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西游记》是很多作者陆续完成的(可能有个书商当主编),我是相信的。因为几十个故事,看上去都是打怪打怪再打怪,其实每段故事的重心并不相同。如果用惯性思维一气读下来,就会闷,厌倦,觉得无甚新意。 青牛精这三回,如果从降魔故事来看,简直毫无曲折可言,唐僧还是被抓,这次连八戒沙僧都陷了。孙悟空请了这个请那个,可以说满天神佛都请遍了,居然奈何不得此怪!连各人的兵器,包括水,火,金丹砂,都被妖怪的法宝收去了。反反复复地搬救兵,却拿这法宝一点办法莫有,看得累不累?累!
但是《西游》一般出现这样的段落,说明此故事作者一不想刻画人物,二不想书写世情,他定然别有所图,别有所见──不然很可能在整理与流传过程中,很可能就被删去了。就像一篇10万+的公号文章,不管它有多极端多LOW,一定是它碰触到了社会情绪的某个痛点,才会有这么大的传播流量。那你说说这三回有什么图?什么见?我们要倒着说,先看五十三回开头,师徒这一番对话:三藏道:“徒弟,万分亏你!言谢不尽!早知不出圈痕,那有此杀身之害。”行者道:“不瞒师父说,只因你不信我的圈子,却教你受别人的圈子。多少苦楚,可叹!可叹!”八戒道:“怎么又有个圈子。”
看到关键词了吗?“圈子”!再往前看,悟空找太上老君降魔,老君查青牛偷了甚宝贝,行者道:“无甚宝贝,只见他有一个圈子,甚是利害。”再往前,悟空安慰众神天将云:“我和他论武艺,也只如此。但只是他多了这个圈子,所以为害,把我等兵器又套将去了。”这个圈子威力之大,到了神兵天将望风丧胆的地步:“那个妖魔与天王正斗到好处,却又取出圈子来,天王看见,即拨祥光,败阵而走。”
“圈子”肯定是有含义的,本义当然是圆圈,引申义如绕圈子,兜圈子,似是近代以来的用法。如果扣定明朝人理解的“圈子”引申义,可能就是指“传统的做法,固定的格式”,如明震亨《唐音癸签·评汇五》:
谁知又有杜少陵出来,嫌模拟古题为赘賸,别制新题,咏见事以合风人刺美时政之义,尽跳出前人圈子,另换一番钳鎚。
以此为出发点,看这个故事,就能读出一些不同的意味。比如一开始,孙悟空用金箍棒画了一个圈子,让其余取经人进入圈中,并说:“老孙画的这圈,强似那铜墙铁壁,凭他甚么虎豹狼虫,妖魔鬼怪,俱莫敢近。但只不许你们走出圈外,只在中间稳坐,保你无虞;但若出了圈儿,定遭毒手。千万千万!至嘱至嘱!”这可以看作孙悟空“立法”,制定了行为法则,但是必然的,被猪队友撺掇着唐长老,轻易就出了圈外。
捆住八戒与沙僧的织锦背心,可以看做是另一种“圈子”。唐僧不肯贪小穿背心,是他有很强的主体性,不易为小利小欲所惑(沙僧平日稳重,居然也跟着八戒中了圈套)。但是,没有圈子,唐僧也无法保护自己。 后面的故事就通了,不管你是大罗金仙,无情水火,“我但带了这件宝贝,就是入大海而不能溺,赴火池而不能焚哩”!来的不管是玉帝所遣,还是水火星君,又或是如来座下,其实都是活在前人构造的体制之中,神通再大,又如何能逸出“前人圈子”呢?最后降伏圈子的,仍然只能是圈子的创始者太上老君。
这段故事的作者,对于降妖除魔,感觉是有些敷衍的,各种套话。以我看来,他比较致力于隐喻制谜,除了前面说的,还有行者说的:“凭你等再怎计较,只是圈子套不去的,就可拿住他了。”很遗憾,到了最后,孙悟空腿都快跑细了,脸都快刷破了,也没找到什么是“圈子套不去的”,这大概就是作者的讽世之意。到了现在,我们再来读此篇时,“圈子”最常用的意义,已经变成了各种人们缘于共同社会行为或精神特征而形成的社交共同体。以此意来看这个故事,讽世之意就更浓厚了。多少豪杰才高八斗,学富五车,只因不会混圈子,不屑混圈子,在圈子中只是默默无闻,“多少苦楚,可叹,可叹”。又或是多少大咖巨V,仔细伸量,也不过如此,只因祭起了圈子法宝,商业互吹,循环互捧,圈中资源吃干抹净,人脉划定地盘,名声响彻天际,“入大海而不能溺,赴火池而不能焚”。我们现在经常说什么高情商低情商,实质上说的就是会不会混圈子。中国现在价值观各种分裂,我也不想笼统说圈子这事是好是歹,又或者说,圈子就是圈子,无善无恶,就看它是套在谁的臂膊上,掷出去的时候,又是在打谁的头,收谁的法器。
@红不让:
看完早老师评论想起来一本小说《圈子,圈套》,某位读者评论如下:“我刚进入这个圈子,却不知道是不是能够学会做圈套,我刚钻进别人的圈套,却不知道是不是能够融入这个圈子。”
@哈哈呆呆:
早老师最后这一段很戳心。套在谁的臂膊,打谁的头,收谁的法器……
@宇宙恒星:
• 杨早老师的领读《贵圈真乱》把“圈子问题”谈得很深入。
• 这三回从孙悟空画圈起(圈子的保护作用),唐僧受猪队友的怂恿出圈遇怪(出圈的危害),孙悟空力战青牛精、搬各路救兵,均无法破解青牛精手中的圈(高手圈子的重要性)。
• 最后悟空向如来求援,如来也不敢轻易破圈,以防得罪太上老君,本质上如来、老君都是一个圈子里的,有些事,看破不点破。让老君自己发现问题,收了青牛,皆大欢喜。
• 不管是什么圈子,都像一个事先做好的局,各色人物,在不同的圈子里,尽力地表演、折腾,每个人都像是被圈子给约束着,而且没有自由。就是破圈、出圈,也只是从一个圈子到另一个圈子,连如来、老君这样的人物,也不过如此。
@北小介(80后):
杨早老师今天导读的“圈子说”对我有很大启发。跳出这三个回目看《西游记》整本书,好像孙悟空的命运就在和圈子抗争!
第一次被降伏,就是中了太上老君的金刚琢。大闹天宫最后的结局,是被如来手掌这个“圈”压在了五行山下。刚从五行山下出来,头上就被唐僧套上了紧箍咒这个“圈”。取经路上,每一次和唐僧有矛盾,唐僧就用紧箍咒“圈”住悟空,悟空决心要走,总忘不了要唐僧念“松箍咒”,但这个咒,观音菩萨都不曾会,所以一直戴着“圈”上西天。最终修成正果,头上的紧箍咒没了,但斗战胜佛这个称呼,成佛这个待遇,是不是又成为一个新的“圈”呢?
其实,何止是悟空,我们哪个人又不是被生活的一个个“圈”所圈住?哪里都有圈子,谁都是圈中人,对待圈最好的态度,是不是可以参考悟空成佛之后——头上无,心中有,全然在乎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