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新传媒 财新传媒

阅读:0
听报道

第25期阅读邻居

主题:守定

书目:《流动的斯文:合肥张家记事》

读邻廿五(5)家族史要怎么写

@杨早:刚才@绿茶的那个问题你要不要回应一下?

王道:

@绿茶 讲到家族史的写作,应该怎么写。张家的资料特别多,我收集了很多,做十本书都做不完,所以我们只能重点做一些大家愿意看的东西。有些大家也不愿意看,像刚才有人提到韦均一的东西比较少,其实也不少了,主要是作为合肥一脉的渊源,她的故事比较少。因为张家的文化并不是完美无缺的,张家也有不完美的地方。比如韦均一是继母,她的年龄比较小,她只比长女元和大几岁,她们之间多多少少也会有一些矛盾。韦均一的东西相对来说比较少,当时她做乐益女中的校长,但是她不具体掌管,具体由教务主任来管。她喜欢唱昆曲,她自己成立了一个幔亭曲社,她做曲社的东西比较多,对教务这方面不是太多。她自己练书画,她跟充和也有一些书画的交往,这也是她为什么跟充和的关系比较好。本身她不满意这个婚姻,还有中间的两个孩子夭折,导致她的性格不太好。后来她去世的时候,她的亲生儿子宁和都没有回来,也是她的继子寰和,遵照宁和的决定,进行了水葬,葬在太湖里面。在书里,有两个小节写到了韦均一,她很有才,会诗词,绘画,而且思想开明,只是历史原因造成了她的命运,但张家上下对她都非常尊重,寰和先生也和我谈了不少,韦家人也常回到九如巷来看张寰和夫妇。

家族史有各种写法,最近家族史蛮多的,钱理群老师也出了一本,包括蔡澜家族,山东画报出的。包括余世存老师写的《家世》。最近这种家史的东西蛮多的,各种写法,有的是打乱了写。我写这本书的时候头皮也发麻,人太多了,怎么分配?不至于让大家觉得很乱。因为毕竟有些人大家不那么认识,像张充和大家都知道,张树声也都知道,但是提到其他的,像张宁和、张寰和,相对来说不是那么了解。我们考虑到要清晰,便于大家读,所以就这样分配一下。

过去的一些书里面提到的,我们要尽量避掉。就像《合肥四姊妹》里面提到的一些事情我们要避掉,我们要突出我们的这些材料和写法,不希望重复劳动。

家族史可能有各种写法,一个是关键词,这个家的传承或者一路走来的轨迹可以总结一些关键词出来。还有就是族谱系的,我们这次在海报上做的也是族谱,展开以后可以看到一个脉络的族谱。还有书签,就是一个家谱,可以看到这个传承。

@老树叶:您从打算写这本书到出版多长时间?

王道:前前后后大概三年时间。

@绿茶:我现在还有一个问题,我一直觉得张家早就应该有一本翔实的传记,为什么到现在写了这本?以前没有人做这个事吗?包括《合肥四姊妹》也不是特别早出版。张家这些人出名太早了,感觉一直没有这样的书。

@杨早:王道采访的时候一定也有很多人跟你说这个,张家的人可能跟你说我们有什么好写,或者我们也不是那么知名。但他们这个家族并不是那么的普通,中国的家族真正有传记的有几个?近代以来,一般说起来就是宋氏王朝,而且还是外国人写的。梁启超家写的人也比较多。

@绿茶:家族这种词还是很多的。

@杨早:包括家传什么的,我都看到不少,但是基本都是由一个人来带,比如张爱玲或者梁启超,一个人带上带下,陈寅恪也是,但是很少是对整个家族的全景扫描,这是很少的,因为他一定会考虑到这里面有些人是不够红的,有些人是比较红的,包括像《合肥四姊妹》出来以后,听说充和也不是很满意,因为里面就是张兆和那章特别多。但是对一般人来说,你了解最多的是哪个女婿?当然是沈从文,沈从文最有名,所以他写得最多跟材料多有关,跟他的知名度也有关系。所以你要考虑到一般人进入的时候,王道采取的立场跟一般的为了写畅销书而写的不太一样,他不会考量读者的熟悉度或者畅销度。能够这样做,又适逢其时,家族能够配合,出版社也愿意出,还能出出来的,这种机遇蛮可遇不可求的,而且你又愿意投入。

读邻廿五(5)家族史要怎么写

王道:一般出版社让他出两本,他还是要考虑成本预算。

@杨早:一般这种事都是后人来做,很少有外人来做,所以你也算是一朵“奇葩”了。

@绿茶:所以我说为什么偏偏是王道,他们家族几百号人呢。

@杨早:往往身在其中,第一,有些东西你摆脱不了自己的束缚。第二,你不见得觉得自己很重要。胡适那么强调写家史、个人史,他也没有动手给自己写家史,他也就写自传比较厉害。如果他的成就到了胡适那个程度的时候,他想写家史也没有这个精力和投入了。能够写自传不错了。

王道:目前我所知道的,有两位作家要写张树声传记和张树声家族,但是都没有写出来,一个是研究淮军的,在合肥的,我去的时候他也接待我,他也在到处找材料。并且最近央视九套拍《合肥四姐妹》,他也在说央视,他说政府出经费去美国采访充和。充和现在年龄很大,已经不大认识人了。最近想写的人还是蛮多的,都在准备材料之中,他们更多以张树声为主,因为张树声是淮军的二号人物。我们欢迎更多的人来关注这个大家族,毕竟这样的家族能给我们家庭、社会带来一些启示。

@杨早:今天跟上次单向街的活动比,比较私人化,所以我非常冒昧地先谈谈我们家的家风,讲点实际存在的。这是我今年五月一号回成都,家族聚会,到得比较齐,我的祖父今年94岁,他发表了一个演讲,比较短,两分钟,给大家听一下。

(听杨早祖父讲话录音)

我祖父开始提到一副对联,这个对联的作者是他的祖父杨芾,也就是《扶桑十旬记》的作者,我简单介绍一下,因为下个月我们会读这个书。

杨芾是光绪初年的进士,后来在1900年义和团的时候,他正好在兵部当主事,当时属于强烈反对义和团的一拨人,差点跟着四个大臣一起被推到菜市口杀头的,这个在《庚子国变记》里面有记载。幸亏没有杀头,他之前跟恭亲王关系不错,所以恭亲王就让他这个兵部主事入军机,军机行走,换句话说就是借调到中南海办公室搞一些文书工作。后来庚子以后,他从兵部主事升调为兵部郎中,也就是到了司局级。这时候他以前认识的一个高官端方,担任两江总督,他下了一道咨文,两江出资,邀请杨芾到日本考察,杨芾就去日本待了一百天,然后回来。这是大概的一个状况,具体的情况我们下次再说。

这里我祖父提到杨芾的一副对联,挂在我们老家的厅里,叫做:“处家总是和平才有心情能爱物,生子不妨愚鲁但求骨格可为人。”这是他的家训,也是他的遗言。杨芾的父亲杨福臻也是进士,最后做到山东监察道御史。杨福臻也有一副对联,但是跟杨芾对联的风格不一样,杨福臻的对联叫做:“粗茶淡饭布衣裳这一点老夫享受,齐家治国平天下那些事儿子担当。”这是一种“不负责任”的表达。我觉得这两副对联放在一起,你可以看出中国传统里面有一个核心理念,就是有一个进退的问题,你可进可退。进的意思是说你可以出去当官,就像孔子说的一句话,如果一个志士,比较好的盛世,你不去当官可耻。如果是乱世,你去当官你也可耻。进退不是最主要的问题。比如黄宗羲那一代反清复明的移民,他们并不反对自己儿子考清代的科举和当官,因为他觉得这是两码事,我身在前朝受前朝之恩德,所以我要为前朝尽忠,但是你们生在新朝,你们可以有自己的选择,这里面并没有完全的一定要子承父志,要把反清复明进行到底的志向,没有。

所以当官不当官不重要,退隐也是一个选择。但是出去以后又如何?杨芾的这付对联很明显,他要求这个家风或者主要的东西能够传下去,就是“骨格可为人”,要爱物,要为人,这两点最重要,比你当不当官、发不发达,重要程度差距很大。我们杨家最开始经商出身,据说是买了一座房子以后,在房子里面挖到一条金扁担才发家的,所以他们是典型的由商入士,但是到了杨福臻和杨芾那一代,因为杨芾、杨福臻和杨蔚都考中了进士,所以当时称为一门三进士,在高邮这个地方就算是很不错的一个家族了。我们家的家风一直强调做人的问题,所有的大家都是这样的,他不在乎你一定要当官或者从事什么行业,其实都是比较强调为人。

刚才说到规矩,规矩是因人而变、因时而变的,张家那些姐妹敢到苏州的河道里去游泳,说明她们非常胆大的,包括跳舞、唱昆曲,包括她们嫁的这几个人,没有一个是主流的,都是非主流。所以不在于这个上面,在于是他内核的东西,我们今天主题是“守定”,也是在于这里。你要守的是什么样的东西,这一点可能比探讨外在的规矩要不要祭祖、要不要扫墓,或者要不要按照字辈排序,他们很多也没有按照字辈排,形式不是说不重要,形式也有它的重要性,但是这个要看,一个是时事变化,第二是你自己的理解。因为也有很多形式保持得很好,大家过年过都凑一堆,但是这里面钩心斗角非常多。我上次在单向街引的是张宁和夫人的一段话,因为他夫人是一个比利时人,她就说每次说到《水》这个杂志特别感动,因为里面的文章来自不同地方,有大陆、有台湾,还有美国、加拿大,还有欧洲,但是每个人好像都是这个家族的一员,就是这种家族的感觉。她是外国人,她没有我们说的这种长久的家风传承,她也可以感觉得到,而且是非常好的一点。这个比起兄弟姐妹都在一个地方,但是关系怎么样,不好说。

在富顺,我祖父和祖母,跟邻居的一位范老师形成鲜明的对比。我祖父他们生了四个小孩都不在身边,都是出去读书,然后就出去了。范老师是我奶奶的麻将搭子,她们总是一起打麻将,她很容易攀比的,比来比去。他们家是刘氏,从刘一,刘大、刘二、刘三、刘四、刘五、刘六、刘七、刘八,八个小孩全都在身边。所以范老师60大寿的时候很风光,半条街全部压断,所有小孩都在这里,这当然也是一种家风。但是我们家好像比较凋零,子女都不在身边,但是我祖父的意思说还是让他们自己出去飞翔,不要在家里。现在我婶婶还怪我祖父,说当年第一没去台湾,第二没去成都,就留在富顺那个鬼地方干什么。

读邻廿五(5)家族史要怎么写

前天是我儿子四岁生日,我写了一篇文章,题目叫做《辣子四年,重建被养娃毁掉的三观》,因为进入养娃以后进入另外的小宇宙,完全跟以前的不一样了,在这个小宇宙的价值观不一样的。比如你写出十篇好文章也不如陪他玩一下午来得更重要。我在文章里面提到,我希望儿子长大以后我们达到默契,互相容忍对方不完美,比如我不要求你光宗耀祖,你也不要要求我挣大钱,我不要求你怎么样回报我,但你也不要要求我成为你拼爹的动力。我说的毁三观主要指你的价值序列变了,他变成第一位的了。比如以前你觉得待一下午很无聊,但是你现在陪着他成长,这不存在无聊。假设在没有小孩之前,你可能是家庭的经济主力,或者你是当家的,但是有了小孩以后你的位置退得很后面。大家可以去看文章,我在里面打了很多比方。你在他的世界里面,父亲显得可有可无,这段时间当爹的在不在无所谓,反正他也不知道这个钱从哪里来,他还没有到我要买一个耐克,或者我要买一个iPad,我得来故意讨好你叫得很甜。没有,他现在很真实的,他觉得你不需要,他就说你走吧,你也帮不上什么忙。你就觉得自己非常渺小,非常有挫败感。

王道:所以今后的孩子可能更加自立多一点。

话题:



0

推荐

杨早

杨早

645篇文章 20天前更新

文化学者,作品《野史记》,正编《话题》系列丛书.

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