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新传媒 财新传媒

阅读:0
听报道


       112日早上,我一边吃早点,一边补看最近两期《三联生活周刊》,这一期封面专题叫《2013年度生活方式》。

把《三联生活周刊》变成《话题2013》的广告

      看着看着,我觉得有点感触。正好饭也吃完了,我拿起手机发了一条微博:

 

      《三联生活周刊》这本著名白领中产杂志,做专题“2013年度生活方式”,从跑马写到旅游,从禅修写到网购,从素食写到美剧,他就是一个字不提我生命中最重要的事:阅读。你说他们是咋想的呢?

 

      评论也是五花八门,有叫我去看《读书》的,有说“阅读是常态”不需要再提的,有说阅读不是在白领中产的生活范围里的,还有说“谁叫你既不是白领,又不是中产”……其实大家太在意我说的“阅读”这一项了,我只是从自己出发举个例,从整个专题来看,我觉得漏掉了太多“生活方式”。

         当然,你不能要求一个专题面面俱到,写尽大千世界。不过,选择什么,不选择什么,其实是很有意味的决定。回头解读“2013年度生活方式”,一般我们说“年度”什么什么,总是意味着一种肯定,一种凸显,强调的或是代表,或是高端,或是时尚。

      为公平起见,先将这一期专题的目录抄在下面:

 

    霾:无处躲藏的抗争

    跑痴苏里

    北京的城中“骑士”

    写字改变人生:林糊糊和她的学生们

    鲜花里的生活美学

    禅修:内心宁静的日子

    投资美股的潮流与梦想

    比特币江湖

    自媒体自画像

    手机APP:每个生活场景的改变

    新农夫进阶:订制的田园生活

    素食主义:寻求的目标和改变

    去西藏,现实的镜像

    唐望的茶事春秋

    美剧2013:我们看什么

    网购10年:从小众到主流

    普通人的飞行梦

    杭州“V车队”:微信车队的曲折生长

 

    洋洋大观,但我还是看不出一条清晰的思路。有些是2013的新事物,如比特币、V车队。而素食、写字、禅修、去西藏,难道就是比阅读、观影、饭局、朋友圈更有代表性,或更常态的生活方式?

    大概,这只是专题策划者心目中最“IN”的生活方式吧?即使是美剧、种花、网购这样的大众生活,他们也是要找到所谓“达人”。

    《三联生活周刊》会在下一期对上一期专题有一篇读者点评,虽然不是编辑自写,选择什么样的评论也基本符合他们的自认吧?769期的评论是这样的:

 

         形形色色的人,各式各样的日子,各自追逐的梦想,汇集在一起,就是一幅2013年有品生活的画卷。辞旧迎新之际,很愿意对照自我,看看可获哪些启示。很显然,这些人活得清醒,明白自己要什么,过的是日子,却体现极高的精神追求。自然,疲于职场的我等,通过这些故事,得以一窥生活的精彩在何处

 把《三联生活周刊》变成《话题2013》的广告

     有品生活、活得清醒、极高的的精神追求、一窥生活的精彩在何处。这些关键语词,清晰地表明了策划者追求的效果。从前有句话是“生怕别人不知道自己吃着好饭”,媒体急人所急想人所想,展示出一桌心目中的好饭,也是“生活”类周刊题中应有之义。只是,这样一些报道,勾勒出的,是怎样的一付中国生活图景呢?

     说到这里我就想打住了。同意我的人大概已经同意,到现在还没有看懂的人,多写两段他也未必看得懂。下面是广告时间。

      我觉得自己不是在硬性植入,而是捂着第二颗钮扣猛然发现:我认为《三联生活周刊》忽略掉的许多生活方式,在《话题2013》里都有所呈现,或许两者互补,才是相对完整的年度生活方式?

      所以我要把《三联生活周刊》“2013年度生活方式”这一期,变成《话题2013》的广告。

把《三联生活周刊》变成《话题2013》的广告

     《话题2013》里有广义的政治生活(萨支山写的舆论斗争),有县城春节时,同学们聚会时的人去人来,语言不通(施爱东),有养育儿童的希望与恐惧(杨早),有在朋友猝逝时自省“我们为什么哭泣”(李芳),有对中国电影“青春袭人,黑暗无边”的解读(张慧瑜),有对大陆图书出版现状的观察(绿茶),有男性社会是如何形塑出“绿茶婊”的(颜浩),也有反思“中国深入世界”时为什么总是受伤(贺照田),还有“治民谣,更要治官谣”的呼吁(王旭明)……不一定更高大上,也很难让人看见“有品生活”,不过,不大言惭(借胡颖一个词)地说,我更喜欢《话题2013》呈现的生活,不仅仅因为它是我编的。


话题:



0

推荐

杨早

杨早

645篇文章 20天前更新

文化学者,作品《野史记》,正编《话题》系列丛书.

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