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新传媒 财新传媒

阅读:0
听报道
大家好,这里是国庆假期还在奋斗的早茶夜读之小说民国,我是杨早。
 
我就知道,放假如果还在干这种更新的活的话,就会有一片哭惨的声音,果然!
 
有人说在路上,有人背景音用的是娃的哭声,搞得自己跟王菲似的……没什么惨好晒的,就开始飙散文诗或者是挤眼泪,总之就是一片晒惨。我也来晒晒惨:今天天气38度,我还感冒了,真是说不出的悲惨……
 
好了,晒惨就到这儿……这周我们开始读张天翼,第一篇小说是《鬼土日记》,看了五篇讨论《鬼土日记》的,给我的感觉是讽刺小说人人爱读,但是不是就不太好说?反正大家都一副吞吞吐吐,然后复述了一下内容细节就完了。其实不应该是这样,我试着来说说。
 
照例,三点。
 
第一点,张天翼是一个被低估了的现代小说家。夏志清在中国现代小说史里面列了四个人,说只有这四个人“创造出一个与众不同的世界”。这四个人是:钱钟书,沈从文,张爱玲,张天翼。前面三位,因为夏志清的小说史,都咸鱼翻身,张天翼反而寂寂无闻,这是很神奇的一件事情,算是夏志清炒作不成功的一个范例。但是我跟大家说:真的,张天翼是一个被低估了的小说家,为什么?往下听。
 
第二点是大家共读《鬼土日记》,我觉得读的时候,可以先还原一下张天翼当时的背景。
 
李子很有意思,他把1930年的国家大事列了一遍。我觉得在国家大事和个人际遇之间,还缺少一些环节,稍微讲一下你读《鬼土日记》需要知道的几件事。
 
第一件事,写《鬼土日记》这一年,张天翼是24岁,但这已经是他从事创作的第八个年头了。
 
第二件事,张天翼的创作,是以滑稽小说和侦探小说起步的,学的是林琴南。各位,这简直像是北野武最早是相声演员出身,感觉差不多。
 
第三件事,张天翼20岁的时候,考上了北京大学的预科,但是这哥们居然因为觉得北大老师讲得不好,课程令他比较失望。读了一年书,他就退学了,离开北京回了杭州。这事放在现在,是不是也是一个新闻?
 
第四件事,张天翼写《鬼土日记》的时候,他的工作是什么呢?张天翼退学以后,当过家庭教师,也替人抄写过账簿,还当过采访记者,又编过报纸副刊,但是他失业的时候居多。就在写《鬼土日记》的1930年上半年,他在南京国民党参谋本部当了半年的公务员!写完以后他干嘛去了?秋天,他跑到安徽通志馆(在安庆)去管理图书了。大家又想一想,一个24岁的青年写了八年的小说,从北大退学,再干这个事情,是不是很怀才不遇?
 
第五件事,张天翼肯定是个语言天才,他会说很好的湘乡话,因为他原籍是湖南湘乡,跟曾国藩是老乡。他出生在杭州,所以他会说很好的杭州话。他在北京上学,会说很好的北京话,他还会说扬州话、上海话和南京话。所以说这个人是一个语言天才。
 
以上是第二点,大家读《鬼土日记》的时候,一定要想想作者的背景。
 
第三点,我们来说说怎么样欣赏讽刺小说。讽刺小说这个行当,不那么容易干。我曾经写过一篇文章,讨论“中国小说中的狂欢传统”,我觉得这一传统是非常薄弱的,在现代文学里面几乎没有。硬要说有的话,是从鲁迅开始的,比如说《故事新编》,不管是《补天》《理水》,还是《起死》,这些篇什都特别充满了狂欢气味。
 
其实写讽刺小说是需要一点天才的,因为讽刺小说算是人生的和现实的一面哈哈镜。所以你要讲的事情是1,但是你反射出来的事是2,读者想到的是3,而你写出来的,应该是4——这有点借鉴好莱坞的剧本创作原理,但就是这样子,讽刺小说需要跨越读者的想象力,才能够得到一种奇特的讽刺效果。如果只是在读者的预料之中,那就只是附和了读者的情绪而已,也许当时会让大家痛快一时,但其实是没有办法长久的。
 
这一点可以比较一下张恨水的讽刺小说,比如《八十一梦》,就能看出这个差距。总的来说张恨水还是一个写言情小说,有充沛感情的老实人。只是因为他是一个很好的新闻记者,所以他的小说有它的特色。但要是说讽刺的深度和精度,他们俩的区别,就好像是《儒林外史》和《官场现形记》的区别一样——鲁迅在最早写小说史的时候,他是把《官场现形记》《二十年年目睹之怪现状》等等这些小说,跟《儒林外史》一起归入了讽刺小说的,但是到了真正《中国小说史略》成稿的时候,鲁迅把这两派分开了,给前者单独列了个名字,叫做什么?叫做“谴责小说”,什么叫谴责小说?谴责小说不是讽刺小说,谴责小说就是很明显的骂,有两句评语叫做“辞气浮露,笔无藏锋”。
 
用这两句话评价谴责小说,真是太狠了。广东话说“画公仔唔晒画出肠”,画小人儿不要画出肠子,但实际上谴责小说就是把肠子都画出来,生怕你不懂,怕你搞错。而讽刺小说不是这样,而且好的讽刺小说应该有自己的世界,在这个世界里面,人物有自己的行为逻辑,故事有自己的发展方式,只不过它遥遥地对应着现实的各种弊病和可笑的现象。所谓喜剧把“无价值的撕破给人看”,但是它不是一个现实的翻版。而且讽刺小说里面,应该有作者自己的思考,这样才有可能过了好多年,我们看它,还有新意可言。
 
《鬼土日记》是张天翼比较年轻时的作品,但是功力已经非常的不凡。前面讲过那些小细节,我就不说了,什么鼻子,上体这些,我就不说了,就说一点:《鬼土日记》最重要的,在讲一个“阶层固化”的问题。在所谓的下流人和上流人之间,到底应不应该流通,下流人和上流人之间的利益对抗究竟是什么?这是当时张天翼在思考的问题。
 
而我们想想,同是1930年,丁玲发表了《水》,茅盾的《子夜》在写作准备中,那个时候中国的知识分子都开始在认知与思考:资本主义是个什么样子?以前中国是没有资本主义的,但这个时候资本主义开始露出了它的真面目和——在左派看来——獠牙。因此《鬼土日记》里面充满着这种思考,而这种思考,我们现在看起来,还是不过时。我们来看看小说中讨论是不是应该“让下流人受中等教育的时候”,大统领巴山豆的这一段话:
 
下流人既然受了中等教育,那他的知识便和一部分的上流人相等。并且,我们的教育是上流教育,爱国思想和平民主义的教育,他们受了这教育,他们再不会捣乱,而只会有一种倾向,是什么呢,是要上进,上进做上流人的倾向。
 
Gentlemen,我们的政治以德模克拉西为原则,对于下流人的向上爬我们不应该阻止,而且应当奖励,奖励呀,Gentlemen!因为他们既有向上爬的倾向,他至少是个有出息的。阳世的米国,那几个最重要的平民,国家的柱石,多半是下流人爬上的。……考虑到下流人受了教育怕会有危险,这思想是极平民的,极爱国的,极上流化的,但事实上不成问题,事实上适得其反,就是说,下流人受了教育于上流人反而有益。……
 
这段话大家可以去思考一下,我们现在听起来,是不是依然很扎心?所谓阶级固化,所谓阶层流动,然后用什么样的方式来导致这样的流动,让它处于一个可控的、可以消化的范围内,这是不是一个——我不知道怎么称呼现在这个社会——当代社会的非常重要的特征?
 
1930年,90年前,一个24岁的青年就已经思考到了这一点。大家回想一下自己的24岁,你们不感到惭愧吗?
 
好了,不多说了,这就是今天的综述。我们下周再见。
话题:



0

推荐

杨早

杨早

645篇文章 20天前更新

文化学者,作品《野史记》,正编《话题》系列丛书.

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