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0
听报道
第60夜 | 《东瀛品梅》
文|杨早
你好,欢迎收听早茶夜读,我是杨早。
今天我履行承诺,给大家聊一聊一本关于梅兰芳访日一百周年的书。
这本书先说题目,这本书题目叫做《东瀛品梅》。

东瀛,大家都知道,指的是日本。
品梅,是因为梅兰芳1919年访日之后,以青木正儿为首的几位日本学者,(青木正儿是《中国近世戏曲史》的作者),写了一本书叫做《品梅记》。

这本书对梅兰芳的舞台艺术进行了一个全面的基于日本人的口味和角度的评判。
这个书名来自这里,那么,作者是谁呢?作者叫袁英明。
袁英明博士很有意思,因为她是1985年入学中国戏剧学院的本科。后来呢,在东京早稻田大学拿了硕士,在中国传媒大学拿了博士。
这本书是她的毕业著作。
更重要的一点是,袁英明是梅葆玖先生的得意弟子,所以实际上这本书是一个后辈向自己祖师爷的一种致敬。
具体的内容,写的是1919年和1924年梅兰芳两次访日的情况。

当时,在梅兰芳之前,还没有一位京剧演员访问日本,梅兰芳访日获得了前所未有的巨大成功。
举个例子,在帝国剧场,梅兰芳演出的地方,几乎所有的演员,不管是日本的还是西方的演员,特等座的票价都在四元以下。
梅兰芳创造了一个特等座十元的记录,这个记录后来也几乎没有人打破。

但是,我始终有一个疑问,就是当时的日本人,他们真的会特别欣赏京剧和梅兰芳吗?梅兰芳的舞台艺术当然是非常迷人的,但是当时真的有那么多的日本人会懂得欣赏京剧吗?
这个问题呢,我也去请教过东京早稻田大学的平林宣和教授。
那么平林宣和教授给了我一个他认为的答案,他觉得,一方面梅兰芳第一次访日,是在1919年,是大正时期,这个时期的日本,正好经济比较发达,因为还没有到1923年的关东大地震,所以那时候经济比较发达,社会上喜欢标新立异,喜欢投资或者欣赏艺术,欣赏文艺的风潮比较盛。
第二点是,当时整个日本的意识形态处于一种叫做去中国化的状态中,唉嗯把中国称为支那,然后把支那当成一个跟日本不一样的国家。这个说起来有点拗口,但是其实如果你了解的话,你会很清楚,日本,在此前,很多人是把中国视为跟自己的文化紧密结合的一种母体的。
但是福泽谕吉提出了脱亚入欧以后,其实整个日本社会经历了一个将整个中国异质化的这么一个过程。
在这种情况下,梅兰芳是被当作异国情调来接受的。
还有一点呢,是我自己脑补的,因为前前后后也有别的京剧演员被邀请访日,但是都没有取得梅兰芳那样的效果,所以我想这个跟后来鲁迅在讨论梅兰芳的时候说,梅兰芳为什么受欢迎,是因为男人看见扮女人,女人看见男人扮,这里面有个非常奇特的一个性别角色,是不是也有关系?
当时的中国媒体对梅兰芳访日这件事呢,是很低调的,甚至表现出了一些很强的不屑。
这跟中日的这种敌对关系有关。同时,也有很多人认为,日本人欣赏梅兰芳主要是出于对好色的一个需求,而不是真正地欣赏艺术。
这个问题呢,就牵扯很广了,这也是中日交流史上一个非常有趣的案例。
所以,喜欢的话,可以关注一下。
因为明年就是梅兰芳访日一百周年,我估计还会有相关的文章和书籍出版。喜欢的话可以留意。
好。谢谢收听早茶夜读,我们下次再见。
话题:
0
推荐
财新博客版权声明:财新博客所发布文章及图片之版权属博主本人及/或相关权利人所有,未经博主及/或相关权利人单独授权,任何网站、平面媒体不得予以转载。财新网对相关媒体的网站信息内容转载授权并不包括财新博客的文章及图片。博客文章均为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财新网的立场和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