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新传媒 财新传媒

阅读:0
听报道

汉代到魏晋的审美转折首先是人物领域的,从汉的独尊儒术选拔人才用举孝廉、敦朴、有道、贤能、质直、清白等,曹魏政权主张“唯才是举一反汉人重“骨相端方”,不再要求人物的品质和德行,而是张扬人物的个性和风格,“清”“朗”“神”“达”“率”“雅”“真”“畅”“俊”“深”“虚”“逸”,打比方的话就好比今天看上去端庄稳重的一般人和各种各样的颓废青年、养生朋克、新浪潮骨肉皮,比起老土的传统人士,越有个性的人越受追捧。《世说新语》里就有太多这样的例子。

人的性格和喜好的转变就会带来物上的审美转变。比较有趣的是服装的转变,魏晋流行宽袍大袖的轻薄服饰,即使在后来的古代也被视为风雅的象征,但意外地却和嗑药有关。

大家可能都听说过魏晋那一票养生朋克有嗑药习惯,服食五石散之类的,服药之后会很热,皮肤也会变轻薄易破,所以服药之后必须要去行散,今天的中医里也有行散一说,指服药之后去散步行走发散药性,魏晋人服食五石散后,即穿着轻薄的宽袍大袖,有钱人会穿面料更好的丝织品,去迎风疾走行散。因此才有了服装上的魏晋风流

诗画的艺术领域也为之一转,人物品评上的审美定义被拿到文艺范畴使用,比如“风神”“清虚”“高远”“情致”等,都被用来形容文艺作品的技巧或者风格。而且文艺作品也不再像汉代一味要求政教风化作用了,而是注重独立性和艺术性,“美而无用”的理念和东西开始得到认可,山水风景成为独立的诗文和绘画题材,甚至谢灵运开始写作单纯玩弄文字游戏的诗之类的。

 

本文首发于悟空问答栏目。

话题:



0

推荐

杨早

杨早

645篇文章 20天前更新

文化学者,作品《野史记》,正编《话题》系列丛书.

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