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新传媒 财新传媒

阅读:0
听报道

我写了一篇《看韩方,想鲁顾》。有朋友不出意料地嚷嚷起来:你怎么能把他们两对放在一起比?我说,人不相似,事有类同。


鲁迅和顾颉刚的恩怨,依据而今多数研究者的观点,是这样的:顾颉刚听说鲁迅剽窃日本学者,也相信了。他可能对陈源说过(其他人也说了),陈源把这个传闻写到文章里,鲁迅深以为恨。鲁迅在厦门大学、中山大学与顾颉刚大起龃龉,未尝与此无关。鲁迅在与友人信中攻击顾颉刚“反对民党”,顾认为是政治诽谤,要起诉鲁迅,鲁迅表示不反对,但地点要从广州换至上海。起诉并未实施,五年后,来往书信被编入鲁迅《三闲集》。十年后,鲁迅创作《理水》,写了一个红鼻子兼口吃的“鸟头先生”,与人争执说“禹是一条虫”。


表面上看,鲁迅对顾颉刚的攻击猛烈而持久,在书信谈话里,不屑呼其姓名,总以“鼻”、“红鼻”、“山根”代替,这违背了鲁迅反对攻击别人生理缺陷的原则,只能用苦大仇深来解释。内里说,顾颉刚一句闲话,让鲁迅“背了十年剽窃的骂名”恐怕是仇恨的关键。


 以绅士的标准来衡量,鲁迅明显更失分。顾颉刚几乎不曾公开批评鲁迅,剽窃之说虽系捕风捉影,公然写入文章却另有其人。而鲁迅对顾颉刚的攻击,公开(小说发表),恶毒(攻击生理缺陷),而且并不就事论事(顾颉刚一直不明白鲁迅为何恨他),带着明显的“私仇”的痕迹。

顾颉刚是民俗学界的鼻祖级人物。我这位朋友是民俗学者,他直言“鲁迅是个小人”。鲁迅并非彻头彻尾的小人,但在与顾颉刚的缠斗,确实比较小人。另一方面也说明,“剽窃”的指控,于一个自惜羽毛的作家或学者,伤害有多大——哪怕只是私下说说,终究还是传播了出去。


鲁、顾二人均为近世大家,他们尚且无法挣脱这种痴嗔恶念,又何怪于当下之人?以我之见,言及别人根柢,还是与人为善的好,无论是在质疑,还是在反驳。

话题:



0

推荐

杨早

杨早

645篇文章 20天前更新

文化学者,作品《野史记》,正编《话题》系列丛书.

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