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新传媒 财新传媒

阅读:0
听报道

第25个“世界读书日”过去了,读书写作结缘的松散群体“佛系公号部落”连续11天,每天带来一篇佛部成员撰写的“书故事”,篇篇主题不同:书房书店旧书新书寻书藏书偷书禁书焚书签名书共读书……




4月30日 / 刀哥 / 正确的书


上世纪80年代,是一个书本匮乏的年代。

即便在沈阳这样一个大城市里,我们得到一本真正的儿童读物的机会都非常少,更不要说现在烂大街的各种早教/幼教/儿童读物了。


所以,每一个能让我们这些孩子读到/听到故事的机会都弥足珍贵。


我奶奶大概有小学毕业的水平,因为识字,所以知道的故事也比别人的家长知道的多,即使这样,她知道的每个故事我都反复听了好多遍,这一类故事的内容基本上就是老实善良的人最终好有好报;而这一类故事里面通常会有一个恶霸或一对非常坏的哥嫂,他们通过种种手段要害死男主角。


我还记得一个故事的结局是男主角得到三个宝匣,坏人带着无穷多的狗腿子来抢东西,男主角打开第一个宝匣,放出一场大水;然后第二个宝匣放出一阵寒风,把坏人们都冻在冰里,只露出一个头;第三个宝匣打开是个拿着铁锹的老头,在冰面上铲地一样地把所有坏人的头铲下来。


这个有着非常血腥和暴力结尾的故事,是我当年最喜欢的,我从来没有觉得结尾是少儿不宜的场面,反而因为第三个宝匣里出来的老头而心存疑惑:为什么前两个都是自然现象,第三个却有活人?老头在宝匣里面怎么生存?他出来干完活后面去哪里了?


这些天问至今也没有答案。



除了这些故事,我们能获得信息的途径实在太有限了,在沈阳度过七年,我只记得看过一本绘本,当然,当年叫做连环画。


就靠着一本十几页的连环画,我居然在上学之前就认识了很多字:也难怪,一本书被奶奶翻来覆去读了上百遍给我,最后我都能背下来了。然后就自己把图画上的字一个个和记忆建立了对应关系,就认识了。


除了这本连环画,家里糊在墙上的报纸是我另一个识字的课本,可惜墙上的报纸都已经七零八落,不成句子,只能自己猜是什么意思。


夏天的晚上,平房里面灯光昏暗,反而是屋外凉风习习,大人们喜欢点燃一些玉米皮发烟来赶走蚊子,聚在一起谈天说地。


最经常说的一句话就是:“我看报纸上说……”那个黑白电视都是奢侈品的年代,单位订阅的报纸成了最权威的信息来源。


也因为这样,让还是孩子的我对报纸以及一切出版物有了敬畏,这种敬畏后来发酵成了一种对印刷文字深信不疑的盲从,影响了我很大的一段人生——“这一定是非常正确的,不然为什么会被印刷成书?”当时的我就是这么想的。


后来日子慢慢好了,我居然也有几块的零花钱——这在当年可是非常大的一笔钱!我纠结了良久,终于决定把这笔钱花在买书上。


那个年月,没有什么人能列出一个长长的书单,然后给你讲解每本书好在哪里,读的时候要注意什么,全国人民被推荐的只有那么几套书:四大名著,《钢铁是怎么炼成的》,还有一些我没记住的书目。


当然要买四大名著!毕竟是排名前四的!


然而我的钱只能买一部,在选择的时候,我就选了《红楼梦》,因为名字里面有个梦字,感觉十分玄幻。


在实际操作的时候出了问题:售货员不卖给我!理由是孩子不适合读这样的书,然后她自作主张给我推荐了《水浒传》。


你无法想象一个还不到十岁的孩子,对“兄弟如手足,女人如衣服”这样朴素而押韵的人生观的那种认同。


这样的人生观主宰了我的少年时代,大学毕业以后,有一次我发现几乎所有男同学都有了女朋友,而我还是单身,突然恍然大悟:“我被书耽误了!原来书上写的东西,并不是这个东西是对的,只是给你一种思路,选不选还是要看你自己。”


如果当年有网络,想必恍然大悟之前的我一定会是那种怼天怼地的小愤青吧?


所以你看,在合适的时候读正确的书有多重要?如果当年我坚持非买《红楼梦》不可,现在的我绝对是另外一个样子吧?




早按:刀哥,“兄弟如手足,女人(妻子)如衣服”出自《三国演义》,不是《水浒传》,是不是店员给你推荐错了?




书故事 · 第1篇

绿茶:宅家两个月,一口气画了58个书房



书故事 · 第2篇

杨早:每一本被偷的书,都是对控制阅读的反抗?


书故事 · 第3篇

叶克飞:1959、1979、1999,铁皮鼓嘭嘭嘭



书故事 · 第4篇

张丰:真没想到,书店比按摩店活得更长久




书故事 · 第5篇

庄秋水:大清“限娱令”,文化总是替罪羊



书故事 · 第6篇

白水:又临时有了喝酒的理由


书故事 · 第7篇
邱小石:这世界有什么是属于你的?|书故事


书故事 · 第8篇

书非借不可读也,若是能借来 “内部读物”那是非读不可的


新二村正能量



敬请期待

5月1日 / 西门媚 / 公共图书馆



5月2日 / 余少镭 / 焚毁的书



话题:



0

推荐

杨早

杨早

645篇文章 20天前更新

文化学者,作品《野史记》,正编《话题》系列丛书.

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