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新传媒 财新传媒

阅读:0
听报道

有读易洞的社区生活

    读易洞是在乡离乡的富顺人内心的一个秘密。

    关于读易洞,1993年版《富顺县志》第569页是这样说的:“在县城西湖南端,建于北宋天禧年间,由木楼及山洞组成,洞高160厘米,宽97厘米,顶部呈弧形。据县志载:‘李见读易于神龟山洞中,著《易枢》,天禧中,令附驿以闻。’清代于此建立西湖书院,后废。现建筑物已经改建,山洞封闭,现存门墙,匾状拂金‘读易硐’石质门额,字形圆润有力,石刻技艺精湛。19856月,县人民政府公布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知道这些的富顺人其实很少,但“读易洞”这三个字自小便耳熟能详,因为那地方现在是一个菜市场。四乡的农民挑菜进城,都在读易洞会齐售卖。婆婆嬢嬢挎着篮子,从菜市走过,挑三择四,讨价还价,互相打着招呼摆龙门阵,有些孩子会在无聊地打量完青菜黄韭大麦柑之后,抬头望见大大的“读易硐”三个石匾上的阴文字,有些不会。

    这个地名是如此的深入人心。有件事可为例证:2010年末我去海口开会,在出租车上瞥见街边一家饭店,名字赫然是“富顺独一栋豆花饭店”。无疑,老板是一个到菜市场不抬头的孩子。跟邱小石一样,他想用在乡时最熟悉的地方为自己的小店命名,只不过他不像开书店的,知道这三个字是某种文脉的象征。

    所以,当一家书店取了这么一个同乡会心而外人不知所云的名字,除了彰显它理所当然的理想主义色彩,还有意赋予自身一定的象征意义与实用功能。在富顺,如果你天天去读易洞菜市场,你能买到最新鲜的蔬果,也有可能见到所有的熟人,听到流传在这个城市的一切新闻。

    “读易洞”由此成为一个双重隐喻,它既指向历史上的读书事业的延续(四川有谚“富顺才子内江官”,富顺以明清两清两百多名进士闻名),又暗示着现实中的市镇公共空间。它是一间书店,又不仅仅于满足于一间传统意义上的书店。

 

    不要以为这些话是我的过度阐释。读易洞刚刚开张的2006年,我就与洞主邱小石讨论他的开店构想。邱小石本身就是读易洞所在的青青家园小区的销售策划。他跟我讨论这个小区为什么适合有一家小书店:30万平方米左右,一千多户人,以白领为主的住户。这样的小区北京有不少,“如果每一个这样的社区都有一家社区连锁书店,那么这将是一个绝佳的文化传播机构”,小石已经习惯了跟老乡也说普通话,“因为这不单是一家卖书的商店,它还是一个社区文化空间”。

    五年以来,我都是按照邱小石的这个定义来理解读易洞的。青青家园远处僻郊,在出名之前外面来的顾客很少,主要使用者肯定是小区的邻居。虽然由于自身的原因(最主要是人力与业余),读易洞一直没有大规模地进行社区宣传,但是它渐渐也成了一个名符其实的社区文化空间。邱小石自己的总结是:“读易洞社区书店,书店功能之外:邻居的朋友来访时显摆的景点,自由职业者有个像单位的去处,男人美其名曰上进的家务避难所,大人餐馆吃饭时闹腾小孩的安置地,家门口不掉面子的社交场,聊天上网喝茶需要消费的居委会。”

这些功能我都可以出演见证者,常在洞里看见一个SOHO男人对着笔记本电脑做冥思状,或一个女孩子捧着一本书睡着在沙发上,还有一群人在里面开影视策划会,或公共知识分子接受外媒采访……2008年,我们楼的邻居因为楼房维修导致污染,需要跟社区物业谈判斗争,需要一个确保安全的聚会讨论场所,还是选在读易洞。

 

更理论化、也更贴切的表述来自邱小石钟爱的《建筑模式语言》一书,一旦有机会,他总会反复推荐这本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环境结构中心的研究成果,并在豆瓣上发布他的读书摘抄。我们来看看这本书怎么定义“社区的活动中心”的:“为社区创建集中常去的地方,仅仅是独立分散的社区无补于城市的生活……这些中心要足够小,45乘60英尺就够了,它能使正常的公共生活井然有序的集中起来。活动中心的功能是互相支持的,一天的同一时间里,吸引相同的人。不能把小花园、嬉戏设施和物业保安集中,人们走进这两种地方心情是不一样的。”很显然,新型社区几乎都会设立的会所是这样的活动中心,花园中的儿童中心,或社区门口的小广场也是这样的活动中心。不过除此之外,室内的活动中心也必不可少,尤其是晚上,这又涉及到对“夜生活”的定义:

“每个社区都应有某种公开的夜生活。人们乐于夜晚出门。城镇的夜晚别有情趣。”在北京摊大饼式的城市设计中,夜生活与社区分割得非常遥远,夜生活与家的距离常常以十公里为计量单位,这本身就削弱了城市生活的乐趣。

“灯火通明,是吸引人夜生活的必要元素,人们才能感受到夜晚的安全,因此,独立的咖啡座、冷饮店、酒吧间、书店、小超市、加油站,本身都不能产生足够的吸引力,它们必须集中起来。根据观察,形成夜生活活动场所的数量最小数字是6。”事实上,即使算上扰民的广场秧歌,一个北京社区也很少超过3个夜生活场所。很多邻居跟我抱怨过,逢上读易洞周一休业,他们连个室内可坐的地方都找不着。

“另一方面,把各种晚间服务机构联合成大规模的夜市活动中心,也会使人在感情上产生疏远。应该鼓励把夜生活活动中心均匀分布在整个城镇。”如果将2000户左右的中型小区看做一个独立的小镇,通常的做法是将所有商业都集中在小区入口的商业街。而其它地方,无论早晚,有时会出现可怕的安静与寂寞。我父亲来我家小区,他连白天唱歌都很犹豫,因为“太静了”,而小区门口的道路又时常因商街过分拥挤而造成不便。

有时走进洞去,见洞婆婆笑容疲惫,问今天去进书搬货了么?伊说哪里,有一对邻居夫妻吵架,要我给他们仲裁!又或是:有个女的来向我做职业咨询,聊了三个小时……这可真是某种不可承受之重。然而我也很能理解那些莽撞的倾诉者,你在这个都市的郊区呆着,往来穿梭于繁华与荒凉,在哪儿都找不到可以倾谈的空间,可以放心低语的人。读易洞以它的装饰昭示了某种品味与热情,而洞婆婆的和善是冷漠社群的一方解毒剂。

听说,我没有亲见。这个小区一开始定位郊区别墅时,人少,邻里关系好,总是互相串门或择地聚会。渐渐地,人多了,杂了,人际关系变得相对复杂而暧昧,尽管小区论坛仍是金牌论坛,线下的交流毕竟不可替代。

我与朋友黄永,相识于2000年最末一天。六年后我搬入这个小区,一年后他也跟了进来。该人声称主要原因还是我:“我喜欢从前文人的那种生活方式,大家住得近,常常可以互相来往酬和。”日子越过越复杂,家门也变得不像年轻时那么容易打开,于是我们常常约在读易洞见。

其实,会与邱小石重逢,还不是因为这个洞!我离乡廿年,不想搬到这小区不久,发现新开了家书店,一看名字就觉得不对头,很不对头。撞进去一看,居然是连样子都快记不清的儿时玩伴。倘若没有这个洞,哪有这么戏剧性的场面。

 

读易洞当然不是小区整体设计的一部分。它的存在来自凑巧的资源与店主韧性的坚持。然而,它的存在,确实给这个小区的生活增添了一种可能性,我认为对于一个讲究生活质量的业主来说,这家书店的存在,可以让小区房屋的价值增值不少。对于开发商而言,这样的书店将擦亮这个小区的品牌。事实上,在GOOLGE地图上,找“读易洞书店”比找“万科青青家园”要更容易。

有很多的评论抱怨中国的年轻人好高骛远,总想着一步到位买大房子,评论者对其中的隐性原因视而不见:在中国尤其是北京,家庭承担了许多社会化功能,它得有会客区域,得有足够的儿童活动场所,阳台室内化之后又缺少花草种植与宠物活动区域,最关键的是,社区功能的单一,让家庭之外的交际与放松,只能移往遥远的城市中心区。它制造了一种分裂的生活方式,生活在这里,另一部分生活在远方。

改变这种状况,或许就是从一个复合式的书店/咖啡馆/活动中心开始。读易洞承担着书院与街市的双重角色,对于愉快的社区生活来说,它是必需的而非仅属点缀。在读易洞开张五周年之后,我们——读易洞洞主邱小石、《绿茶书情》主编绿茶与我,联手创办了社区读书会“阅读邻居”。在一个记者沙龙上,我介绍上期阅读邻居讨论了桑德尔的《公正》,推荐了社科文献的“近世中国”系列,对面一个MM眼睛睁得牛大:“你们小区这么强啊?”我想对她说,不是小区强,哪个社区没有读书人?哪个读书人不愿与人分享?问题是,得有一个空间,得有为这个空间张罗的人。

我幻想有一天,我们的孩子会坐在读易洞里,听我们分享阅读心得,讨论社区事务,交流时政看法。他们离去的时候,或许会抬头看看门额的木匾,或许不会。读易洞或许永远不能创造一种赢利模式,但它终会成为这个小区的孩子将来的一个内心秘密,不管他们将来把它写成“读易洞”还是“独一栋”。


(原载《全球商业经典》,有删节)

话题:



0

推荐

杨早

杨早

645篇文章 20天前更新

文化学者,作品《野史记》,正编《话题》系列丛书.

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