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新传媒 财新传媒

阅读:0
听报道

大家好!欢迎收听早茶夜读,我是杨早。这周是我们最后一周读鲁迅。太好了,我好担心再读下去会被举报……

这周我们选了《理水》。因为咱们这篇目都是票选出来的,为什么选《理水》?可能也是投票的人希望大家能够体会一下鲁迅小说的多样性。

当然《故事新编》也很重要,而且可能还像凤梨说的,带一点科幻的类型色彩,所以选了《理水》。好多人可以都注意到咱们这周五篇重要呈现的,有两点:一个是《理水》跟古代神话的关系,因为中国的想象力丧失得特别早,所以很多的想象力恐怕在上古神话里面才有一些留存。而《理水》是在古代想象力的基础上,就像白水引用的话那样,“历史停止的地方,小说开始了”。在古代的想象力基础上,扡它衍发开来,再混合对现世的白描和讽刺,写出了这么一篇小说,确实是一篇很有趣的小说,而且也展现了鲁迅跨越古今的笔法和功力。这都是我们觉得大家可以了解和阅读《理水》这本小说的原因。

但是对于我来说,《理水》这篇小说,其实更多的是暴露了鲁迅的短板。为什么说这是暴露鲁迅的短板呢?因为在《理水》里面,大家都知道鲁迅讽刺了顾颉刚先生,还有一个讽刺的是潘光旦先生,就是那个“拄杖的学者”,主张看家谱理解人愚蠢还是聪明,讽刺的是潘光旦研究的遗传学。其实鲁迅对顾、潘他们有意见不奇怪,因为对新月社,对胡适派这帮人,鲁迅一向是意见很大的。

但是在这篇小说里面,鲁迅犯了一个他自己也很反对的毛病,就是“不要拿别人的生理缺陷来进行攻击”。曾经有一件事情,有位北大学生叫魏建功,魏建功曾经写过一篇文章,讽刺俄罗斯的盲诗人爱罗先珂,文章题目叫做《不敢盲从》,“盲”字是一语双关,讽刺瞎子的,鲁迅写文章把魏建功痛骂了一顿,说他是“生长在旧的道德和新的不道德里,借了新艺术的名而发挥其本来的旧的不道德的少年”,弯弯绕绕地把他骂了一顿。

但是在《理水》当中,鲁迅对顾颉刚大加人身攻击,红鼻子是顾颉刚本身的生理缺陷,“鸟头先生”是他的姓“顾”的拆分。其实潘光旦也是腿上有残疾的,这种“拄杖”的叙写,确实是犯了鲁迅自己都反对的那种毛病。所以就这篇小说来说,我觉得其实体现鲁迅某种意义上相当刻薄的一方面。

也有人谈到,鲁迅跟顾颉刚的恩怨到底是怎么回事?怎么会有那么大仇?

一般人都觉得说,鲁迅跟顾颉刚的恩怨,主要是来自于《中国小说史略》这个事情。因为据说是顾颉刚告诉陈源说,鲁迅的《中国小说史略》“整大本的剽窃”了日本学者盐谷温的著作。但是在1926年公开出来说鲁迅抄袭的是陈源——当然陈源也是在文章里影射说“有些人公开的整本抄袭别人的书”什么的——所以鲁迅当时的反击,也只是针对陈源。在十年之后,就是1936年,鲁迅还提到了(这是凤梨在文章里写到的)说陈源是“谎狗”,仇怨之深,可见一斑。

但是顾颉刚认为鲁迅剽窃盐谷温,并且向陈源提及这件事情,是后来顾颉刚的女儿顾潮在回忆录里面说出来的。当时鲁迅是怎么知道这件事情的?就不知道了。但是大家都相信,鲁迅应该是听说这件事情,所以连带地对顾颉刚特别的愤恨。

而鲁顾二人公开的冲突,是在1927年的时候。鲁迅给孙伏园(我们上次说《阿Q正传》的时候,说到他是鲁迅的学生)的信里面说,说顾颉刚“反对民党”,而且鲁迅声称说,顾颉刚来中山大学,我就一定会走。孙伏园就把这封信引入了《鲁迅先生脱离广东中大》的这样一篇文章,发表在《中央日报》的副刊上面。

顾颉刚见报以后,就于1927年7月24日致信鲁迅,“拟于九月中回粤提起诉讼,听候法律解决”,“如颉刚确有反革命之事实,虽受死刑,亦所甘心,否则先生等自当负发言之责任”,请鲁迅“暂勿离粤,以俟开审”——这段在《理水》里面也有影射性的描写,就是你不要离开,我要去皋陶大人那里去跟你理论那一段。

鲁迅的回信其实没有说自己有没有说顾颉刚反对民党,或者说有没有顾颉刚“反对民党”的证据,他只是说反正我要回上海了,“江浙俱属党国所治,法律当与粤不异,且先生尚未启行,无须特别函挽听审,良不如请即就近在浙起诉”,所以你不如就近在浙江起诉好了,你告好了,我也不怕。后来顾颉刚也没有真的告鲁迅,这件事大概是揭过去了。

但是我们现在回看,当时孙伏园写的《鲁迅先生脱离广东中大》这篇文章里面,其实“反对民党”只是很泛的一句话,鲁迅对“反对民党”哪有那么大仇,对吧?主要矛盾还是在于鲁迅的学生谢玉生说的,顾颉刚在厦门大学的时候“造作谣言,污蔑迅师”,然后到了厦大风潮发生以后,顾颉刚又“背叛林语堂先生,甘为林文庆(当时厦门大学校长)之谋臣”,而且伙同一帮人主张开除学生,“以至于此项学生,至今流离失所,这是迅师极伤心的事”。

谢玉生这段话,在顾颉刚质问鲁迅的时候完全没有提及,所以我们光看这封信,其实不知道他们的恩怨来自何处。这是当时厦门大学两人同事时的种种恩怨,现在也不是很清楚,因为立场不一样,那么记叙事情就大不同。总的来说鲁迅一般是支持学生跟学校当局对抗的,但是顾颉刚他们相比之下,是比较在乎学校秩序的,这个很可能是立场不一样所致。

关键是这仇结得特别大。因为1927年顾颉刚致信说要诉讼鲁迅,《理水》是写于1935年,收入《故事新编》是出版于1936年,也就是说,十年了,鲁迅都没有忘记这笔仇恨。

其实现在回头看起来,顾颉刚说鲁迅剽窃,这个是他私下跟陈源说的。陈源把这一点引到文章里面去,其实是过分的,因为这话没有坐实。陈源也没有看到过盐谷温的著作。而鲁迅说顾颉刚“反对民党”,其实也没有真凭实据,而是孙伏园把它公开发表。也就是说,挑事儿这种责任,都在于陈源和孙伏园这两个公开发表的人身上,但是却造成了鲁迅和顾颉刚的私下里非常地互相憎恶。

我小时候读《理水》,觉得人物特别好笑,很诙谐,但是现在回头看起来,觉得写得有点过分了,像对顾颉刚的这种挖苦、讽刺,包括捎上潘光旦,而且对他们学问的这种浅层的贬损,我觉得是有些过分的。这也是我现在看《理水》的时候,印象特别深的一点。

顾颉刚这边当然也很憎恶鲁迅,但是他始终很奇怪,他说他一辈子碰到最大的钉子,就是“鲁迅跟我过不去”,但是他始终不太明白说鲁迅到底为什么跟他过不去?可能顾颉刚没想到他跟陈源说的话,会被鲁迅知道。

顾颉刚想来想去,想不清楚,后来他在日记里写了一段说:鲁迅恨我,我终于想通了,是因为他没有学问,而我有学问,他嫉妒我。这段话也幸亏没有公开写成文章,不然写出来可能也会是一段笑话。

今天就给大家讲了一下鲁顾之间的恩怨,这些恩怨就是以小说的形式表现在《理水》当中。我倒不同意凤梨说的,说如果只看这些的话,小说就没有价值。相反我们从这种方式,其实可以看得出民国时候文化生态圈的某种特性,也可以看得出来,即使是伟大的思想家文学家,他们在意气用事的时候,其实也会走向自己主张的反面,这是可以给我们一些教益的地方。

话题:



0

推荐

杨早

杨早

645篇文章 20天前更新

文化学者,作品《野史记》,正编《话题》系列丛书.

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