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新传媒 财新传媒

阅读:0
听报道
第九夜 | 谢福芸:英国名媛旅华四部曲
 
晚上好!欢迎收听早茶阅读。
 
这是我们开播以来的第九个夜晚。我是杨早。
 
今天呢,我要跟你分享一本,不,是一套最近特别让我感到兴奋的书。
 
这一套书,分为四本,它的作者是一位英国的女士,名字叫做谢福芸。
 
芸芸众生的芸,幸福的福。
 
她的父亲叫苏慧廉,阅读邻居的老读友应该都记得,我们曾经读过一次《寻找·苏慧廉》,在传教士这个大的题目底下读过。
 
苏慧廉是近代特别有名的一位传教士,后来也回到英国担任了牛津大学的教授。而在英国,苏慧廉的名气还比不上她的女儿谢福芸。
 
这是怎么回事?因为谢福芸的一生几乎就是献给了中国的一生。
 
 
 
我们先来看看她的经历。
 
谢福芸1885年出生于浙江的宁波。
 
如果你对这个年代不是很敏感的话,我可以加一句:她比鲁迅小四岁。两人的出生地离得也不远。
 
七岁之前她都一直在中国度过,后来回到了英国接受教育。但是1904年,19岁的谢福芸又回到了中国,帮她妈妈办一所女子学校。后来她又回到剑桥去完成大学教育。
 
1909年,25岁的谢福芸再次回到中国,在北京和天津办教育。28岁,她又回到了英国。
 
1920年,这是谢福芸第四次来中国,这次她是跟着她的丈夫一起回来的,而她的丈夫比他父亲还要大八岁,是一位外交官叫谢立山。
 
谢立山的有名,不是因为他是外交官。我觉得谢福芸爱上他,是因为他也是一位特别热爱中国的外国人。
 
谢立山曾经去过除了新疆以外的中国所有的省份。他们两位在1920年再次来到中国,来到了中国的重庆和四川。
 
这次经历让谢福芸写出了她的第二本书——她的第一本书是在那次天津经历之后写出来的,叫做《名门》。第二本书是这次跟着她的丈夫一起回来以后,她写了一本书叫做《中国淑女》。
 
后来在她丈夫去世之后,谢福芸又曾经两次回到中国,并且写出了两本书,一本叫做《崭新中国》,一本叫做《潜龙潭》。
 
这四本书来自于谢福芸的六段中国经历,书里面的内容不太一样。
 
《名门》是谢福芸在天津避难于一家官宦家庭时得到的启发。这个官宦家庭,是翁斌孙的家。翁斌孙是我们都知道的清末著名大臣翁同龢的侄孙。
 
谢福芸在这个贵族家庭里面待了很长一段时间,跟家里人结下了友谊。
 
她这本书在1924年出版,出版以后立刻就引起了很大的轰动,因为在谢福芸之前,还没有哪一个西方人如此深入地进入一个中国的家庭。
 
所以苏慧廉在给他的女儿第一本书写的序言里面有这么一段话,他说:
 
她深入中国,游历广泛,她的丈夫在中国是极负盛名的旅行家和文学家,但是使她真正有资格写下这本书的,是因为她曾在中国人的家庭中生活过。这些中国的家族既有富裕的小康之家,也有家徒四壁的穷人家。她和这些家庭里的母亲妻子和女儿过从甚密,毫不费力的进入了她们的内心世界,共享着她们的秘密,欢乐着她们的欢乐,伤悲着她们的伤悲。
 
所以谢福芸这本书让她成功地变成了一个中国通。而接下来,她对中国的观察还在不断地深入。
 
比如说1929年她出版的第二本书叫中国淑女,这书主要是谈到了在这种名门贵族里面的这些女性,她们的挣扎和悲欢,她们对传统制度的反抗,以及她们人生的无奈。所以这本书也是引起了不小的轰动。
 
最奇特的是1936年,当谢福芸再一次回到四川之后,她为中国的——我们称之为“黄金十年”,从1928年到1937年这段时间,是中国社会发展的黄金十年——她为“黄金十年”写下了一个见证和记载,取名叫《崭新中国》。
 
这本书对于我们认知那个时代,可以说是非常有价值的一个史料。
 
而1944年,谢福芸又出版了一本书叫《潜龙潭》。这本书跟前面三本都不一样,这本书写的是一个中学校里面几个普普通通的女性的故事。
 
谢福芸这四本书,有的时候被认为是小说,也有的时候被认为是史料,因为据研究者沈迦考证,她的这些书里面除了名字是虚构的以外,基本上的事情都是实际存在的,所以我们也可以把它当做一个史料和见证来使用。
 
《潜龙潭》就深入到了民间,就是像谢福芸父亲说的那样,她进入了一个家徒四壁的这些穷人家的内心世界,这种深入程度是西方人很难做到的。所以谢福芸的独特性在这里。
 
 
苏慧廉全家福,右上为谢福芸,图片来自网络
 
沈迦在给这套书的序言里面有一段话,我也是读了以后非常感动。
 
沈迦说,读谢福芸和她丈夫的旅行记,“脑中浮现的是让·雅克·阿诺的电影《情人》当中的画面,跳跃着黄金般光彩的湄公河(不,是三峡)的渡轮上,年轻的女主人穿着丝质的连身裙,夏日的风微微吹开她敞着的衣领。然后是黑色的甲壳虫汽车,从老式汽车中走出的他,尊严、睿智、沧桑,戴一顶礼帽,微黄的手指将一本书递给斜靠在栏杆上的她。再后是溽热但雅致的房间,百叶窗的光影隐隐绰绰,窗外是寂静的走马楼,一墙之隔是当时混乱而喧嚣的重庆。这是仲夏,这是谢福芸的芳华。”
 
这个时候,谢福芸是35岁。
 
这一段读了以后,我觉得如果能够感性地去理解一个旧时的西方人,她对中国的热爱和身处在中国这样环境中的话,我觉得可以更靠近那段历史。
 
当然,最后我还要推荐我的师母夏晓虹教授对这套书的一个评价,我觉得夏老师的看法,非常准确地抓住了谢福芸跟其他西方人看中国的不同之处。
 
夏老师是这样说的:
 
晚清以至民国,中国女性的生活与观念处在重大甚至激烈的变革中。谢福芸以域外异文化的视角撰写了一系列中国题材的小说,其中几乎涉及到妇女解放运动的所有关键词:不缠足、办女学、争取恋爱婚姻自由(哪怕贵族小姐只争取到了“终身不婚”的结果)、抵制纳妾等。她在中国接触交往的不仅有名门贵妇,也有普通的劳动妇女——她们都要面对婚姻、生育、自我意识、子女教育等难题。这种观察与记录对于今天的我们是一份亲切可感的史料,但比史料更珍贵、更吸引我的是谢福芸对她的中国姐妹发乎内心的理解、宽容与同情,她以她们的一分子自居。而没有她们,就没有今天。
 
我想在谢福芸跟她的中国姐妹的相处过程当中,她一定也给了她们一些反馈,一定也把自己从西方感受到的经验,理想,精神,跟她们分享。
 
事实上,“婚姻、生育、自我意识、子女教育”这样一些难题,现在的你。又何尝不曾遇到呢?
 
这套书很丰富。我承认我也没有读完。也许在后面的阅读当中,我有感兴趣的篇章,我会继续跟你们再分享。
 
好,这就是今天。第九个夜晚,我们下次再见。
话题:



0

推荐

杨早

杨早

645篇文章 20天前更新

文化学者,作品《野史记》,正编《话题》系列丛书.

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