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新传媒 财新传媒

阅读:0
听报道

    半个月前,北京大学推荐生标准首次明确规定:不孝敬父母的学生不得推荐。当时引发争议一片,有人问:孝不孝北大咋知道?

    现在又爆出北大出身的深圳公务员口咬父亲肩膀的“殴父案”。说句笑话:北大不是未雨绸缪,倒是在亡羊补牢。

    此案的关键词除了“北大”,还有“公务员”。今年初,河北魏县县委书记要求“不得提拔不孝官员”,当时有评论称,这是翻版一千多年前的“举孝廉”制度。

    几条新闻旧闻合起来,这位廖姓的北大出身公务员,还真是“衰到贴地”,不仅该被开除公职或不得提拨,北大的毕业证书也当追缴。

    问题是,除了这种极端的家暴事件,“孝不孝”还真是一个很模糊的判断标准。一千多年前的汉朝,靠的是乡里的舆论,那时候人们毕生居乡,熟人社会,还有人好作月旦评,舆论相对还比较靠谱,不过舆论也要靠领导干部归纳总结上报,不然为何会出现“举秀才,不知书;举孝廉,父别居”的童谣?

    到现代,就更难了。以廖某论,从湖南彬州农村考出来,天津北京都呆过,现在深圳娶了城里人,他的世界已经天翻地覆,而父母株守乡里,一旦重聚,中间还夹着儿媳,矛盾冲突之易发,可想而知。廖某最终的表现肯定不对,该受谴责与惩罚,但若说家庭冲突责任全在他身上,也难服人,未可轻断。

    最关键的点在于,一千多年前的社会规范相对稳固,何谓孝,何谓不孝,是有恒定标准的,如“别居”,肯定不孝,而且父为子纲,告你忤逆,都不需要审,直接定案。经过这多年人的解放,能再这样干吗?

    北大强调德育,官员强调操行,这都没错,“求忠臣必于孝子之门”,听上去也很有道理。只是事关个人的前途命运,切忌用模糊的标准进行考量,致有上下其手之弊,贻人贪枉徇私之机。

话题:



0

推荐

杨早

杨早

645篇文章 20天前更新

文化学者,作品《野史记》,正编《话题》系列丛书.

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