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30日,王小帅导演发了一条图片微博,微博文字只是一句话“我的观众,我知道你在哪里!”而图片内容则是一封“致我的观众”的公开信。在信里,王小帅说“一个导演,不需要观众为他个人的情怀或情结买单,也不需要和观众解释他因为这部电影付出或获得了什么,他只需要提供给观众一部好看、有趣、能够一直吸引他们并且有回味的的电影”。
5月4日,我打开时光网APP,打算买两张《闯入者》的电影票,赫然发现海报下写着一句话“为王小帅的情怀埋单!”这个,这个……
因为当天限行,下午又有事,我只能考虑东五环外影院的上午场,看了一圈发现通州有家影院上午有两场,但是订票订不上。十几公里,直接过去吧,卖票小哥一脸尴尬地望着我:这个电影……我们取消了,要不,您看看别的?
为什么取消?
它这个片子……它有点问题……显示片长只有22分钟……你不能刚进去就出来对吧?
一头雾水地出来。再搜,发现管庄有家影院还排了一场12点。这个可以买。影院很小,好象只有4个还是5个厅,没有自助换票机。当我在柜台换票时,旁边来了一男一女,中年人。
“请问最近的一场电影是什么?一个小时内的?”
20分钟后《闯入者》就开始了,但是售票员很沉吟:“《何以笙箫默》……一个小时内没有……《左耳》……也刚开演……大姐要不你看《速7》?速度与激情!好看!还有一个小时!”
我换了票离开,听见大姐在身后咕哝:“外国的呀?看得懂吗?”
这场《闯入者》除了我们,一共还有三个人。当然这个经验不见得普遍,有两个朋友都说,她们晚上看,都是满座。
关键是我内心的感受。看完这部被有的90后影评人称为“主题好像没啥新鲜感,表现方式也是比较传统”电影,走出影厅时,又想起换票时那一幕,觉得完全无法理解:我跟那位大姐,是在同一个空间,购买同一类商品么?
我不是想说价值高下,那事儿讨论汪国真的时候就撕完了。我就是强烈地感到:《闯入者》跟《何以笙箫默》放在一块儿卖,肯定是哪里搞错了。就好象一家店里又有石灰又有猪头肉,你说我该进去买什么?
冯小刚在真人秀批《速度与激情7》只有技术不走心,被众多评论吐槽说冯导眼里的“走心”是不是就是电视剧式的堆砌苦难和制造矛盾。我觉得不以人废言,咱不说冯导自己电影如何,中国电影里确实还是有“走心”的作品存在,《闯入者》肯定是其中之一。
以前听戴锦华老师的电影课,她曾经分辨过film和movie的区别,前者也有“胶片”之意,后者差不多就是“动画”,会动的画儿。王小帅导演这次的公开信,开头就是“这可能是商业片最好的时代,也可能是严肃电影最坏的时代”。如果过滤掉话里的情绪,其实就是说明这俩货放在一家店里售卖,真不是一件合理的事。
要是电影就是movie,功能就是“梦工厂”,那《闯入者》可能真不见得是合格的“电影”。它拍的是现实的灰败,记忆的梦魇。它带给观众的不是“睡什么,起来嗨”,而是没有美白的素颜照。某种程度上,导演的体验、觉悟以至情怀,是透过部分地违逆、牺牲甚至破坏观众的简单快感来获得的。
它的观众是存在的,但是它的观众声音不够大。涓滴可以成河,问题是涓滴如何成河?众筹?巡演?团购?院线提供一些场次场所选择,如果预购的票数达到多少就放映,有这样的放映方式吗?
影评人李多钰说《闯入者》“比《归来》好看一百倍”!其实我的上一辈好多人对《归来》印象挺好,他们觉得“只要能拍那时候的事儿就不错了”。在青春片、“小鸡电影”盛行的背景下,这话听着很悲凉。我觉得,如果想让评价听起来更科学,更大数据,用整数倍不够高级,应该说,《闯入者》比《归来》好看77.5倍。
(原载《新京报》2015年5月8日A04版)
杨|早
发表一切杨早参与的相关文字
微信:mingguole
0
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