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新传媒 财新传媒

阅读:0
听报道

* * *  002期 * * * 

 


9

我小时候常听祖父说,汪曾祺小名叫“和尚”。1997年两人在宜宾重逢,说起此事,汪曾祺纠正说,你的小名才叫“和尚”,我叫“黑和尚”。这个应该是汪曾祺对。但是汪曾祺1980年与叔祖父杨汝䌹通信,说:“汝纶我好象还有点印象。他是不是外号叫做‘道士’?”我肚子都笑疼了。

 

祖父与三叔祖、诗人杨汝䌹


10

三叔祖父杨汝䌹比汪曾祺小十岁,早在1949年就是《邂逅集》的读者,而且是很迷的那种。他在1970年6月11日给我姑姑的信中有一句“我看你的信看到这里时,就忽尔记起汪曾祺一篇小说里引过的一句话:‘世上还有笔啊,我把你藏起来吧!’”这正是《邂逅集》中《囚犯》的末句。杨汝䌹在给妹妹的信中骄傲地说:“我大概是最有资格谈论汪曾祺作品的读者之一。”

 


11

1980年10月左右,他在《北京文学》上看到《受戒》,就写了一封信寄给《北京文学》编辑部,编辑部把信转给了汪曾祺,从此两人通信颇多,谈文论艺。在此之前的7月,杨汝䌹已经有一信寄《新观察》杂志,请转汪曾祺,内容是谈汪新近发表的小说《黄油烙饼》,但这封信明显没有送到。杨汝䌹在同时的家信中说:“五十年代就想写这么一信的,拖到现在才来完成,算是了一件事。”


汪曾祺致杨汝䌹的


 12

汪曾祺一开始以为杨汝䌹是“六房的二舅舅家的”,并说“如果是,我就想起许多事”。可是,六房后来绝了……所以到底是些什么事?好想问问汪先生。

 


13

汪曾祺在给杨汝䌹的第一封信里有一句话:“你大概还不知道,我是‘鼎鼎大名’的《沙家浜》的作者。”此前因为“御用文人”问题不断写检查,汪曾祺并不太愿意提及这一点。现在主要向多年未见的表弟讲起,个中心态也很有意思。杨汝䌹专门把这句话挑出来写在给妹妹的信里。

 


 14

 杨汝䌹当时在隆昌一中教书。汪曾祺看到地址,就在信末附了一句:“隆昌是个不错的地方。隆昌的泡菜坛,很好看。能写一点关于泡菜坛的散文么?”杨汝䌹很感慨,跟家人说作家的见闻之杂,由此可见一斑。

 

隆昌泡菜坛


15

1982年4月9日——5月13日,汪曾祺与林斤澜、刘心武孔捷生何士光五人访问四川,一个多月走了不少地方。汪曾祺在当年12月17日致杨汝䌹信中说:“在由成都到大足途中曾经过你原来教书的那个县,吃了一顿饭,本想到二中去看你,因为时间匆促,未果。亏得没有去,否则扑了个空。在成都没有见到你,真是遗憾。”当时杨汝䌹已经调到成都。正好大哥杨汝纶也从富顺来成都开会,曾提议是不是一道去看汪曾祺,杨汝䌹在5月29日给妹妹信中说:“因为花时间而且劳累,事先还要联系,终于没有去。汪这一次是作为四川文艺界的贵客之一来的,一行五人据说招待费用就花了几千。”

 


 16

1981年秋,我父亲杨鼎川正在华南师范大学中文系念现代文学专业研究生。那时候研究生毕业前有300块钱的学术经费,可以到处去找资料、探访、考察,他就从绍兴、乌镇这些现代文学大家的故乡一路往北,最后到了北京,见了好几位学者和作家,其中包括汪曾祺。他当时的记录中有两点细节,一是谈话当中提到当时正时兴的“意识流”,王蒙的意识流小说当时是最有名的,但是汪曾祺说王蒙的意识流“流得还不够美”。另外一点是跟汪曾祺聊好些事,他都是含糊其辞的,估计还对当时乍暖还寒的文学气候心有余悸,父亲在日记里写“汪是个老狐狸”

 


 


有每周更新的免费课

 

 

 

话题:



0

推荐

杨早

杨早

645篇文章 20天前更新

文化学者,作品《野史记》,正编《话题》系列丛书.

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