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新传媒 财新传媒

阅读:0
听报道

第25个“世界读书日”终于走了,可以好好读书了。这时候怎能少了“佛系公号部落”这种因读书写作结缘的松散群体呢?

这个部落,每天为您带来一篇佛部成员撰写的 “书故事” ,篇篇主题不同。
书房书店旧书新书寻书藏书偷书禁书焚书签名书共读书……

读书,从今天开始。


撰文:白水


4月27日 / 白水 / 签名的书

如果你想尽量去留住某件物品,还是要给它搞上一点念想。这是个很简单的道理。这点念想,可以使其与另外的东西相区别。具体到一本书,那夹了纸条的书、写了批注的书、钤了印的书,都是其中一种。自然,签了名的书也是。

不过,有时候,在道理出现之前,生活不是这个样子的。有一些人读书,被批评为“吃书”,把书弄得没个样子,他们中渐渐屈从这种评价的,陆续收获了很多崭新如初的书;而另有些人,他们和书保持一切如初,是因为热衷纯粹,认为借助酒才发生的故事不算好故事。

正像电影里演的,很多转折是事后才明白过来的。至少在2016年,我还把签名本和毛边本并列为需要警惕的东西。把玩,一个听上去就很消磨的词,一不留神就把读书推进糖方、茶叶和吹嘘之中了。

而在二零一五年的九月,“阅读邻居”的主题书是李静女史的剧作《大先生》,大家做了一次分角色朗读,很新鲜,像是在蓬篙剧场才会做的事情。那次,剧作家本人也在,签名本《大先生》就这样有了。

作为一种念想,对大先生,也对《大先生》,以及对一种可以被称为“读易洞氛围”的东西,抄改一段当时的发言,录在下面:

把鲁迅当作一本书,其在阅读上存在的可能性几乎是无尽的……读完《大先生》我突然想起两本书的名字,第一本书的名字叫《圣徒的眼泪》,第二本书叫《重负与神恩》,我感觉这样两个名字可以表达我刚读完这本书的感受。

另外,我读书有一个习惯,——想象书最初写出来的样子来读,一般是先读正文,序言、后记包括那些访谈都是放在后面读的。

当我回过头读序言还有作为附录等等一些内容的时候,我感觉可以换成另外两个词,就是刀尔登先生在序言里写的,“强悍”和“出色”。

可能也是因为对“趣味”的警惕,扔书在我的生活中,是时常上演的一幕,一些很在乎的书,像王央乐先生的译作《博尔赫斯短篇小说集》,也出现在这出戏里。

读毕李静著《秦国喜剧》,剧本载于「戏剧与影视评论」二零一七年第一期,总第十六期。

剧中剧的角色“菜人”的命运,让我念念。总觉得剧本真正的主角是它的语言,很近的语言,压住了我某种远远的观感。角色“杜蘅”一字一顿的那句,让我想起在读刀尔登先生《七日谈》时的一些印象。喜剧在秦国。(2017.02)

补:昨晚看了演出,和《大先生》一样,又临时有了喝酒的理由。(2017.07)

根据这条随手录,在剧本朗读会第二年的二月,我已经读过了李静女史的第二个剧作《秦国喜剧》。而现在,那刊载剧本的杂志,已经找不到了,“一字一顿的那句”也全想不起是哪一句了,看着安安稳稳立在书架上的《大先生》,我暗戳戳地想,会不会是因为没有签过名呢?

那些此刻在别人手里的签过名的书,会不会就此瞥了我一眼呢?

嘻嘻,瞥就瞥了吧,来日方长。前些天,我还收了一本话剧《大先生》在乌镇上演时的宣传册呢。

 

 

 

 
 
话题:



0

推荐

杨早

杨早

647篇文章 26天前更新

文化学者,作品《野史记》,正编《话题》系列丛书.

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