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0
听报道
大家好。今天撩新的一本书叫做《容庚北平日记》。
说起容庚,还是跟我挺有缘分的。我们上大学的时候,教古文字的老师就说,我们哪,是“罗王学派”,就是罗振玉王国维开创的学派,相对的是“章黄学派”,章太炎、黄侃。

《容庚北平日记》
容庚 / 夏和顺 整理
中华书局
2019年4月


罗王的下一代传人,就是容庚、商承祚两位先生。再往下传,就是给我们上课的老师了。
后来我跟老师开玩笑,说算了算,王国维是宣统皇帝的老师,我们是不是也可以算是宣统皇帝的师侄孙?(注:陈寅恪先生跟清华国学研究院的学生开过玩笑,说你们可算是“南海圣人再传弟子,大清皇帝同学少年”,上联是从梁启超算,下联就是落在王国维身上)
反正容庚先生在那个时候,可以说是我们学术上的一个偶像。容庚先生、商承祚先生在中山大学都是特别有名的,包括连校内餐馆门口的匾额,都是商先生题的,容先生是题了“中国语言文学系”的牌子。感觉跟启功先生在北师大的地位差不多。


一方面是对“容庚”感兴趣,另一方面,容庚的“北平日记”也是特别让人感兴趣的。因为后来我们知道了容庚先生在抗战期间,有一段特别经历。他没有能够离开北平到后方,一直在北大任教,跟周作人钱稻孙是同事。

容庚先生(摄于20世纪30年代)
当然,到了1945年,“国府还都”以后,沦陷时期的北大就被称为“伪北大”,“伪北大”的教授学生怎么办?就会是一个很大的问题。
在这一事件当中,容庚先生也有着很重要的表现。我就从1945年8月15日翻起。1945年8月15日,日本天皇宣布投降,但在《容庚北平日记》里面完全没有记载,每天都是编《倪画》,然后访谁访谁,抄书什么的,都是这样一些学人的典型生活。
一直到十月份,10月10日开始,出现了相关的时事。这一天,华北战区在太和殿举行了日本投降典礼。接下来,容庚还正常地每天到北大授课,一直到了10月24日,容庚从北大授课回来,开始起草《与北大代理校长傅斯年先生的一封公开信》。
容庚先生不像胡适之,他不会把这些文章的内容抄在日记里面。实际上这份公开信是写得比较激烈的,公开信的开头就说:“沦陷区之人民,势不能尽室以累迁;政府军队,仓皇撤退,亦未与人民以内迁之机会”,就是为留在北平的师生辩护。接下来容庚又说:“我有子女,待教于人,人有子女,亦待教于我,出而任教,余之责也。策日寇之必败,鼓励学生以最后之胜利,属于我者,余之责也。”总之,希望傅代校长网开一面。

但是这封信,傅斯年是严厉地拒绝了,而且后来还曾经批评容庚说:“你这个民族败类,无耻汉奸,快滚快滚,不用见我!”次日,《新民报》上还登出了标题为《傅孟真拍案大骂文化汉奸,声震屋瓦》的新闻。
后来容庚也就被迫南下。容庚的北平日记,就到1946年的2月26号为止。之后终其一生,容庚再也没有回过北大。
后来傅斯年在给夫人俞大彩的信里面说:“大批伪教职员进来,是暑假后北大开办的大障碍,但是我决心扫荡之,绝不为北大留此劣迹。实在说在这样的局面之下,胡先生办远不如我,我在这几个月给他打平天下,他好办下去。”事实上,傅斯年是主动请缨,出任北大代理校长,就是为了给当时还在任美国大使,但是即将归国任北大校长的胡适“扫清道路”,所以必须把这些“伪教职员、伪学生”都剔除出去。

这桩公案,到现在还是有争论的。有人认为,容庚先生不管怎么说,留在北平出任“伪北大”的职务,的确是一生中比较大的一个污点。
但是话又说回来了,在沦陷区的民众子弟就没有受教育的权利吗?那些教师就没有谋生的权利吗?

这里面实际情况很复杂,老师先不说,像邓云乡这样的学者,就是在敌占时期考上北大的,如果没有“伪北大”的存在,是不是他这样的人就会失学?我们就会失去一位杰出的文史学者?这些历史问题,我觉得没有办法用当时傅斯年那么决绝的手段来处理,后人只能够尽量复杂地看待这个问题。

好,十分钟撩新,就撩到这里,希望你关注《容庚北平日记》,我们下次再见。
话题:
0
推荐
财新博客版权声明:财新博客所发布文章及图片之版权属博主本人及/或相关权利人所有,未经博主及/或相关权利人单独授权,任何网站、平面媒体不得予以转载。财新网对相关媒体的网站信息内容转载授权并不包括财新博客的文章及图片。博客文章均为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财新网的立场和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