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新传媒 财新传媒

阅读:0
听报道

早茶夜读第四十四夜 

逛书展并不是让人愉悦的事情

文|绿茶

 

大家好,欢迎收听早茶夜读,我是绿茶。今晚想和大家聊聊书的秀场——书展。

 

算上最早从书店打工起,我已经参加了二十多年书展。一开始,我是书店的采购,逛书展是工作之一,去每个出版社展位收集最新书目,和发行人员聊天,建立工作关系;后来,从事书评媒体,每次书展总要去逛一逛,顺道做些采访以及会会出版界的老朋友;再后来成为出版业者,书展更是工作职责之一,从制作书目到现场值班,都有脱不开的理由;现在自由职业了,越来越少参加书展,但不时还会接到出版机构或作者邀约,去书展做一些新书首发或沙龙活动等。

 

每年暑期,是书展最密集的时段。七月,先后有在苏州举办的江苏书展,在深圳举办的全国图书博览会以及一年一度的香港书展;八月,有广州的南国书香节,上海书展以及北京国际图书博览会(又叫BIBF),出版机构和媒体机构走马灯式的南北奔波,作家、学者及各领域的写作者也随着书展四处赶场,朋友圈被不同书展和书单刷屏,呈现一幅繁荣的出版景象。

 

就像深圳书博会期间,眼见深圳“文化交际花”胡洪侠几天之内赶几十场活动,还要应对各种酒局,可以想象他这把老骨头的透支程度。有些出版社从外地甚至国外邀请来的专家,也是被安排了满满的活动,不放过任何一次露脸的机会。书展,不仅是智力比拼,也是体力竞赛。

 

和我同时期的媒体出版口编辑记者们,现在都很少在书展露面了,有些转行了,有些居家带娃了,都是能少去一次是一次,随着互联网信息便捷化,媒体已经不用过多依赖书展上的新书信息,而书展上的新书活动,基本上都是走走过场,很难谈出什么新鲜劲,如果需要专访作者,通常是单约。

 

像不像逛书展的三种人?

(杨早摄于日本横滨回东京路上)

 

随着新媒体手段的介入,书展的传播是更多样了,但这种很业界的展,它的传播度和影响力都是非常有限的,闹哄哄的书展现场,非常不适合做新书活动,来去匆匆的逛书展的人,根本无心听嘉宾们在讲什么,台下坐着的,多数是媒体记者和嘉宾亲友团,人数不够,出版社自己人填满。

 

各出版机构,其实也对书展越发失去兴趣,兴师动众搭展台、办活动,运很多书过去,还搭进去很多人,只是惯例式露脸,并不能带来可观的订单和图书信息的传播。书展期间密集的活动信息让所有媒体应接不暇,根本很难全方位立体式的充分报道,更多是有记者到场的,发个豆腐块书讯,有大咖到场的,有一些专访或直播。闹哄哄几天后,大家带着疲惫,回到出版日常,拼命赶着出版书展上吆喝的新书。经常看见,年初书展就在使劲吆喝的新书,到年中书展时还没出来,又吆喝一轮。

 

还有这种作者:看着花枝招展,其实心不在焉

杨早摄于日本横滨回东京路上

 

老逛书展的人,应该都有体会,逛书展并不是让人愉悦的事情。熙熙攘攘的吵闹,来回来去的招呼,眼花缭乱的新书,穷出不穷的活动,半天逛下来,保准疲惫不堪。最最要命的是,临时搭建的展台,展厅内浓浓的异味,呆一会就呼吸困难,流着泪出来换换气,所以,出版机构的朋友们连续要在这样的高污染空间里呆好几天,真是拿生命在工作啊。

 

上周末在798一个空间里,参加了一场二手书和文创市集,虽然只有一二十个摊位,书和文创品类也不算很多,但大家逛的很开心,玩的很欢乐。在露天的阳台上,打着遮阳伞,偶尔滴几滴雨,感觉很惬意。

 

茶爷的旧书摊

 

真心希望名目繁多的各类书展,能做一些减法,不要过度在展台设计和舞台搭建上太费力气,只需把自己最有实力最新的好书展示出来,就是最高级的动作,如果能把书展搬到露天场所自然更好,让好书在光天化日下散发光芒。

 

我想多了。书展其实就是一种“线下朋友圈”,大家围聚在一起,就是要相互点赞、转发、评论的。

 

马上上海书展就开始了,我也会去一趟上海,赶一个朋友出版的新书活动,只是参加完活动,见几个朋友就回来了,就不淌书展的热闹了。

 

好啦,今晚的夜读就聊到这儿,晚安!

 

话题:



0

推荐

杨早

杨早

645篇文章 20天前更新

文化学者,作品《野史记》,正编《话题》系列丛书.

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