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新传媒 财新传媒

阅读:0
听报道

读邻廿六(1)要有钓鱼岛就完了 1907年的东京

第26期阅读邻居

主题:师敌

书目:《扶桑十旬记》

(1)要有钓鱼岛就完了

@杨早:下半场开始。我先稍微介绍一下《扶桑十旬记》的成书过程,然后把时间交给吴真博士。

我从小就听说有这个书,我听祖辈说我高祖出使日本106天写了《扶桑十旬记》,在高邮文史资料上也见到过。本来觉得这个书早就没了,因为一直也没有听谁提起见过此书。突然《扬州晚报》发了一篇报道说书找着了,我觉得很有意思,好象是杨汝樟吧——这是我的叔祖,他说在日本找到了。我当时很奇怪,我心想难道是流传到日本去,然后被发掘出来?那这个回流意义就太大了。后来发现也不是,他找到的版本是沈云龙主编的《近代中国史料丛刊》里面的一本,《近代中国史料丛刊》是把国民党带去台湾的所有这些珍本、善本全部堆在一块影印出版,也没有做太多的梳理和点校。这套丛刊收书非常多,《扶桑十旬记》因为短,一共才三万字,只好附在梁启超的《新大陆游记》的后面,很难被人发现,一般人家说起这一册就是《新大陆游记》,不知道后面附了这么个东西,所以一直以来也是其名不彰。

读邻廿六(1)要有钓鱼岛就完了

2005年我出《野史记》的时候本来跟编辑提过,说能不能把这个书放在后面做一个附录,他一看是文言的就拒绝了,说这个内容不好看,跟你的文字风格也不搭。后来中国文联出版社这个版本,我这个叔祖杨汝樟,他是洛阳农机厂技术员工程师兼俄语翻译,也是出于对家族责任吧,他的朋友们凑了一笔钱,等于是自费买了书号出了这个书。当然出版本身还是挺好的,但是它里面错字很多,没有经过好的校对。而且临出版的时候还出了问题,出资人打电话给我说有问题这个书可能出不了,我说怎么了?她说这个书里面提到说台湾属于日本(第五页)(这里就有个错:现台湾“入其”版图,它写的是“人其”版图,这种错字太多了,最基本的字都会错)。后来没办法,我帮出版社写了一个注,注明一下为什么当时台湾是属于日本的。其实本来没什么关系的,历史事实嘛,但就是会很麻烦。后来总算出了,总算没有因为这个事不出,就不错了。

读邻廿六(1)要有钓鱼岛就完了

这本书出来以后我也送了一些朋友,好多人也通过读易洞买过,但我心里一直很遗憾,但是也无法可想,因为字数太少了,怎么样把它出成一本书,一定是个问题。后来因为我把这个书送给我们所的张剑和张晖,他们正好在编这套《中国近现代稀见史料丛刊》,就说你能不能再找几种相类似的史料合到一起出一本。我说会不会字数太少?我找了三种差不多同时的别的官绅的日记,合起来也只有十万字。他们说没关系,差不多可以出。既然他们有这个便利和愿望,我就勉为其难——因为我自己也不是做古籍整理的,反正有他们把关,我也就有信心做这个事情。

昨天一个朋友方韶毅在微信上质疑我说,为什么里面的“前言”没有署作者,其他点校者也没标出来,这是不合规范的。我只好跟他声明:这个书里面除了总序以外,每个字都是我自己敲出来的,没有署名是因为所有的字都出自我。但给方韶毅的感觉,是我只校了《扶桑十旬记》,其他三种没有署校点者,特此说明一下。

点校过程中我的一些想法已经放在前言里,可能大家看过了,我这里先不说了。

@啤酒黄永:前言为什么没署名?

@杨早:我也不知道,同丛书中其他校点者也都没署名,这是不是整个丛书的规范,我也不知道,是不是整理者的前言都不出名字?连总序都没有出名字。

这个书出之前,因为我找到了1907年东京地图,附录在书后,责编突然给我打电话说杨兄有问题,我说有什么问题?他说我发现你这个图周边有几个岛屿,你搞搞清楚,如果这里面有钓鱼岛我们就死定了(众笑)。我说首先据我的看法这是东京地图,周边不太可能有钓鱼岛。第二,让你放心一点,我打电话给我的同事董炳月——你得找专家证明,光自己说没有用。那年张霖给《话题》写台湾水灾,也是先不让出,我们找台湾研究专家黎湘萍老师,写了很长的说明,说明这个东西没有问题才行。出版社有时候需要有一个护身符。这也是一个小插曲,要有钓鱼岛就完了。

大概交待一下这个书的缘由,下面先请大家发表一下感言,然后我们再请专家解读。

@淑婵想:我前段时间在北大听一个讲座,是社科院近史所的雷颐老师主讲,他说我们现在用的大概80%的词汇都是源于日本,我当时不相信,看了这本书我相信了,里面罗列了好多词汇,比如出勤、特别、化妆品、警察、会计等等。

@杨早:干部、组织、经济、政策,这些都是。

@吴真:第8页这里的词汇,好多都是现在翻译过来的。

@北京刘柠:国家、政治、民主、自由、人权、共和、宪政、政治、经济、商业、法律、文学、美术、美学、戏剧、音乐、乐观、形而上学、意识形态,全都是。所以我说如果把日本对中国的文化反哺给抽空的话,我们就无从谈起。我们就要用另外一套话语了。

@杨早:穿越小说作者经常喜欢回到晚清之前把日本灭了。我想说你把日本灭了,你怎么说话?(众笑)你就要用严复那一套古文来说话了。

@淑婵想:现在都在说保护汉语纯洁性,要用“再见”不要说“拜拜”,我觉得这个挺可笑,比如我们现在如果不用警察、不用社会,那我们用什么词来代替这些呢?保护汉语纯洁性这个东西,是不是有点自己搧自己嘴巴?

@杨早:不能用GDP,不能说NBA,但是可以说CCTV,为什么?上世纪80年代,秦牧写《语林采英》,特别反对用缩写,比如你不能把彩色电视机称为彩电,也不能把空气调节器称为空调,也不能把“短袖套头衫”称为T恤。

@淑婵想:封闭只会让我们自身丧失吸引力。

@邱小石:经常听到去日本的,或者去发达国家的朋友,回来之后都说我们落后多少年,喜欢用十年、二十年来形容,也不知道这个十年、二十年他们从哪里得出来的。我的感觉是,1907年到现在2014年,日本的文明程度就是水平线,我们呢也是水平线。从这个书细节的描述可以看出,1907年日本的文明程度如此之高,令人讶异。从杨芾上船开始,价格明确,卫生干净,秩序井然,到了日本去考察残疾人学校、“国无弃才”的理念,去到监狱,特别让人震撼的是,犯人的名字都给隐去,为了养他们的廉耻。1907年已具备这样的观念、意识,甚至到了我们现在都无法企及的程度。今天的主题是“师敌”,众所周知为什么会有“敌”这个字,@杨早用“师敌”这个词还是比较扎眼的,确实是,我们学习他们的文明,但为什么那么高的文明程度,会制造如此令人仇恨的历史。我想到纳粹,他们的艺术。纳粹的VI设计绝对是最顶级的,最好的和最丑的产生于同一个主体。什么是文明?文明何用?这个问题需要好好的探讨,也希望一会儿能够有一些答案。

@绿茶:刚才邱小石说的这个点,实际上在刚才黄永推荐的那本《独裁者》里面有了那么一个主题,为什么在这边是独裁在那边是民主。的确是这样,我看这本书也感觉到小石刚才说的这种文明程度的先进。

这本书我夹条的地方我都读了很久,比如第8页这个位置。这个读起来很累,很多节奏让你感觉就像机关枪一样,因为杨芾记录的东西真的太细致了,细到让你觉得超出了猎奇者对新奇地方的观察。我也到处走过,也去过国外的一些地方,但是没有特别长的时间的观察,像百日的这种机会很少,更多的都是走马观花。我觉得一百年前的一个中国官员用这样的一种文字去记录对日本各种东西的新奇也蛮正常的。因为我们现在很多时候对很多东西已经不那么新鲜了,即便这个地方我没去过,但是我通过网络、通过各种材料已经了解了。但是那时候的中国官员对日本可以说是一无所知,如果有可能的话,他可能记录的更详细,只不过那会儿文字的用法记到这样就可以了。但是如果是现代的一个人去日本,如果游历百日,很多人可能会写很厚的一本书,写游记,写的很长,里面还有很多抒情,但这个《扶桑十旬记》就非常的扎实,每一个细微的观察都会让人觉得是一种发自内心的对异域的感触,在他眼中不是“师敌”的概念。我读这个书让我觉得为什么这样一本书到现在才出来?搞近代史、搞中日研究,从细微角度出发记录的书,在学界应该是早早就能被发现的。

@杨早:其实整套《稀见史料丛刊》中的好多书早就应该出来了,但因为古籍整理不算成果,即使算成果分数也很低,所以肯做的人不多。这次整理者基本都是古代文学界的学者,历史界的反而做的不多。

@绿茶:这本书从历史角度、文学角度都有很多解读,我们一个普通读者可能解读不出那么多的东西,包括很多的地名,很多的用词,以及它们的演变,包括李洁非那种微观史的研究,在这里面都能抽出一些专题来做。

@杨早:校点完那阵儿,我也在想,杨芾的大儿子杨遵路,他在日本读了四年书,不知道有没有留下什么东西?但有时候往往住上那么长时间反而不会写什么,可能就麻木了。杨遵路后来回国以后就碰上辛亥了,辛亥以后他好象也是在哪个部当个部员,不是很清楚,因为他不是我们这一房的,我的曾祖杨遵矩是他的三弟。

@讷言敏行的猪:我感觉这本书里写的“师”不是咱们今天的主题“师敌”,他没把日本当做敌人,而是一个很好的朋友,他完全是学习和敬仰的态度。这几篇日记里面基本都没有写日本有什么问题,只有最后一篇写了一个还挺怪异的,就是男女穿着的问题,但是其他问题都没有,就像咱们刚开始改革开放的时候,去西方的那种感觉,就是仰视西方,觉得西方的月亮都比中国的圆。我在想那个年代的人出去日本考察学习,其实他的目的是说我们国家的国力很弱,日本很强大,我们去学习他们,然后图中国的发展和强大。我看这本书的时候正在看《一寸河山一寸血》,过两天才能反过来再去看这本书。今天中国还是在发展,如果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已经有一定的进步了,我们还向日本学习什么呢?对于今天来说我们学习日本还有没有什么意义呢?看完之后会有一些问题。

@沉醉寒冬:作者去的时候已经五十多岁了,这本书后面提到说他去日本之后也没有住豪华宾馆,也没有游山玩水,就带了一个仆人。以他当时的级别,是很重要的一个官,但是一天都没歇。另外,书中对他与别人的谈话沟通、书信等都没有记录。

@杨早:你意思是非公开文字是吧?

@沉醉寒冬:对,那个更重要一些。他五十多岁了,而且在这个位置上干了很长时间,他对于政府每一个命令怎么出来的都很了解,而且他不可能对日本之前没有认识,从这方面来说他的准备很充足。这本书感觉就像是交作业一样。

@杨早:没错,这里面的四种日记都是职务行为,是规定你去要写这个东西。但同样是职务行为,就跟我们现在写报告一样,精粗好坏,这个差得很远。当初每个出国官绅都被要求写日记,但是现在能够留得下来,或者还有价值的并不多。

@邱小石:他要考察的单位可能都是先预计好的。

@杨早:都是预计好的,是去的人反复考察的地方。当时日本接待中国来的考察团都变成一个产业了。

@邱小石:而且日本人接待还是非常严谨的。

@刘柠:是完全对接的。

@啤酒黄永:对,都有公文什么的。

读邻廿六(1)要有钓鱼岛就完了

0

话题:



0

推荐

杨早

杨早

645篇文章 20天前更新

文化学者,作品《野史记》,正编《话题》系列丛书.

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