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早:那个太遥远了,不是今年出的书。我补充一下,《扶桑十旬记》和《天晓得》都是小书,字数不多,当然阅读门槛有一点,但是读进去以后会很好玩儿。最好玩儿的是也有很多阐释空间,比如说,正是因为吴真讲到东京博览会的关系,高邮后来搞一个反腐倡廉的征文,他们要求我写,我说我对这方面完全没有认知,我对高邮更没认知,但是我可以写一篇关于杨芾的,我写了一篇《杨芾访日的“勤”与“廉”》。第一,他很勤快。第二,他也做到很廉洁。他出去时候准备的,比如度量衡,很多人出去完全没有准备,对中国的情况也不知道,对外国的关注点也不对。因为《扶桑十旬记》有另外四种别的日记,你们可以对比得出来。所以他既勤快又廉洁,他的这种公费出国是很有效的,在这个意义上他是一个廉政的典型,这样也能阐述得出去。这个书叫做《近现代稀见史料丛刊》,说明这个打捞出来都不容易,我觉得我们今天流动着一个主题,就是打捞历史这个主题,不管是《流动的斯文》,还是《遗失在西方的中国史》,到《扶桑十旬记》,包括《天晓得》打捞是当下史,我们都在打捞着东西,这就是我们的特色,我们找的其实很普世,但又不是那么的放在前面,不是那么耀眼的一些书。刚才我们转发寒冬发的书目以后,有人回应说怎么这些书都不知道?21本书他们都没有听说过。我说你应该清理一下你的信息源了,你不能老接受这种排行榜或者大众荐书。
@AaronShen:那50本,很多人一本都没有见过名字的。
@杨早:这些人还经常跳出来说无书可读,我觉得奇怪了,你都没见过,怎么叫无书可读。这个时代好书很多,只不过是烂书也很多,所以淹没掉了,被抵销掉了。0
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