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新传媒 财新传媒

阅读:0
听报道

 

大家好,欢迎收听早茶夜读之小说民国,我是杨早。这周,我们共读萧红的小说《小城三月》。
 
这周也发生了不少的事情。当然最刷屏的事,是“宇芽家暴视频”,后来跟上的,是蒋劲夫的再次家暴外国女友——社会的新闻热点,跟自己的阅读,有时候是有可能很契合。
 
我之前说过,我不太愿意讲萧红的八卦,但是具体到今天,我们可以来做一个分析。
 
前面几位都说到了,《小城三月》讲了一个遥望哈尔滨市,但是没有办法走出去,最后郁郁而终的翠姨。反过来呢?萧红是走出去了,但是——大家记得《在酒楼上》吗?吕纬甫,像一只苍蝇一样飞出去,转了一圈,又回到了原地——“走出去”,我们很容易想到鲁迅说的“娜拉走后怎样”的问题。走到哈尔滨,走到青岛,走到上海,以及后来的武汉、重庆、香港,甚至差点去延安,是不是就能让像萧红这样的女性摆脱这种艰难的命运?
 
所以这是可以把写于1941年的《小城三月》,和萧红自己的人生对照起来做一个解读的缘故吧。
我们从最简单的一点说起:萧红也曾经被家暴过。胡风夫人梅志和靳以都记录过这件事:
 
朋友们发现萧红的眼上有一大块的青紫,萧红自说是晚上不小心碰的。这个时候萧军在旁边愤愤地说:何必替我辩解,就是我打的。我喝了点酒,一拳打过去。
 
我比较关注的,是这个事情出来以后,周边的人态度是什么样的?像梅志作为一位女性,作为胡风的妻子,当然是不会赞成打老婆这种做法,但是她说,朋友们不好说什么,于是就走散了。而且萧红还在替萧军辩解,说他脾气不好,喝了酒就会这样。
 
家暴之外,当然是萧军不断的出轨,特别是和许粤华,现在看起来,真是很难接受的一个事实:许粤华是萧红在日本时候结识的闺蜜,同时又是萧军的朋友黄源的妻子,但是许粤华与萧军在萧红在日本时,在国内发生了婚外恋,而且许粤华还怀孕了。具体的细节,当然我们不知道,但是这件事,对萧红的打击肯定是巨大的。
 
我觉得萧红跟萧军在一起,肉体上的伤害还没有那么的强烈,最大的问题是精神的折磨——这里要插一句,有人说宇芽这事,如果不是家暴五次,如果不是有电梯视频,根本不会激起这么大的舆论,或许吧。而比起显著的暴力来,精神的折磨,包括宇芽等受害者说的“控制,洗脑”或许是更应该关注的层面。
 
萧红后来下定决心在西安和萧军分手,可能需要一个外来助力的拉扯,所以萧红选择了端木蕻良。有意思的是,萧红这个选择,整个朋友圈都不谅解她。比如胡风就说“你为什么不好好的仔细的想一想呢”,他和梅志的意思,是说你要离开萧军,可以,你也不用选这个人。然后就猜测说,萧红是不是就是为了挣脱与萧军的感情,所以要走一个极端,选一个胆怯的男人。后来也有很多二萧的朋友,说端木这个人相当的不负责任,对萧红不好,包括让萧红帮他抄稿子,还有那个场面:萧红在写作《回忆鲁迅先生》,端木很不屑的说“你写这个干什么?这个有什么用?”
 
而在骆宾基的记录当中,有一次,也是萧军和朋友在背后批评萧红,说她的散文“其实不怎么样”,说结构也不坚实。这个话被萧红也听见了(后来聂绀弩当面也这么说萧红,说你的散文写得好啊,言外之意,小说写得不怎么样)。骆宾基在《萧红小传》中揣测萧红的想法,“她想到每天我家庭主妇一样的操劳,而你却到了吃饭的时候一坐,有时还悠然地喝两杯酒,在背后还和朋友连结一起鄙薄我呀!真是笑话”。
我们现在看来,萧红离开萧军是顺理成章的,她后来跟端木在一起,也是理所当然的。骆宾基说他问过萧红:你怎么和这样的人能在一块生活三四年呢?(就像有人在微博上问宇芽:那么丑,你怎么亲得下去?——呵呵,关你P事)
 
萧红说:“筋骨若是痛得厉害了,皮肤流点血也就麻木不觉了。”萧红还说想过离开端木,但是“我周围没有一个真挚的朋友……因为社会关系都是在男人身上……今天在哪里都是有封建这个坏力量存在的。”
 
萧红去世前说“半身尽遭白眼冷遇,身先死,不甘不甘”,这句话到了梅志的回忆文章里面,也丝毫得不到同情,梅志说萧红是“夸大的感伤”,还反问说:“在旧社会有谁能如她一样幸运,二十岁出头,挟着一本《生死场》原稿来到上海,就得到了鲁迅先生和许多朋友们的赞扬和爱护。在创作方面,在对她个人的接待方面,我想当时谁也没有给她白眼冷遇。”梅志把这个 “白眼冷遇”归结于萧红自己的家人,认为萧红逃离了呼兰河之后,朋友都是对她非常好的,直到后来女作家金仁顺写文章还说,好像老天派萧军来世间,就是为了让他发现一个作家萧红——所以我同意骆宾基在《萧红小传》里说的,中国的社会关系就是附着于男性的,我们跟太太的交往,是建立在跟先生的基础上,一旦跟男性的友谊破裂,好像跟太太的交往也会突然断裂。太太是没有自己的圈子的。在这样的一种环境中,我们就可以理解萧红在日本的时候,给萧军的信里为什么要说这段话:
 
“自由和舒适、平静和安闲,经济一点也不压迫,这真是黄金时代,但又是多么寂寞的黄金时代呀!别人的黄金时代是舒展着翅膀过的,而我的黄金时代是在笼子里过的。”
 
 
“笼子里”是什么意思?我想,纵观萧红的一生,亲近的人中,真正她觉得从未给她白眼的,除了可能去世前的骆宾基以外,大概就是《呼兰河传》里面写的祖父,还有就是大家都知道的鲁迅先生。后来曾经有人问过萧红,说鲁迅先生对你是不是像父亲一样啊?萧红的回答是:哪有那么好的父亲?应该说像祖父一样。可见祖父那样的爱,对萧红来说是特别稀缺的,也是特别珍贵的。
 
那这种爱是什么东西呢?大家往往会说是“慈爱”,或者用一个特别特别俗的词,我很不喜欢用的词,叫做“宠溺”。慈爱或溺爱是有的。但是我觉得萧红在祖父或者是鲁迅的身上谋求的,并不仅仅是溺爱,而更多的是——大家可以看看萧红后来去扫鲁迅的墓时,写了一首诗叫《拜墓》。诗里说:
 
我哭着你,
不是哭你,
而是哭着正义。
 
你的死,
总觉得是带走了正义,
虽然正义并不能被人带走。
 
为什么鲁迅会变成一个正义的化身?正义又指的是什么?刚读这首诗的时候,会觉得非常突然。但是我回头想想,我觉得“正义”其实就是一种合理——鲁迅说“肩住黑暗的闸门,放他们到光明的地方去,从此幸福地度日,合理的做人”——什么是合理?这里涉及到“五四”对中国整个伦理结构的改变,它带来的冲击,还有缺陷。
像《小城三月》里的翠姨这样,她是没有自己的选择权的,没有读过书,也没有机会走出家庭,她不可以真正冲决这个伦理结构。
 
而五四的女儿萧红,则是相反的。所以整个“五四”之后的情感关系,张扬的是“爱的权利”,就像《伤逝》里说的“我是我自己的”。但是“爱的权利”不等于“爱的能力”。这一点是“五四”之后其实没有解决的问题,直到今天。
 
“爱的能力”可能包括了人与人之间的平等、尊重、支持,等等。但这些特质,在所谓这些家庭革命先驱、新文化运动的追随者身上,我们经常看不到。萧红在她那个圈子里,一方面大家把她抬得很高,另一方面又将她视为一个弱势的存在,总觉得女性需要指导,需要推动,更需要组织的安排。所以萧红的老朋友高永益从延安来,也批评萧红,说她跟萧军的分手太轻率了,跟胡风的逻辑一样。
 
而萧军的自我认知,也是谜之自信吧。萧红死了以后,萧军一点都没哭,只写了十个字叫做“师我者死了,知我者死了”,萧军觉得萧红就应该是他的一个崇拜者,一个以他为师的人。萧军又说,因为萧红跟端木的结合(其实是萧红从他身边的逃离),他永远都不会原谅萧红!大家可以想想,这样的人(不一定是这次新闻事件的主角),但是这样的人,在我们的生活中是不是很多?控制欲强,自我认知非常的非常的夸张。
 
但鲁迅就不是这样,鲁迅一直保留着我们上篇说的“不自信”,鲁迅保持着一种清醒的反省状态。鲁迅曾经讽刺过有些革命作家:比如说你有一个女朋友,那都是他赐给你的,因为他只要说一声“来”,无数的妇女,包括你的女朋友,都会飞奔到他那儿去,但是他并没有说“来”,所以你才能有一个女朋友——这种自大狂的男性,在我在我们的生活中并不少见吧?而对这种人的讽刺,在男性作家笔下,反而不多见,见得多的,是那种雄风十足的,有着强烈的荷尔蒙色彩的自得和自夸。
 
前两年情感专栏有个话题叫“中国男人配不上中国女人”,其实谈不上,我觉得一个社会内部,它本来就是互激的,性别不构成决定因素。不信大家看看萧红的周围的女性是怎么看她的,现在这些新闻出来以后,下面留言的那些评论的女性又是怎么谈这件事情的。你就知道,这仍然不是一个性别的问题,这是整个社会缺乏“爱的能力”的问题,包括家庭教育的摇摆,一会儿是极度的打压子女的自尊,一会儿又完全放纵地造就熊孩子,好像从来找不到一个中庸之道。我觉得这是一百年来中国社会很让人悲哀的一个方面。所以没有办法去谴责受害者,他们有他们的环境。
 
但是反过来说,从萧红的时代到今天,毕竟社会在变化,资讯也在变得不同。在这方面,我也没有看到有很多人的认知也好,努力也好,有多少的进步。包括家庭的教养,还有自己的努力挣扎,都远未足够。
 
在对这些事件的评论里,我不太喜欢两种。一种是滥用一个名词叫做“渣男”,渣男其实是一个刻板化和简单化的标签,“渣男”对应着“暖男”,但是暖男变渣男,也就是一秒钟的事情。浪漫和家暴,它们的共同特质,都是出人意料。如果我们还挣脱不出这种神话的围绕的话,你能够“打出幽灵塔”的可能性也就变小了,掉坑的可能性倒是增加了。
 
有一句很滥的鸡汤,但是我倒觉得用来做今天的结束语,可能是合适的,叫做“不要让时代的悲哀,变成你自己的悲哀”。
 
萧红尽她的力量挣扎过。而且她在评价鲁迅的时候说得好,她说鲁迅是站得高的,在悲悯人。而萧红自己没有资格去悲悯人,她跟她笔下写的人是同样的。换句话说,萧红并不认为,她跟一辈子没有走出小城的翠姨,有什么真正的不同。但在我们后人看起来,我们知道萧红至少是向这罗网,以她的方式发起过一次一次的冲决。这是为什么我说萧红也是“为了中国女人上十字架”的一位女性作家。
 
今天已经说得比较长了,那就这样吧。我们下一期再见。
 
(致敬本周逝世的流沙河先生,无论男女,都应该追求像他一样,拥有一个伟大而独立的灵魂。)
话题:



0

推荐

杨早

杨早

645篇文章 20天前更新

文化学者,作品《野史记》,正编《话题》系列丛书.

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