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新传媒 财新传媒

阅读:0
听报道

 微博鈥湻辞空哜澗烤故撬奈侍猓

    评论员曹林在题为《反智反精英反强者的微博狂欢》(《中国青年报》11月20日)中说“上周末微博上几个成为热点的话题,将微博反智、反精英、反强者的特性表现得淋漓尽致”。

    曹林说的几个话题,包括上海咨询公司女总微博抱怨面试者不注重细节、媒体人杨锦麟吐槽杭州出租车挨宰、文化明星于丹在昆曲雅集登台被嘘。这几个话题我也非常关注,但怎么也解读不出“反智”的意义,曹林的文章也完全没有对“反智”的分析,在微博上@中青报曹林,也没有得到答复。

    我有理由怀疑,“反智”是顺着“反智反精英反强者”这一句套话,顺嘴秃噜出来的。而今大多数传播学的教材或论文,都会论述网络社会的草根性与反精英色彩。我们且不分析这种评断针对纷繁复杂的网络社会是否真的有效,即以之讨论上述三起事件,能否成立,大可质疑。

    咖啡馆面试事件,微博上反对女面试官刘某的言论非常多,发言者不乏李开复这样的腕级人物,普遍认为“谁约面试谁埋单”,有意思的是,还有很多评论者对面试官所属公司规模表示蔑视,表示“大公司都有会议室,谁会去咖啡馆啊”,这表明这一事件中网民并非反抗行业等级秩序,反而多人大加嘲笑小公司“只能”选择咖啡馆面试的寒酸。

    细读面试官那条争议微博,发现她传达了一些陈旧的观念:面试官有权用非常规的方式测试面试者(如埋不埋单),要求面试对象既是求职者又扮演男性角色(“大男人家的”),还有成功学的说教(“注重细节,成就自我”),而且强烈暗示“简历漂亮”与“行为差劲”之间的落差。

    这些观念,正是大众媒体(尤其是求职节目)喜欢强调的职场理念:隐忍、本分、世故。今年屡次爆发的职场节目现场冲突,多半都缘于主持人与面试官试图用这些“潜规则”来要求、压服求职者而引发。前些时日热议的“九○后不肯订盒饭”也是一例。不肯遵循职场潜规则,是弱势者的错,还是规则本身不合理?这是一个崭新的命题,从“咖啡馆面试”的热议中可以看出,不少人在重新反思“公司/员工”、“上级/下级”之间的关系定位。

    著名媒体人杨锦麟遭遇强迫消费,抱怨城市服务不足,无可指责。舆情的转折,确实发生在该城市副市长给杨锦麟电话致歉之后,但仔细分析议者情绪,却大多并非指向杨锦麟本人,而是展现一种屡试不爽的担心:杨锦麟得到道歉,只是因为他的名人身份,副市长致歉的内容,只是“得罪于名人”,而非以公众福祉为意。

    副市长采取了一种旧式的危机公关手法:针对名人的投诉,私下沟通以制止事态扩大,却没有后续措施跟进。对于一种普遍存在的不足,最好的道歉其实是尽快整改,让每一个后来者不再遇遭类似消费陷阱。如果杨锦麟像许多名人那样,接受私下道歉以圆面子,那么这次消费投诉事件还是不了了之,与公众生活的改良全无影响。这正是围观网民最不愿意看到的结果。恰恰是杨锦麟将市长道歉公之于众,才延续了此事的讨论热度。这应该是杨锦麟的初衷,也是值得赞赏之处,所以他才会回应曹林说“老杨并未灰头土脸”。

    于丹被嘘,也应注意到一个细节:于教授并非一上台就被嘘的,她是在说出了“我代表……”三字后,首先发难的观众喊出了“你没资格代表我们”,才导致了她尴尬退场的局面。后来诸多在场者也指认,主办方未经告知观众,擅自安排于丹上台代表观众发言,才是此次事件的直接触因。

    后来这件事在微博上流传,颇有歪曲与放大之处。其实主办方违约在先(商业演出未告知部分真实信息),冒犯观众(让一个不符合他们价值观的人物代言),遭到抗议是必然的结果。

    至于连带对于丹的“推倒偶像”,还真不是“反智反精英”可以概括的。只有沾染“媒体傲慢症”的论者,才会认为于丹是公认不二的“精英”,从2007年以来的海量争议可以得出结论,于丹是媒体与政府的宠儿,是部分民众的偶像,却是大多数学者拒绝与之为伍的文化明星。于教授恰恰是布尔迪厄“赢者输”理论的绝佳例证:赢得了市场,却输掉了声誉。难道说学者们批评于丹是在“反精英”吗?有人翻出钱理群教授旧年对于丹的批评,转发者众,莫非这也是一种“反智反强者”?

    综合分析这三起事件,如果要找出其共同点,绝对不是所谓“反智反精英反强者”,相反,可以窥见的,是中国社会对“规则下的平等”的渴求。人们乐于看到的景象是:面试官与人为善,求职者不卑不亢,职场菜鸟也可以有自己的尊严;不管是不是名人,消费者的投诉都能得到地方官员的热诚回应,并能充分考虑制度性缺陷而非仅仅惩罚个人;为传统代言的学者,真的是严谨的学者,实现“道不远人”,而非仅仅是巧言如簧的心灵鸡汤。一切的愤怒、嘲讽与批评,都是指向“如何建设一个真实、有序、恰如其分的社会”。

    网络开启了自媒体时代,人人皆媒体,泥沙俱下是必须的代价。但泥沙俱下并不是必然指向消解人类社会既存的有效秩序,相反,“越是在传统媒体上被追捧的人物,在微博之类的新媒体上越是受到‘报复性’的修理”,或许只是撇去泡沫打碎纸板而已。传统媒体捧出的人物,却经不起新媒体的考验,是新媒体的问题,还是传统媒体的问题?愿传统媒体从业者三思。

话题:



0

推荐

杨早

杨早

645篇文章 20天前更新

文化学者,作品《野史记》,正编《话题》系列丛书.

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