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新传媒 财新传媒

阅读:0
听报道

 

我已经不记得土城(刘洋笔名)首次来参加阅读邻居是哪一期了。就记得他自我介绍:“我叫刘洋,在人民公安报工作。”之后很长一段时间,我都认定他是法制晚报的人。
 
阅读邻居这一路走来,八年里不知道土城参与了多少。反正现在法晚也没了,土城也离开了公安报。阅读邻居结束了读易洞时代,在北京市内漂流的同时,读书倒是越来越系统。
 
土城是位读书人。按照多年前某位学者的定义,凡是以读的书为业,靠读的书找饭吃的人,都不能叫“读书人”。这是在强调读书非功利的一面。按这个标准,绿茶和我就不能算读书人,石头(就是你们喊的洞主)和土城就算。
 
非功利的阅读,是世界上不多的几件能够持续获得快乐的事之一。只是,非功利的阅读也有深浅难易之别。阅读邻居的朋友里,能够坚持挑战自我,自觉加深与拓宽知识结构的,颇有几位,土城亦是其中之一。
 
读完土城读书随笔集《读不孤》,颇有感慨。这本书里,最能看出“阅读的世界是平的”这一理念。说起来,土城是学法律出身,他对法律书籍有着当然的兴趣,但又并不囿于法律。他会追踪,从一本书追到另一本,如从傅国涌的书里看到《何廉回忆录》,就是从相对大众的读物广场,杀进了小众好书的窄巷;他会联想,从高考状元热想到福尔摩斯的学历问题,从贝克街的小分队想到狄更斯的艰难时世,从林乐知办《万国公报》联想到今日之自媒体;他读书没有执念,老婆看着标题买的《生活在哪个朝代最郁闷》,他也读得入味,无意中又邂逅了杨念群——虽然此前土城并不知道杨念群是谁,读书之后百度了一下,但也不想知道得更多——其实,有朝一日他从感兴趣的鸦片战争史再往晚清走,早晚也还会碰上的。
 
土城用自己的读书之路,向我们展示与验证了“阅读的世界是平的”这个道理。这句话应该是源自王瑶先生说的“人文研究是平的”,人文研究没有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那么强烈的阶梯感、纵深感,有时学生占有的材料,导师没有接触过,学生在这一领域就比老师强。当然,基本训练要有。
 
而非功利的阅读,连基本的门槛都可以省去,但需要有一颗爱智求智的心。就像阅读邻居读书会的设置,不管职业年龄学历长相,唯一条件是读过主题书并参加讨论。我去给孩子们讲《墙书·中国通史》,发明了一个说法“学历史要三心二意”,用于非功利的深度阅读,也是合适的。
 
哪三心?
 
一曰好奇心,没有对知识与思想的好奇,再爱阅读,也是爽文的肉鸡与票仓;
 
一曰平常心,不迷信权威,也不相信鲁迅所谓“乌烟瘴气鸟导师”,脑袋在肩上,文章靠自己,“说大人,则藐之”—这种不卑不亢的读书姿态,殊不易得,读邻中像土城、凤梨、大妈、子瑜,都是吐槽王,都有平常心;
 
一曰同理心,不要让爱吐槽的习惯成为自己前进的障碍,评价的前提是对作者寄予“理解之同情”。“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爱上层楼”,可以理解,但总归要有“因为懂得,所以慈悲”的一天。
 
哪二意?
 
一曰不经意。比较奇幻的说法是“顺心意”。不管什么书,只要有兴趣,拿来便读,读而能入,入而能出,反复体味练习,才能达到“随脚出入”的境界。指向太明显的阅读,固可日趋精深,也多少有些无趣吧。阅书无数时莫名相逢的惊喜,才是读书最好的补偿不是吗?
 
一曰不满意。前面说过了,知足固然常乐,但一直停在舒适区,肯定也不会成为读书达人。土城在书里对“鸡汤书”曾有一个判断,认为鸡汤失去了“求真的任务”,近来看他评沈从文的《丈夫》,又觉得鸡汤也未尝不是苦难的疗剂。依我之见,鸡汤并非无用,但正因有用,才无须为之辩,饮汤如饮狂泉的人正多,不管别人如何,“救出自己”反倒比较重要——比起20世纪初的“易卜生主义”来,世界纷乱了许多,而我们理解人间的自信,却减退了不少。
 
《读不孤》另一个特色,则是着意收入了不少土城记录阅读邻居的篇什,有他自己的发言整理,有参加读书会的印象记,还有读邻友情赞助的“DIAO计划PK”,等等,这也提示了“阅读的世界是平的”的另一重含义,在一个扁平化的结构里,天南地北、各行各业甚至不同次元的读书人,才有可能进行一种突破各种壁垒的交流。
 
读邻八年,来来去去的朋友必然是多数,能留下来的,除兴趣与努力之外,还需因缘。但不管怎样,这一段共同的阅读时光,当然是上天赐予的礼物,也是所有人共同的内心秘密。土城的《读不孤》,是参与者中诞生的第一本“阅读之书”,希望未来还能看到更多,身为领读者,这就是最甜美的收获。
 
2019年7月4日
 
*本文为书《读不孤》的序言。
话题:



0

推荐

杨早

杨早

645篇文章 20天前更新

文化学者,作品《野史记》,正编《话题》系列丛书.

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