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0
听报道
文|白水
欢迎收听早茶夜读,我是白水。
我曾经冒出过一个念头:就个人而言,说某本书很重要,其实是在说那本书很秘密,不需要打开它,不需要阅读它,它和你之间已经有故事就可以说一会儿了。
这样的书,不一定很贵重,但一定很难缠,得总想着。
比如这本《诗三人行》。

怎么开始想它呢?得从一本叫《大雨》的集子说起。
我是怎么知道《大雨》的呢?已经记不清了。《大雨》是一本诗合集,里面收了清平、海翁、徐永和麦芒年轻时候的一些诗。
《大雨》这名字,四个点儿,四个人,雨,是旧雨的雨,也是新雨的雨。
除了徐永以外,其他三位的诗集,都有了一些,并且偏爱。
于是,惦念就这么开始了。
只讲一个小片段。
曾经,大概是两三年前、三四年前的样子。我在孔夫子旧书网上,意外看到了一本《诗三人行》,马上下手,等了自己觉得很久了,被卖家告知,书不知道放在哪里,找不到了,可以申请退款。
为什么会这样呢?
怎么这么不小心呢?
随意堆放物品的习惯就不能改一改?
……
再写一千行,钱还是要退回来。
那之后,我很少上孔夫子旧书网了,也没有再找过那本书。
前不久,我为了买另外一本书,重新登入了孔夫子旧书网,翻一翻,看见了自己的购买记录,鬼使神差地点到了这被退换的单子里,书已经下架了,不知道是找不到了,还是后来被其他人买走了。
但是,似乎有个类似同一本书的相关推荐,我在那里顺利地买到了它。
这本书,我也只读了三分之一,匆匆一过,希望有机会仔细一下。
这里,抄一段西渡在序言里的一段:
另一个打动我们的因素是徐永的“多情”。诗友西塞曾说,在徐永的诗里他既是慈爱的父亲,宽厚的兄长,还是热烈的爱人——他把这些情感统一于一个近乎完美的抒情主人公的形象中。这种多情当然不是苏轼“多情应笑我”的多情,更不是张生自许“多愁多病身”的多情,它是一种基于洞察的广泛而深刻的同情,一种深沉的爱。这种能力也就是上文所说的统一感在人际的体现。它典型地体现在《流浪者》、《起风的早晨》、《老人》、《我的兄弟》、《想起四川》、《火烧云城寨》等篇目中,而在《竹篮》一诗中达到一个高峰。
我要读给大家的是《想起四川》。


话题:
0
推荐
财新博客版权声明:财新博客所发布文章及图片之版权属博主本人及/或相关权利人所有,未经博主及/或相关权利人单独授权,任何网站、平面媒体不得予以转载。财新网对相关媒体的网站信息内容转载授权并不包括财新博客的文章及图片。博客文章均为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财新网的立场和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