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新传媒 财新传媒

阅读:0
听报道
阅读邻居第29期实录(5)

延安的文学是怎样和政治博弈的


本期阅读邻居的主题阅读书目是社科院学者李洁非的《文学史微观察》,本书从收入、宗派、口号、会议、斗争、批示等六个关键词入手,考察中国近代文学这几个特殊现象。


延安的文学是怎样和政治博弈的

《文学史微观察》 李洁非 著 三联书店 2014年8月



杨早:下面,进入主题讨论时间。

   

讷言敏行的猪:作为一个普通的读者,对文学史也不是很熟悉,看了《文学史微观察》,第一次去想文学到底是什么,看完这个之后给我印象特别深的有三点:一个是文学和政治的关系,居然能如此的紧密,基本上没有缝隙,文学好像就变成了一种政治,政治也是如此强势地来控制文学,这个是给我印象深刻的。再有一个,我看到研究历史的一种不确定性。比如这里面经常会说到以我们的一种揣测或者猜测,根据有限的史料还原当时的情景是怎么样的,从这里面可以看到我们怎么去看待历史,怎么研究这段历史的一些问题。


还有一点,通过这种揣测看到真实对于我们的困扰,比如他讲到座谈会当时的情景,实际上从史料来看,它是非常散漫的,而不像我们看到报道或者史料里面讲的那么庄严的一个场面。作者就讲到,像《红楼梦》里面曹雪芹说假做真时真亦假,甚至那个假象却影响了未来历史几十年,对未来的走向影响那么之大,而真实的情况因为大家不知道,所以没有产生任何的效果。这也是我看之前没有想到的,历史的刻画之功居然有这么强。


另外我觉得这本书真的太好看了,它是一个文学史专著,但就像施老师推荐的时候说可以当小说来读,真的就是这样,我从来没读一个政治题材的书这么吸引我,我基本上拿起来就不想放下,但是因为要睡觉或者时间紧迫才放下来,非常好看,而且这种思维、逻辑,包括表达都是特别吸引人的。

   

半价优惠:首先我读书这本书,第一章读着很轻松,讲收入,包括里面的人物、事迹都好理解,从第二章开始稍微有一点难度。后来我和我的一个同事聊,为什么大家觉得这本书稍微有一点难度,首先我们对里面的人物、事件好多是不懂的,因为我们不是搞文学的,包括周扬和丁玲之间的矛盾,到底有什么矛盾,之前一点都不了解。所以这也是我读得比较有困难的一个方面。


第二,整个书里面,文人之间政治权力的斗争,大家互相斗来斗去,今天你批他,过几天他批你,批和被批经常互换角色。这个让我想到在权力面前,甚至文人在权力面前也会把权力看得很重很重。


还有一点,在211页的时候,他提到斗争这一块说到“斗争与权力之故或明确政治目标而兴,不是没有,但更多是为思想理念而发,甚至有的时候和思想理念关系也不大,就是一种性格习惯的态度,我有此解释斗争为什么如此普遍。”我觉得这个东西,对个人来说可能他的偶像毛泽东,通过这种斗争达到自己的一些目的,或者对唯一的控制。但他这样的东西怎么影响整个文艺工作者,都朝着这个方向去发展,这个让我稍微有一点迷惑。

   

就个人来说可能是一种性格,一种习惯态度,我愿意用这个方式处理事情达到我的目的,但是怎么解释作为一个群体,整个文艺工作者,他们也会被这样的一种行为方式所影响。


沉醉寒冬:这本书对我来说是一个崭新的领域,熟悉书中材料的读者会觉得这本书把几个主题关键词串得很好,可以很轻松地读下去,但这些材料我都不太了解,我觉得一个人怎么能够看过这么多材料,写成这本书。

   

Nellie:我那天看到读易洞发出来,我买了书就完了,几天时间看完了,看了以后我发了一个朋友圈,我作为完全没有文学背景的门外汉,看了这本书以后我的感慨比较大条。我发的感慨是说丧失独立地位之文学可悲,被意识形态论争所左右的文人可怜,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可贵,这是我看完这个书的大的感觉。我感觉六个切入词,其实收入那个有点像一个小帽子,用很不敏感的,也很通俗的一个切入,我觉得他主体是要放在后面的这些,回顾整个被意识形态所左右的中国近代文学史的一个发展的历程,是这么一个感觉。


我正好看完这本书以后赶上电影《黄金时代》上映,我发现《黄金时代》里面,就是把这本书里面碰到的很多人名字用现代的方式展现了一下,书里说的这些人物,他们大概的矛盾是这样,只是一个猜测的感觉。再后来,我看完《黄金时代》以后回去补课,把萧红的书看了一些,包括她回忆鲁迅先生的文章。再接着马上就是习近平开那个会了,后来很多人开始把习近平开的会和毛主席开的这个会联系在一起,我开始反刍我在书里面看到的一些东西,对习大大开这个会保持一种警惕的感觉,感觉叫好声有,但是也有非常犀利地指出在重复历史上的一些操作的过程。所以我觉得这本书,正好这个时间段,把现在一些热点问题都串起来了,我特别期待听听老师们对这个有什么更好的反馈。

   

老树叶:这个书我也没完全都看完,瞎翻了翻,收入这部分也看了,写的挺有意思,原来也知道一些,比如陈独秀当年在北大的时候是600大洋左右,为什么他们那些人经常去八大胡同,因为他们收入都是很高的,包括鲁迅这些人收入都是很高的,据说大概相当于现在月收入五万人民币。


杨早:600大洋相当于现在多少不好说,就是你怎么来比,比如用大米来比就会显得很不公平,越到后面越不公平,因为后面有很多奢侈品。比如后来上海的时候,大米价格不高,但是你要想到他付的钱,比如房租很高,比如水门汀,就是暖气片很高,电费也很高,综合评价的话很难说它相当于现在的多少。


老树叶:当时教授的地位和生活的收入还是很高的,因为毛泽东那会儿,八块大洋当图书馆管理员也能生活。这个就不说了,就是宗派,因为它这个是一步一步在深入,口号、会议、斗争。这个口号挺有意思,因为我看过孔庆东写的一本书,叫《口号万岁》,所以口号在中国来讲是一个很有标志性的,也是跟政治有关,每一个阶段都会出现很多口号,这段看了还是挺有意思的,像关于计划生育那些口号,这里面提到的“一人结扎、全家光荣:一人超生,全村结扎。”,“宁添十座坟,不添一个人。”你要是专门去搜集的话,当时每个阶段,像是文化大革命都有很多口号。


关于这个斗争大家可能谈的比较多,我在咱们群里也转了一个人写的一篇微信,就说阶级斗争是现在最邪恶的一个理论。实际上我们很多东西,包括马克思的一些理论,并不是他的一些真实的东西,共产党真是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吗?比如这里面说“到目前为止,一切社会历史都是阶级斗争的历史”,而马克思主义说“阶级斗争”是一个历史概念,非哲学概念。所以这个东西角度又不同了。马克思这里说了一句话“在那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实际我们现在根本没有个人的自由的发展。


还有一种理解,我们看了很多东西,像讲这种阶级斗争,所谓共产党路线斗争,实际上最后都归纳成是一种权力斗争。但李洁非的高度更高,他说“如果不能超过现实功利,从更深的,比如哲学的角度认识毛对斗争的迷恋,则不单他被庸俗化,我们自己也无法从这段历史得到真正的教训。”原来我看的很多东西可能从权力斗争的角度理解比较多,但是他从哲学的高度,像老毛也说咱们共产党都是斗争的哲学。


191页有一段话也非常好,“哲学化治国把国家付诸于个人哲学,变成哲学观的实验和工具是一段历史弯路的根源。”所以我觉得这个书有很多的思考,社科院的王伟光院长发表了一篇文章,好像引起很大的争论。现在我们反思这些东西还是非常必要的,因为即便是到了现在,还有很多用阶级斗争的观念去思考现在的很多问题。所以能看到斗争哲学对我们社会的伤害,我觉得非常大,特别需要我们很好的反思,这个是非常必要的,否则的话我们还会再重蹈一些覆辙。


另外,他里面还讲了一些东西,比如我们对于丁玲和周扬的这些斗争,这里面写到这些人无一人幸免,这个也是我们原来不知道的,实际上他们互相这个斗那个、那个斗这个,没有一个真正能够(胜利),因为在这种情况下人是很难超脱的。

   

半价优惠:我在想一个问题,他们互相斗的时候有没有考虑到未来我也会被人斗?比如说我今天斗他,会不会哪天他斗我,所以我今天下手轻一点,不要斗那么厉害。


杨早:你轻一点,你马上就会变成被斗的,用不着以后了,因为说明你不坚定,只有越厉害越显示自己忠心。    


老树叶:所以我觉得这个作者得到我们的一种尊敬,因为他看了大量的史料写这个书,读起来可读性非常强,但实际上这里面史料的功夫很深。有一本书是高华写的《红太阳是怎样升起的》,你看他那个也是,他实际上是从学术的角度,大量的史料,你很难不信服的。

   

绿茶:我看这本书比较早,因为之前拿到这个书之后,杨早说我们三个人先看一看,可不可以来谈这本书,然后我们做一个判断,那时候我就看了,到现在中间就再没拿起来,有点忘了。看完之后我给杨早留过一个言,我说很好看,但是不如他的典型系列,我觉得李洁非写得最好的还是那三部“典型”(《典型文坛》、《典型文案》、《典型年度》)的著作,因为李洁非是一个延安文学史的专家,这一点大家公认的,而且他做的研究和写的这些书都脱离不开那样一个大背景,延安那帮左翼文学作家,这帮人又脱离不开和政治的瓜葛。


你看这里面几乎所有人都是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座上宾,他们在这个政治大背景下,每个人都会面临着他梳理出来的几个关键词。而且我觉得,按道理,李洁非的这种研究方式可能还会有更多的关键词可以拿来做,比如婚恋,比如他们的日常生活,还有很多那样的关键词。其实这种关键词的做法可以放到很多的研究领域都是成立的,有人从历史的角度来研究延安这帮人,包括高华,包括北大的李扬等等,很多人是从这方面做的研究。


所以用文学史的角度来写特别好。这里面写得比较好是宗派和斗争两个关键词,因为收入以及口号、会议这些不突出,而且此前的研究已经非常多了。顺着宗派这个环节,当时没有那么多的宗派区分,大家都是左翼这一派,这里面又会有不同的派系。这个派系的存在也就意味着互相之间会有斗争,这两块一结合起来,实际上就是延安的一种文学现状,就是派系的瓜葛和斗争的惨烈。看他这本书,我觉得这两块说得比较到位。


这书里面还有几个关键的人物,你看哪一个关键词内都会不断地出现,最多的肯定是毛了,还有周扬、丁玲、鲁迅、箫军,这些人哪个章节都不会少了他们的,实际上他就是把整个的延安文学史打乱,然后再从中抽出各种关键词进行重新的解读。我理解这是一种高明的研究者的研究方法。他还有一本书叫《共和国的文学生产方式》,实际上就是讲延安的这种文学是怎么样的通过他们的政治立场进行生产的。


我觉得这本书更多的是李洁非在整个有套路的延安文学史研究之外的一些小心得,因为他在写大的文学史的时候有一些小的细节或者关键词,他需要单独拿出来做,我感觉他在做典型系列中间再生发出来的一些需要单独做的选题。



主题:关键词

书目:《文学史微观察》

时间:2014年10月25日14:00

地点:读易洞书店

人员::@杨早 @邱小石 @绿茶 @沉醉寒冬 @半价优惠 @讷言敏行的猪 @老树叶 @独于碧不甚了然 @可爱多Nellie



0

话题:



0

推荐

杨早

杨早

645篇文章 20天前更新

文化学者,作品《野史记》,正编《话题》系列丛书.

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