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新传媒 财新传媒

阅读:0
听报道

 

1
 
大家好,又到了周日,欢迎收听早茶夜读之新书来撩。我是杨早。
 
我常常说,要最快地进入一本书的方法,就是让这本书跟你自己之间建立一个联系。
 
所以当我看到许知远写的《梁启超传》第一部《青年变革者》的时候,我最注意的是它书写的年代:1873到1898,我才突然发现,如果把这数字加上100年的话,那么梁启超出生后100年,我就出生了。梁启超1898年因为戊戌变法失败离开北京的时候,正好那年北大百年校庆(北大就是戊戌变法的产物),我也考上了北大,然后开始了我的另一段人生。
 
其实这么干,就是把自己历史化的始作俑者——始作俑者不是一个好的词,开玩笑——最早的就是梁启超本人,他描述自己出生年份的时候,是说:太平天国在南京覆灭后的第十年,大学士曾国藩逝世后一年,普法战争结束的第三年,而意大利则在这一年于罗马建国(许知远说意大利迁都罗马是1871年)。梁启超描述自己出生的年月,一下子就把自己变成了世界风云当中的一分子。
 
2
 
我觉得在过去的时代那么多人物里面,梁启超算是我的偶像之一,我最觉得他了不起的地方,就在于他的这种年轻感。
 
梁启超去世的时候也有50多岁,但是他自己说过一句话,他说我的老师康有为,最好的地方是他不变,我自己最好的地方是我老变。据说一辈子统计下来,梁启超大概变了28次之多。
 
但是梁启超的每次变化,都与时代是同行的,他不是一个虚伪的投机者,不是一个做戏的虚无党。梁启超是一个真诚地随着时代变化而变化的变革者。这样的人在整个近代史上其实是不多见的。大浪淘沙,就像鲁迅说的一样,有的高升,有的沉沦,总之就是时代的变化特别猛烈,昨天的变革者先锋,可能到今天就成了“封建余孽”。
 
但是梁启超始终是保持着旺盛的求新的意识。曾经在一次分享会的时候,有人说梁启超是多么的礼贤下士,平易近人,跟年轻人能够打成一片。我当时就说,实际上这是梁启超的特点,他不是一个会故步自封,会端着架子的油腻中年,他即使到了自己不再是青年的时候,他仍然是心中熊熊地燃烧着青春之火的这么一个青年变革者。
 
所以虽然没有看到许知远梁启超传记的全部,但是前二十五年这一段,单独拎出来,也是特别有意思的。因为梁启超在这段时间里面,他慢慢地开始从一个广东去的,国语讲得不太好的这么一位考生,在北京崭露头角,成为了日后影响及于全世界的人物。先是以“康梁”著称,后来梁启超摆脱了老师的阴影,真正的成为了近代史上最有名的思想家之一。
 
3
 
而我觉得由许知远来写梁启超传记,也是很有意味的一种举措。因为梁启超一生最大的成就也好,或者说最大的名声也好,都来自于对新媒体的掌握。比如说我们说报纸、学堂、演讲,这是“传播文明三利器”。梁启超对每一项都介入很深,近代政治也少不了他的一份,包括后来护国讨袁,对吧?他教出来的学生蔡锷,跟他一起实现了这样一个目标。
 
因为我自己也曾经有一段时间是媒体人,我觉得梁启超的厉害之处,就是把媒体人身份发挥到了极致。跟思想家客串媒体人不同,媒体人是梁启超一个基本的身份,在这个身份上面可以衍生出很多的身份,而来源与基础都来自于媒体的特性。
 
为什么梁启超多变而康有为不变?很大程度上就在于梁启超是一个媒体人,媒体人是不能够把自己封闭起来的。媒体人也不喜欢开宗立派,而是以赛亚·柏林说的那种“狐狸型”的人,他会不断地去寻找,特别敏锐地寻找风向。
 
我们最近常常说,很多媒体人职业生涯的下一步,就是去卖保险,或者去当公关,但是梁启超这样的媒体人,他会把他从媒体生涯当中得到的全部能量都可以转化,比如说他对清代思想史的研究,民国初期他对财政、法律各方面的研究,你去看《饮冰室合集》,会觉得它无所不包,几乎就是近代史上的一个百科全书,而且是很新的百科全书。比如1905年讨论立宪,他也照样是立宪派的中坚力量。所以研究梁启超,或者说阅读梁启超,基本上就相当于在阅读一部个人的近代史。这是梁启超特别值得去探寻的地方。
 
4
 
许知远本身是成功的媒体人,他来写梁启超,常常会怀有一种“心有戚戚焉”的感觉,尤其会使用相对不那么学术,而是偏于媒体的笔法。比如说《青年变革者》这本书的一开始,就是从梁启超闯进日本公使馆——在东交民巷,我们上次五四路走过——去向代理公使林权助求援,希望他能够救光绪皇帝。后来林权助也就是帮梁启超逃离了北京去日本避难。
 
这是梁启超人生的一个转折点,把它提到最前面,可以让读者比较快地去进入梁启超的生涯。再回头写故乡的人杰地灵。
 
我还是建议大家有机会就会去趟新会,看看茶坑村,梁启超的故居,真是风水特别好,远望着小鸟天堂,然后门口有一方池塘,我看了以后,就觉得这个地方很容易产生一个天地之精华的人物。
 
我也正在看这本书,我还没有完全读完。但是我提醒大家注意,希望你可以有一个心理准备。
 
许知远这本书读起来很像一本译著。就是我们读“海外中国汉学丛书”的时候,那种感觉。它的整个笔法,腔调都是那样的。
 
这跟整个中国传媒本身的现代化或者说全球化也有着密切的关系,跟许知远自己的精神资源,阅读结构也有莫大关系。 最后的结果就是很像一本翻译作品。这是我现在读这本《青年变革者》最深的感受。
 
5
 
另外再说一下,要阅读梁启超,那么之前有几本书肯定是避不过去的。
 
比如说许知远也提到的,茅海建先生关于戊戌变法的几大本研究著作研究。
 
还有最早的像丁文江编的《梁启超年谱长编》。
 
还有我师母夏晓虹教授写的《觉世与传世》。这个点抓得特别准,因为梁启超一身的生涯都是在是“觉醒世人”还是“名作传世”这样两个追求当中摇摆。
 
还有就是早两年解玺璋老师的《梁启超传》。解老师也是媒体人,但是他和许知远是两代媒体人。这两代的分别,可能就是媒体本身的属性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可能就是《北京日报》和《十三邀》的区别。这样对照阅读也是很有意思的一件事情。
 
6
 
最后再顺便说一句,我的《梁启超年谱长编》是布衣书局的老板胡同送给我的。
 
昨天正好是布衣书局实体店开张的日子,我也去看了一眼,表示了祝贺。
 
在这里祝布衣书局蒸蒸日上,成为中国的神保町。
 
这就是本期的早茶夜读之新书来撩,我们下周再见。
话题:



0

推荐

杨早

杨早

645篇文章 20天前更新

文化学者,作品《野史记》,正编《话题》系列丛书.

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