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新传媒 财新传媒

阅读:0
听报道
大家好,欢迎收听早茶夜读之小说民国,我是杨早。
 
又到了周末。这周我们共读的小说是巴金的《寒夜》,大家对巴金的《寒夜》解读都非常的深刻和全面,包括连一向跑题的洞主,他都很准确地写出了一篇好像陈童写的解读。所以就没人跑题了,那我想干脆我来跑题吧。
大家谈《寒夜》已经比较透彻了,巴金本身也不是一个以深刻或复杂见长的作家,他更多的是他这种情感的投入,不管是《家》那个时候的奔放,还是到后面《寒夜》《憩园》的收敛和蕴藉,巴金在情感书写方面,可以说是独一无二的一位作家。
关于《寒夜》里面的婆媳关系,我觉得大家也说得很多了,实际上,这也是巴金为了写小说设置的一个框架。而我重读《寒夜》的方式,跟小时候看不一样——小时候我们没有太强的历史时间意识,对小说里提到的时间感触不深,但这次看《寒夜》,我就会特别关注里面的具体时间,比如说《寒夜》这部小说写的是1944年的事情,这个时候汪文宣和曾树生这对夫妻都是34岁,也就是说,他们俩都出生在1911年。而汪文宣的母亲是53岁,也就是说,也出生在1892年——汪母这个年龄让我想到了我自己的曾祖父和曾祖母。我为此还专门去问了一下对我们家史了解最多的姑姑。她也证实了我的想象:曾祖父出生大概是1890年,曾祖母大概是1894年。
 
 
这样的话,问题又来了:我祖父是1920年出生的,他比汪文宣小了十岁,但是汪母跟我的曾祖父曾祖母岁数差不多。为什么汪文宣就比我祖父大了十岁?
 
我又拿这个问题去问我姑姑,她说:因为我高祖杨芾是在北京当官,所以曾祖父是在北京上的中学,后来上大学则是在上海的复旦大学。虽然在清末的时候,我曾祖母就嫁给了曾祖父,但是她一直在家乡服侍公婆,所以他们是结婚八年以后,才有了第一个小孩,那就是我爷爷。这就是为什么我爷爷比汪文宣要小将近十岁的原因。
 
为什么会从汪文宣想到我曾祖父,还有一个原因是,巴金动笔写《寒夜》是在1944年,在前一年,就是1943年的冬天,我的曾祖父杨遵矩——当时是国民政府交通部教育司的职员,我小时候听我爷爷说,就是管全国的交通大学、扶轮中学和扶轮小学的部门——1943年冬天,我曾祖父因为贫病交加,在重庆的金刚坡去世,53岁,去世的时候无以为葬,只能把生病时候穿的旧棉袍就这么穿着,放进很薄的棺材里面,然后暂时放在金刚坡的一丛松树林里。后来时局动荡,爷爷也没有力量把棺材运回家乡安葬了,到后来也就不知所终了。
 
当时我祖父是23岁,刚刚从大学毕业没有多久(1942年毕业)。祖父先是到重庆的农本局工作,后来参加了高等建设人员考试,录取之后,可以自己选择工作,因为当时家庭特别困难,母亲弟弟妹妹几口人要靠祖父一个人的薪金生活,所以我爷爷就选择了去海关关务署当科员,这样奖金会高一些。
 
再接下来,就是1944年,在汪文宣和曾树生吵架前夕,我祖父和祖母在重庆订婚。1945年他们就结婚了。
 
1946年,父亲在重庆出生。
 
再后来,1949年10月1号,我祖母在四川省富顺县生下了我的姑姑——所以这里也祝我姑姑70岁大寿,生日快乐!
 
 
说回《寒夜》,其实婆媳关系什么的,不是它的重点,它的重点是因为当时有好些巴金的朋友,都在抗战当中因为贫病交加而不幸去世。
 
比如著名的作家王鲁彦,他1944年贫病交困,逝世于桂林。
还有教育家陈范予,他是1941年病逝于武夷山。巴金为他写了三篇悼念文章。
而在巴金动笔写《寒夜》的时候,又一位好友缪崇群,因为肺结核在重庆北碚江苏医院不幸病逝。
 
我觉得巴金写到汪文宣去世的时候,应该脑海里充满着缪崇群的形象(这位散文家迫于生计,在正中书局当校对和编辑,跟汪文宣是同行),所以巴金要把刚刚开头的《寒夜》一直这么写下去,有一个动机,就是要为这些屈死的朋友发出强烈的控诉和呐喊。
抗战生活的不易,我们其实是知道的,如果没有这场战争,也许上面说的这些人,包括我的曾祖父,他们可能还好好地活在1944年的世间,还可以跟亲人有更多的相处,可能整个家庭的命运也不会有一种颠覆的改变。
 
当我现在深夜独坐的时候,我好象都能听得到,70多年前,在重庆,汪文宣和杨遵矩,他们去世前的一声叹息。
 
最近总是有人在问,说“老师,为什么要读书?不读书,不读那些历史不也活得很好吗?”
 
我有的时候会想,我学现代文学,我研究民国史,也没什么,或许就只是为了有能力去听见前人们的一声叹息吧。
 
话题:



0

推荐

杨早

杨早

645篇文章 20天前更新

文化学者,作品《野史记》,正编《话题》系列丛书.

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