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新传媒 财新传媒

阅读:0
听报道

 

大家好,欢迎收听早茶夜读,我是杨早。

今天按规律,我应该回顾和总结一下上周我们读茅盾小说《霜叶红似二月花》的情况。

这部书相对而言,确实是比较难读的一篇小说,也不是那么知名,比起《子夜》来,可能它的受众面会窄很多。

 

不过我们做“小说民国”的阅读计划,也一向不是以评价作品的艺术价值为目的,而是想通过小说去读懂民国。所以这里我必须要提示大家,或者说我要再强调一点,就是有一句话一定要牢记,那就是

重要的不是神话讲述的年代,而是讲述神话的年代。

要理解《霜叶红似二月花》这样一篇作品,首先你要了解他的写作时间。开始写作是在1942年6月。这个时候茅盾什么情况呢?第一他刚刚从香港脱逃,全家离开危险地带。如果想了解这段历史的话,大家可以去看看许鞍华前两年获香港电影金像奖的电影《明月几时有》,那里面比较详细地描述了东江纵队是怎么掩护这些知名文化人逃离香港的。

逃离香港以后到桂林定住下来,茅盾在回忆录里面讲述了自己写作《霜叶红似二月花》的缘由。

首先是生计所迫。那个时候茅盾最想写的是香港战争和东江脱险,但是他觉得当时出版环境不允许。加上他以前也想过写从辛亥革命到五四运动的长篇小说。既然他不能写他想写的东西,茅盾就选择了一个他觉得检察官不会那么在意的一个题材,也就是从五四运动到1927年大革命失败这么一段。当然那个时候茅盾小说的销路不是问题,因为他是国内非常知名的有代表性的小说家。但是书店也希望茅盾写长篇小说,而不是短篇小说或者是散文,这跟现在也是一样的。在这种情况下,茅盾开始着手写《霜叶红似二月花》。

第二点我们要理解,“霜叶红似二月花”是什么意思?因为这部作品并没有写完,按照茅盾预想的规模,是“第一部写五四前后,第二部写北伐战争,第三部写大革命失败之后”,但是目前这15万字只写了第一部,“还没有沾到大革命的边儿”。

我们知道“霜叶红似二月花”是脱胎自杜牧的诗句,原句是“霜叶红于二月花”,就是双叶比二月花还要红的意思。但是一旦变成了“红似二月花”,意思就完全变了。

茅盾想说的是,小说主要人物是一批出身于剥削家庭的青年知识分子,“他们有革故鼎新的志向,但认不清方向。当革命的浪涛袭来的时候,他们投身风浪之中,然而一旦革命退潮,他们又陷于迷茫,或走向个人复仇或消极沉沦”,也就是说书中的人,都是霜叶,看上去很红,像二月花一样红,但毕竟只是霜叶,而不是二月花。这样的题材,估计也是当时的市场会比较欢迎。

另外还有一点要注意的,是茅盾自己说,他写《霜叶红似二月花》“很用了一番心思”,因为他企图通过这本书的写作,亲自实践一下“如何在小说中体现中国作风与中国气派”。我们知道“中国作风和中国气派”出自于《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注意时间!文艺座谈会举行时间是1942年5月份,而《霜叶红似2月花的创作时间是1942年的6月份。短短的几个月当中,文艺座谈会的讲话精神就从延安传到桂林。我们之前说过茅盾是一个非常敏锐的小说家,他这次也非常敏锐地领会到“讲话”精神,已经在考虑怎么写出“中国作风和中国气派”了。这种跟随能力我觉得也是无与伦比的。

所以大家注意到这些《霜叶红似二月花》的写作背景,可能会加强一些对小说的理解。这是我觉得为什么要读懂小说背后的故事,再通过小说背后和表面的双重印证来读懂民国。

这部小说我们就说到这里。因为这部书也是关系到“五四”,昨天我们也是再走了五四路。走完以后,在吃晚饭的时候也聊到了很多,尤其是对当下的年轻人和100年前青年的比较,我也写了一些感想。可能是挂一漏万,因为这个时代谁说的清楚,年轻人是个怎么样的整体概念呢?

我一向觉得整体名词是靠不住的,所以只是就我自己的观察和感想,写了一段关于当下的代际关系的文章(附后),昨天我也写了五四时候的代际关系,——那一代青年,最终是如何让先生们失望的,这两个段落可以互相映照着看。

再走五四路前,凤梨提了一个玩笑式的问题:如果走着走着穿越到了1919年怎么办?我倒是在饭桌上问了一个相反的问题:假如天人感应,有一位当年的前辈回穿到了2019,我们该怎样向他解释一百年来,他们当年的目标实现了哪些?现在的青年还在忧郁着什么?

我们下周再见。

话题:



0

推荐

杨早

杨早

645篇文章 20天前更新

文化学者,作品《野史记》,正编《话题》系列丛书.

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