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新传媒 财新传媒

阅读:0
听报道


         近期所看的电影里,有两部“抗日片”,一部是《黄金大劫案》,一部是《赛德克·巴莱》。在我看来,后一部相当好,前一部非常差。当然,上座率和票房是倒转的,《黄金大劫案》都破亿了,《赛德克·巴莱》却传出因票房不佳可能提前下画的消息。

         我由是在微博上感慨:“愿意看黄金而非巴莱,是低智社会的表征。”

意料之中,跑来不少人反驳我。什么看电影本为娱乐,您老何必如此认真……笑话,我作为消费者被坏影片恶心到还不能发发牢骚?关键在于,《赛德克·巴莱》并不是一部小众闷片,恰恰相反,它在主题与场面、技法上,堪称台湾版的《阿凡达》,这样的一部潜质大片不能进入多少大陆观众的视野,除了宣传上定位或许不准(其实媒体还是蛮给力,一版两版的报道很多),我认为最大的问题,可能还在中国观众被国产电影“饲养”坏了,对于本社会既有经验之外的东西缺乏兴趣。

我看台湾电视,一大感受就是他们的受众很不关心岛外的新闻。大陆受毛时代遗留影响,胸怀天下的人很多。但是愿意弄清原委并设身处地的受众依然很少。黄岩岛闹得介凶,南海海域的划定与争议究竟来源如何,愿意搞清的人也不多。

有质疑者说:“早上去买早餐,问那大姐有没油条,说没有,拿六根都卖不出去。我也要上微博骂中国这个低智社会不爱吃油条吗?市场就是这样,需求不足谁要给你供应?”这个比方打得不好。油条跟馒头包子比,很难说价值高下,只是口味选择。但是同类精神产品不一样。一件作品,有多少诚意、多少创意、多少智慧含量在其中,懂行的人一看便知。一件精神产品不受欢迎,可能有它自身别的因素。但如果一个社会总是给劣质货(比如这些年的所谓“大片”),而不奖励有创意又好看的产品,那将来谁还愿意做好东西呢?

实在要打比方,不妨说一家社区书店,同时卖李零和于丹。于丹卖得好,李零没人看。后来书店就只进于丹,甚至还进盗版(下载、盗版观影确实也分掉了《赛德克·巴莱》的受众)。久而久之,别说李零,于丹可能都没有了,剩下的只有署名“于舟”的山寨货。

 

话题:



0

推荐

杨早

杨早

645篇文章 20天前更新

文化学者,作品《野史记》,正编《话题》系列丛书.

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