,刚才李子说没有提到解决的路径,我觉得它里面给我们一种可以参考的模式。
 
现在的很多问题,包括过度溺爱,包括棍棒教育,这些东西产生的问题大家也在反思,但我们通过他们的反思,通过他们来想我们怎么样做父亲、怎么样做母亲、怎么样对待自己的儿女,其实对我们当下,对我们现实当中去处理父母关系、处理儿女关系都有参考的价值。
 
之前看书的时候,鲁迅在《我们现在怎样做父亲》当中提了三点,第一是对孩子要理解,你如果一味的蛮作就会大碍于孩子的发展。第二是指导,长者是指导者、协商者,但你不应该是命令者。第三是解放,孩子是给我又非我的人,他不是我的附属品,我们应该尽教育的义务,但是我们也应该让他们自己成为一个独立的人。
 
而在梁实秋的《孩子》里面提到棍棒教育的问题,他说谚语说树大自直,小孩子不需要管教的,小时候恣肆长大就会好一点,但是弯曲的小树长大之后是否会直?这个不好说。包括对孩子的溺爱,包括对孩子的管束,给他独立的空间,包括父母自己控制的空间,这个度大家都需要去把握。
 
但是在王力的《儿女》当中也说,不管你用什么样的管教方法,这个管教方法可能有争论,但是你爱护子女的心都是一样的。既然我们有了这个心,我们觉得也可以通过这本书,通过这些反思当中来看一下自己在处理这些父母关系或者处理儿女的关系当中存在哪些问题,或者说有哪些反思,或者能启迪一下你下一步怎么对待你的父母和儿女。
 
点评嘉宾:李浴洋,北京大学中文系博士候选人,北京大学研究生学术十杰。
 
刚才听了两位主讲人的发言,的确很长见识。他们两位讲的非常内在,我可能讲的比较外在。
 
当儿子我当了三十年,肯定还是有话可以说的,所以就答应了。但是刚才听完两位主讲人的发言,我觉得我可能还是在纸上谈兵。
 
我认认真真读完这本书以后发现,其实其中蕴含的话题远比父子之间的话题丰富得多,至少可以概括为四个方面,一个是父权,一个是母爱,一个是儿女,还有一个是两代人,至少包含这四个方面的话题。
 
如果认为《父父子子》谈的只是父子之间的话题,可能就有点望文生义或者把这个书读小了。
 
 
大家知道,钱老师是研究周氏兄弟的专家,在周氏兄弟全部论述当中“人”的话题,比如人性、国民性、人伦、兄弟情,乃至对于人国的向往会占据了十分重要的位置。
 
具体到《父父子子》来看,这本书假如有一个题眼的话,毫无疑问就是开篇的鲁迅的《我们现在怎样做父亲》,大家读过以后会发现,鲁迅有很多重要的观点,甚至是他的名言,都出自这篇文章,比如像“自己背着因袭的重担,肩住了黑暗的闸门,放它们到宽阔光明的地方去,此后幸福的度日,合理的做人。”再比如“一要保存这生命,二要延续这生命,三要发展这生命,这是进化,生物都这样做,父亲也就要这样做。”
 
这些话可能远远超越了只是父子之间的话题,它在整个鲁迅思想脉络当中都占有非常重要的位置。当然,这也是这本《父父子子》当中的很多基本的认识。
 
我们在当下如何讨论家人父子的话题?毋须慧眼,《父父子子》这个选本有典型的八十年代的精神印记,它其中提出一个核心的命题是反对父权,由父权衍生出来一切的权力关系,这在传统文化,尤其是传统道德复兴的当下当然还是有现实价值的。但是今天的情况可能更为复杂,儿女反过来对于父母造成的压迫的现象也同时越来越多。
 
老人的问题、亲人的问题等等类似的问题还有很多,我想说的是随着时过境迁,我们时代的家人父子之间可能有更多复杂的话题,这时候我们再来读《父父子子》这本书,一定不要把其中的经验封闭在现实生活之外,而应当学习其中的态度和智慧,把它当做一个思想文本,甚至是生活文本,更好的参与到当下生活中来,在某种程度上这也是今天我们之所以还要读书的最终的目的。
 
书中处理的最后一个议题,怎么样看待两代人的关系问题。《父父子子》当中收了两组专题文章,一组是关于“谢本师”,一组是关于“老实说了吧”。这两组文章指向的都是两代人之间的冲突,而且这两代人是非常广义的、代际意义上的两代人,不简单是家庭成员内部的两代人。
 
“谢本师”谈的是后辈对前辈的不满,“老实说了吧”说的是前辈对后辈的反感,这在某种程度上触及的其实是一个具有永恒意义的话题,是否长辈在晚辈眼里注定有一天会老死而不堪,而晚辈在长辈看来又注定是那样的不成器和不放心。两代人之间在理论上应该相互理解,甚至相互支援,但究竟有没有这种现实的可能性去实现这样一个理解和支援的状态?    
 
在这里我想再次回到《我们现在怎样做父亲》这篇文章当中,来重申一个鲁迅的重要观点,其实每代人都是历史的中间物,每待人在历史的进程当中都有他相对的职责和使命,也都有他自己无法摆脱的偶然和不屑,对于自己而言,重要的是找到属于自己的那一代人的职责和使命,而对于自己的前辈和晚辈则要更多理解和支援他们为了完成自己的职责和使命所做出的努力。历史有其相对而言的发展规律,但又并非是决然规定好的,所以对于那些一时不能理解的现象,我们不防多一些宽容,对于一时不能接受的现象,只要不触及底线,我们也不防少一些反对。
 
人在很多时候应当首先学会让自己不那么重要,才能最终让自己真正重要起来。
 
点评嘉宾:杨早,文史学者,“阅读邻居”创始人之一。
 
谢谢浴洋,相信大家听完以后对《父父子子》这本书有了更深的理解。
 
《父父子子》这个话题比《读书读书》要更沉重,因为每个人都难逃离天地之家,有引申出很多的父辈对子辈的爱,子辈对父辈的回报、感情的延续传承、控制与反控制,摆脱控制之后采取什么心态,这种复杂性确实超越人世间各种各样的感情,而且还是你没法摆脱的,就像李子说的一样,可能每一代有一些东西是恒久不变的,但有一些东西,每一代人的焦虑和影响都不同,我们跟五四那一代人比起来,我们留了什么,放弃了什么,还有什么是我们解决不了的,这是我们需要面对的问题。
 
浴洋做了一个垂直化的评判,我想把它再拉开一点来谈关于父父子子两代,在每个时代碰到的不同的焦虑是什么。
 
 
五四之前,在这本书主要内容之前,父父子子的焦虑是什么?他的焦虑其实来自于家族跟个人之间的问题。
 
要知道“父父子子”这个词来自于儒家的“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第一个字是名词,第二个字是动词,父要像父,子要像子,君要像君,臣要像臣,各安其命,这样才能够让整个社会有序发展,这是儒家的一个理想。但事实上在整个发展当中,由于这种差距格局的确立和理想,时间又非常长,在里面大量的不满、反抗你都听不见,也就是说在长期的历史当中我们听到的主要是父一辈的表达,你听不见子一辈的话,当你听见的时候,这个子已经变成了父,他说的又是父这一套话语。
 
到了五四的时候焦虑在哪里?
 
我们现在回头看新青年大谈家族是万恶之源、家族是伤害人的根本的时候,那种激动和愤怒其实就是跟长期的压抑有巨大的关系。
 
五四写这种父子关系最好的一篇文章,我仍然认为还是《背影》,不是《我们该怎样做父亲》,因为那个是比较理论化的,我们该怎么怎么样。但是你看《背影》,刚才李子说他有新的感觉,我觉得真的是,《背影》进了小学课本,大家都学,很容易就过去了,课本里面对它的理解也是不深的,大家现在还讨论说父亲的做法有没有违反交通规则这种话题。
 
但你仔细重看一下《背影》,你会发现这里面,第一,这个儿子作为一个新青年,他对父亲所有做法都不认同,比如说你要送我,我都独立了你为什么要送我,我已经来往京沪之间两三次,但他一定要送。第二,到了以后,父亲要上去跟脚夫讲价钱,他觉得你太不聪明了。第三,送进去以后要拜托茶房照顾你,儿子觉得有什么用啊。第四,儿子说爸爸你走吧,父亲说你不要动,我去买橘子。儿子说我去吧?不行,要我去。
 
当然你可以认为这是父子之爱,但是我倒是认为这就是典型的传统的父子依附关系,当你没有成年结婚之前,你的所有东西都是我在负责,所以你的所有也都是我在要求,我的要求你不能拒绝,当然我也要帮你想到方方面面各种问题。在你立家之前,传统的家族里面,从生下来养育到结婚、到工作,全部是由父亲包办,这是父亲的责任,也是父亲的义务,但是代价是你任何事情都不能自己作主。
 
从五四以来,从近代西学东渐以来,中国飞速转化成一个后喻社会。也就是说前喻社会,以前农业社会里面老人的经验,老人对处世的东西基本已经完全失效,每代人都要面对新的东西、新的知识的时候,他靠不上父母,尤其是现在好多人说我读到大学、读到研究生、读到博士出国,这方面父母给不了你指导,因为他们自己都没有达到这个程度,他怎么给你指导?他无非只能跟你说按时睡觉、不要熬夜、注意饱暖,只能说这些很泛的东西,他没有办法真正关心到你的细节,你也没办法跟他交流说我到底有什么焦虑。
 
我们这个时代的变迁,在五四的时候摆脱父权是一个主调,所以这本书里大量说法是,第一我们反对父权,第二我们对我们的子女,绝对不能再给他们任何的强加,不管是鲁迅也好,丰子恺也好,各种各样的表达都在说这个问题,都说我们对下面的人不能再怎么怎么样了。问题是到了现在,这个声音又变了……
 
父子之间,这两代之间中间就是有一个东西,你说自尊也好,你说面子也好,很难让我们真的像对朋友那样去平等相待,虽然我们一直说这个话,我们最好能够做朋友,但是父子两代之间即使做朋友也是相爱相杀的朋友,好久不见会想念,但见了又会撕的那种,这个真的很难。
 
我觉得父子两代人的关系可能真是这个世界上最复杂的关系,而且甩不掉的,不像男男女女,说分也就分了,说舍也就舍了,这个舍不掉。所以李浴洋有一句话特别好,他说这个话题不是能够纸上谈兵的话题,这个需要我们去认知践行的话题,我相信每个人对这个都会有你的想法,我们今天没有办法达到共识或者得到结论,但是我们还是可以通过交流,通过远和近同时的交流,我们一方面要看历史上的父子关系,另一方面要看我们自己身边的父子关系,在这种交流当中,至少我们可以得到丰富,读书之路丰富痛苦。
 
邱小石,读易洞书店创办人,“阅读邻居”创始人之一。
 
学校老师提了一个问题,你儿子在三年高中成长过程中,你扮演了什么样的角色?
 
正好是世界杯,我说两个关键词,一个是球迷,家长就是儿子的球迷,他有什么得意的、高兴的,我们就开心、高兴,这是很正常的反应。另外一个是助攻,他需要有些什么帮助的关键时刻,能够帮他顶一下。
 
我也问了我儿子这个问题,他说你就是我的ATM取款机呀,说的玩笑,却也是真实的。父亲要更努力,要有更多的财务自由,尽量让他们成为富二代,当然我们做到很难,但尽到责任就可以了。
 
我们读书会上也曾经有过这样的讨论,中国的这一代人希望在哪里?物质基础之后,心性成长的确会更自由。这个说法和放下又有点矛盾,我的意思是,父亲尽自己的努力,但这种努力不违背自己的价值取向,不让自己特别感觉憋屈,父母给予子女的支持,一定是不影响到父母的生活质量为前提,父母的一生也是一生,和子女的一生有同样的价值,这就是原则。至于说是不是能做到,因为还没到那个红线。如果真的能做到,就是放下的那一天。
 
以上内容选自《父父子子》读书会记录,限于篇幅,有删减。
 
发言 | 杨早 李浴洋 李子 许诗怡 邱小石
摄影 | 邱小石
 
话题:



0

推荐

杨早

杨早

645篇文章 20天前更新

文化学者,作品《野史记》,正编《话题》系列丛书.

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