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新传媒 财新传媒

阅读:0
听报道

第三十六夜 | 广部精总译亚细亚言语集

教明治初年日本人讲官话

文|杨早


 

大家好!欢迎收听早茶夜读。

 

我是杨早。今天我带来的还是熟悉的配方,熟悉的味道。

 

是什么呢?是我在日本南部古书会馆买的一本书。

 

话说这个东京啊,古书会馆有西部古书会馆,有北部古书会馆,有南部古书会馆。

 

那东部有没有呢?好像没有,但是在神保町有一个日本古书会馆。

 

所以我看到大概有这么个四大会馆。

 

那天我去南部古书会馆,也是一个古书大会,买了一本书,这本书的名字叫做《总译亚细亚言语集  支那官话卷 卷一》,第一本。

 

封面图

编这部书的人,叫广部精!

 

他编这套书,名字很大,《总译亚细亚言语集》。

 

那别的语言,什么朝鲜语啊,印度语啊,我也没看到。

 

首先看到是我们中国,支那的官话。

 

交代一下,那个时候,支那这个词还不是一个带有贬义称呼的色彩。

中国就是支那。

 

那个时候——它这个书是什么时候出版呢?

 

1880年,光绪六年,也是明治的十三年。

 

这个时候,明治维新正在进行得如火如荼,光绪皇帝这个小朋友刚当上皇帝不久。这么一个时间。

 

这本书的编译的方向和它的用处呢,还是为了给当时亚洲的商人,尤其给日本商人,提供一种语言的学习。

 

前面呢,广部精找了一个中国人写了篇序,这个人叫做刘世安,是广东南海人。

 

我没有这个查到这个人的信息,看那样子大概也不是一个特别大的人物,因为他整篇序就在讲说他访日以后,发现中日之间语言不通,这事非常糟糕,特别影响通商。所以他认为广部精这本书编的特别有功于中外之通商,反正就是没讲出什么名堂来,这个序。

 

广部精呢,充分发挥了日本人特别喜欢精细和还原的这么一个特性。

 

我们看看它前面的通例里面,是像我们的现代汉语课本一样,把发音的方式方法,怎么发这个平上去入,等等,都写在了前面。

 

整本书不厚,全部都是“散语”,就是散碎的语言。但是每一章有它不同的主题。

为了便于大家了解,我在这里就给大家读两章。

 

选择我们很熟悉的,一章是衣服,一章是吃饭。来让大家了解一下他是怎么编的。

 

当然他这个都是先配汉语,然后汉语下面有日文解释,我们就来读一下这个汉语。

 

从中可以看得出来,1880年前后的官话,是什么样子的。

 

 

比如说“散语第十二章”,他一开始就讲名词:

 

绵衣裳/夹衣裳/单衣裳/砍肩儿/汗褟儿/褂子/裤子/帽子

 

好,然后加动词了:

 

戴帽子/摘帽子/针线

一个针一条线/裁缝

裁衣服/缝衣服

掸子/掸衣服

洗澡/头发/梳头

 

下面是句子,说:

 

单衣裳是就有一面儿没有里儿的

夹衣裳是有里儿有面儿的

棉衣裳是夹衣裳中间有绵花的

砍肩儿是有前后没袖子的那一件衣裳

汗褟儿是尽里头穿的单衣裳

褂子是尽外头穿的衣裳短的就叫马褂儿

这一条裤子是绵的是夹的

帽子分的是小帽儿官帽儿官帽儿里有凉帽暖帽两样儿

人在街上得戴帽子进屋里来可以摘帽子

你会针线不会  我不会

就叫一个裁缝来把我那一件汗褟儿补子(我怀疑应该是“补了”)。

那一件砍肩儿裁了还没缝呢

那一件破马褂儿得缝补了

拿掸子掸一掸衣裳上的土

那一把木梳是谁梳头的

洗澡是一身都洗天天儿洗澡很好。

 

(唉,老实说我不觉得那个时候光绪朝的中国国民都会天天洗澡,这个说不定是日本的想法)

 

然后再来读一章关于吃的:《散语第十四章》。开头也是名词:

 

 

柴火/煤炭/米面/馒头/白糖/鸡子儿/牛奶/果子/灯油/香油/粗盐/细盐/弄菜/端菜/撤了/吃饭/喝汤。

 

句子来了:

 

我昨儿买了三百斤煤五十斤炭八十斤柴火四石米二百斤面

灯油是豆子做的香油是芝麻做的灯油比香油贱

弄火就是烧火

天气冷的时候儿煤炭用的多

炕炉子是用煤/火盆是用炭/火盆是屋里用的不能做饭做水

菜有生的有熟的/在火上做的是熟菜/生菜是地下长出来就可以吃的

你去给我买一只小鸡子三四个鸡子儿

还要牛奶不要

牛奶便宜,我可以要几斤

 

(你看那个时候就有人喝牛奶了)

 

我们这买牛奶不论斤数都是论碗论瓶/买果子也不论斤都是论个儿

你爱吃馒头爱吃饭?  两样儿都不爱/我爱喝汤

爱喝什么汤呢?  肉汤鸡汤都好

你快弄饭去  饭得了就端了来

什么是撤了呢?  你吃完了饭都拿下去,那就是撤了

 

唉,各位你听听这官话,真的是当时,基本上是按照北京话来的,可以说是以京话打底,所以我想起那个时候雍正皇帝专门让人教广东人,福建人说官话,这个官话教下来那得多困难哪,是吧?

 

好,今天就到这儿,欢迎大家收听早茶阅读。我们下回再见。

话题:



0

推荐

杨早

杨早

645篇文章 20天前更新

文化学者,作品《野史记》,正编《话题》系列丛书.

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