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新传媒 财新传媒

阅读:0
听报道

《我与柴静的私人恩怨》昨天在《腾讯·大家》刊出之后,有不少的回应,我自己也有几句话想说,就补在这里。


首先是颜浩教授解释她为何“放心”

《我与柴静的私人恩怨》的回应与补充


其次是关于我们小区举报焚烧垃圾,真是怎么打电话都没治

《我与柴静的私人恩怨》的回应与补充

跟一位大学同学,也是一位电视从业者,讨论了一下“为啥大家都急得很,不愿意理解复杂”,还有对柴同学的看法

《我与柴静的私人恩怨》的回应与补充
《我与柴静的私人恩怨》的回应与补充

《魔戒》新版中文译者邓嘉宛女士的评论(主持过她的一次读书会)

《我与柴静的私人恩怨》的回应与补充

新浪微博的两位读者评论——为啥我说“每次看完腾讯·大家的评论,都要回到微博疗伤”——至少是在各抒己见讨论问题

《我与柴静的私人恩怨》的回应与补充


《我与柴静的私人恩怨》的回应与补充

好了,选的回应就这么些,下面是感言


———————分割线———————


人都会有情绪。看腾讯大家那些评论,确实会很不爽,太无厘头了。

本来想写这么一条:


“推荐大家去看看大家的评论,用粗言秽语和阴谋论来捍卫美善与正文,贵国人民真有意思。

我只是想说出一部作品给我的快与不快。我特么也是理想主义者,要是这点权利都没有,我宁愿死于雾霾”


转念一想,这是情绪化了。9万多次的阅读,不到200个赞,不到400条评论(骂的居多,也就300条),大多数人还是默默飘过。真的要为几百人的公开歧视剪掉港澳通行证吗?

《我与柴静的私人恩怨》的回应与补充

随时警惕自己犯自己批评过的小毛病。


另外,有些人一听到“表演”、“煽情”就觉得是在攻击柴静,“你不就想说柴静装逼吗?”其实我想说的只是“传播”。在大众文化里,要做到“传播的极致”,不煽情不表演是不行的。所以我一直说,于丹是优秀的布道士,杰出的传播者。她只是跟《论语》无关。


真正想说的,是很多人提到最后8分钟是“自我保护”,刘煜转了一个说是90后写的帖子,也是说“让它撑过复杂的派系斗争,别那么快沦为道德鸡汤,是每个看懂那些不能说透的话的人都可以做也都应该做的”。


我认为:


(1)我们都不清楚背景,不知道是不是没有那8分钟整部纪录片都不能播出,也不能判断制作者是主动还是被动,最好就不要拿这个做出发点讨论问题。不去搞阴谋论动机论,但也不要上赶着提前给出恕词。


(2)我们都身处一个复杂的博弈之中,信息完全不对等不透明,任何妄自揣测都有可能日后被证明是可笑的自作多情,反而捆住了自己的手脚。倒不如各守本分,有能力有愿望做什么,就做什么。


(3)当然要避免不必要的伤害,因为环境确实险恶。所以我才很赞同某条评论说《我与柴静的私人恩怨》里有“不得已的分寸”。如果没有那些我不屑的对柴静的人身攻击和阴谋论,我就没必要尽量不让自己看上去属于斧党,也不必像风端说的写得“绕里巴唧”。人人都放狠话的年代,想让自己显得不极端,可不得如履薄冰注意路况?有些话像“向权力乞恩”(评最后8分钟)已经冲到脑子里,也没敢写下来。


从这次的事儿回往过去几年的思考,让我恨不是拍自己肩膀说“你真棒”的,是最近三年《话题》的年度关键词:


2012:去魅

2013:观弈

2014:洗盘


大人物在下很大的棋,杀子弃子一大片,小人物在局中也在局外,莫名其妙,只能观棋不语。但谁都不语,历史就太萧索了。文字业者如我辈,能做的一件事就是“去魅”,管他左还是右,官还是民,中还是外,古还是今,有人负责蛊惑,就有人负责去魅。迷雾重重,不能望远,眼前的事,看清一点是一点。


这就是我的志向。共勉。


0

话题:



0

推荐

杨早

杨早

645篇文章 20天前更新

文化学者,作品《野史记》,正编《话题》系列丛书.

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