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新传媒 财新传媒

阅读:0
听报道

【一句话答案】好主意,但估计大先生够呛能写出来。

五四时期,对于现代的、独立的、叛逆的女性,有一种圣化的想象与赞美。

当然,这种幼稚不会发生在鲁迅先生身上。所以他写了《娜拉走后怎样》,判定娜拉即使走到楼上去,结局也不过是:堕落,或回来。

《伤逝》可以说是《娜拉走后怎样》的文学版。鲁迅借涓生的手记,反思与谴责了男性知识分子的怯懦与不负责任:他们启蒙了女性,鼓励她们背叛家庭,为了爱情奉献自我,却没有告诉她们前路的坎坷,自己也无法继续担当引路人的角色,只能放任她们走向更深的悲剧。

鲁迅在构思《伤逝》的时候,一定考虑过视角问题,但我不认为他能采用子君的角度来说。

▲ 电影《伤逝》,选当时的第一帅哥王心刚主演,也是对男主角的美化

事实上,《伤逝》里隐隐对女性的世俗(如果不说庸俗)与软弱亦有所不满,在将人物典型化的同时,其实也着五四男性知识分子(说直男也行)对女性的刻板印象显现。可以参见另一篇《幸福的家庭》。

以鲁迅当时的经历,很难了解、代言一个真正独立女性的心声。即使后来与许广平结合,他们在上海的生活也很难说不是另一种伤逝……

这不是两个人,或两性的问题,还有整个社会结构根本不支持女性的独立与自我发展——一百年前如此,现在也没有进步太多。我们在讨论《漫说文化·男男女女》时,就谈过这个问题。

这个问题,冰心也没法写。一直要到丁玲的出现,以决绝的姿态抗击男性的各种蛊惑,才会有不一样的子君。

但是到四十年代的张爱玲,用另一种通透指出了社会结构的压迫:“走?走到楼上去。”上楼只是一种姿态,也是换一眼风景。等到开饭的时候,还是要下来的。

▲ 《走?走到楼上去》就选自《流言》,民33初版

 

话题:



0

推荐

杨早

杨早

645篇文章 20天前更新

文化学者,作品《野史记》,正编《话题》系列丛书.

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