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0
听报道
行者笑道:“等我再问他。老公公,你府上有多大家当?”二老道:“颇有些儿,水田有四五十顷,旱田有六七十顷,草场有八九十处,水黄牛有二三百头,驴马有三二十匹,猪羊鸡鹅无数。舍下也有吃不着的陈粮,穿不了的衣服。家财产业,也尽得数。”行者道:“你这等家业,也亏你省将起来的。”老者道:“怎见我省?”行者道:“既有这家私,怎么舍得亲生儿女祭赛?拚了五十两银子,可买一个童男;拚了一百两银子,可买一个童女,连绞缠不过二百两之数,可就留下自己儿女后代,却不是好?”
看到这里,有没有觉得:这个,不符合常识啊?去搜一下“拐卖儿童”的新闻或论文,如果写到儿童被卖的价格,基本上男童是比女童高的,为什么在《西游记》里,童女要比童男贵一倍?
这一点,查一查就知道它是历史上的真实情况,如李天飞注本:“邓之诚《古董琐记》卷二:‘今旗下贵家,必买臊鞑孙口,以多为胜,竟相夸耀。男口至五十金,女口倍之。’ ”深入想一想,也很合理。明朝人买女童有很多用途,可以当丫环养娘,可以当童养媳,甚至扬州瘦马,市场很大。而男童呢,除了能养大当小厮书童,还能作甚?因此便宜。
想到这里,我们可以再进一步追问:为啥明朝童男卖不上价,现在却卖得更贵呢?那位说了:很多人家买来传宗接代,那,明代无子的人家也很多,为啥他们不买童男传宗接代?
真的,看过那么多的小说话本戏曲,从来没有人买一个男童来当子嗣的。明初禁奴婢,所以人家买来的男女仆从,管主人主妇叫“爹”“娘”(《水浒传》《金瓶梅》里不胜枚举),这是有的,但不会有家庭真给这些买来的僮婢以儿女待遇。
我对此的解释,就是中国古代的宗法制度,对于“承嗣”有很严格的规定,以保证血统的纯净。你没儿子?族里会给你指定一个过继,或者你跟别的房里商量,承继一个过来。《儒林外史》里高要严家的赵姨娘,丈夫儿子都病亡之后,想过继严老大家最小的儿子,便于调养,遭到严老大反对,强行将二儿子过继给了弟媳。现实生活中,如汪曾祺的二伯父汪长安早逝,“立嗣时经过一番讨论。按说应该由长房次子,我的堂弟曾炜过继,但我的二伯母(二妈)不同意,她要我,因为她和我的生母感情很好,从小喜欢我。我是次房长子,长子过继,不合古理。后来是定了一个折衷方案,曾炜和我都过继给二妈,一个是‘派继’,一个是‘爱继’”(《我的家》)。
所以,传统家族没有买儿子来传宗接代的做法。然而,经过20世纪一系列战乱、革命的冲击,中国家庭伦理结构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不要说城市,即使在乡村里,父母+孩子的“核心家庭化”不可避免,劳动力也不可能像以前那样,在家族内统一分配统一使用。“有一个自己的儿子”的渴求压倒了对血统纯净的坚持,才会让很多无子家庭愿意付钱购买男童,导致童男价格远远超过了童女。
──以上只是我根据阅读印象与有限的知识做出的推测。是否成立,其实还需要各种材料与统计数据的支持。不过,这至少是一个自洽的解释,下一步,是对这个解释的质疑与攻打,在这个过程中又习得新的知识,获得新的结论。
@ ZJJ-战战静静:
“拚了五十两银子,可买一个童男;拚了一百两银子,可买一个童女,连绞缠不过二百两之数,可就留下自己儿女后代,却不是好?”
中介费好贵。能提出这个问题的孙老板,是个精明老练的商人,淘宝皇冠级别卖家。也可能没那么复杂。简单推理:买牲口一般也是母的贵、公的贱,因为母的可以下崽儿,也许这就是单纯的商业逻辑?
@ anna何向焱:
这个点的历史溯源很值得关注性别问题的同学研讨,男孩子是宝贝,要继承家产,女孩子是物化的产品,更容易买卖。
话题:
0
推荐
财新博客版权声明:财新博客所发布文章及图片之版权属博主本人及/或相关权利人所有,未经博主及/或相关权利人单独授权,任何网站、平面媒体不得予以转载。财新网对相关媒体的网站信息内容转载授权并不包括财新博客的文章及图片。博客文章均为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财新网的立场和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