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新传媒 财新传媒

阅读:0
听报道
7月3日,《如果没有书店》的作者绿茶和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所研究员杨早、北京市实体书店项目评审专家何其聪以及昆仑书集联合创办人彭明榜在昆仑书集探讨了“好书店与好书的关系”,以下是杨早的发言。
 
Part 1
 
年轻时所遇到的某个书店,可能会影响你的一生
 
我一直在反思一个问题,书店在我生命中究竟扮演了一个什么样的角色。我想了想,对我影响最大的有几家书店。
 
首先肯定有读易洞,再往前推有很多和绿茶重合的,再往前应该就有风入松和万圣书园。万圣我指的不是现在和之前搬家那个,而是最早在成府路的那个,它的面积不大,就咱们现在屋子这样大,一圈儿书,然后中间摆了一个桌子,上面也都是书。它的重要性在于,我每次去的时候,都希望能够有一些新的东西出现。
 
那个时候万圣地方很小,所以选的书也都非常精。基本上是如果风入松突然出现一个东西,就意味着国内思想界的某种风气起来了。最早的天涯杂志、万象杂志都是从这里浮现在我们眼前的,当然也可能是我见识比较浅陋。我特别佩服书店里任何书他都知道放在什么位置的人,后来我知道绿茶也有这个本事。
 
风入松书店里面有一个书榜,但我从来不去看它,因为我知道这个书榜很容易就可以造出来。我特别喜欢它里面的滞销书,因为会打折。我在那里买过好几种对我很重要的书。
万圣书园丨绿茶 绘
 
如果再往前说,我印象最深的是我小时候在我们老家县城的新华书店。现在很多年轻朋友们可能不太知道,最早新华书店是不让人在那里看书的。如果我们在柜台看到一本书,觉得不错,想让店员把这本书拿下来看看,店员马上就会甩你一个白眼,然后给你看一下。但是如果你敢看了不买的话,那就一定要看看上面的牌子,上面写着“不准打骂顾客”。所以你要拿一本书看,压力是很大的。那个时候买书,就只能是听口碑。
 
记得我七八岁的时候,新华书店终于可以开始翻看了,这是一个巨大的变化,我终于可以站在那里翻一本书。有个从台湾那边传过来的词,叫“打书钉”,就是说你长时间站在那里把这本书看完,但是并不购买。那个时候的条件不像现在这么好,必须得站着看。
 
那个时候我都摸出规律了,每周三是他们进书的时间,那天我一定会第一时间跑到书店,看看他们又进了什么新书。大家要知道,一个内地的县城,它的进书已经被过滤好多次了,进什么书,完全取决于进书人的心情,他的见识决定了你能看到什么样的书。
 
为什么这个书店会在我的脑海中留下那么深的印记,我觉得是因为它每次都能给我打开一个新的世界。每个人对于自己走入新世界的第一站,都有一种感恩或者说缅怀的情绪在其中,总之,这个东西会在你的生命中留下非常深的印记。我在别人的身上也看到过这样的印记。
 
2014年,我和绿茶、邱小石为沈阳的一个楼盘售楼处选书。大家可能也看到过,很多楼盘的售楼处都有书,但都是假书,它既便宜又好看。但是很奇怪,那次的老总说愿意让我们帮他打造一个真正的图书馆。我们三个花了半年多的时间,为他采购了四万册图书,后来我说,这里面的书,对于文史哲的研究生绝对是够的。但是我很好奇,为什么会这样?后来我才知道,那个老总是北大物理系毕业的,当时他家里比较贫穷,上学的时候曾去北大图书馆勤工俭学过。
 
你年轻时候碰到的这种空间、或是某个场景,会非常深远地影响你的一生。所以在这个意义上来说,我觉得书店的意义再怎么强调都是不为过的。
 
但是,在这里我要说一句泼冷水的话,我现在到国内任何一个城市,我对书店的兴趣完全集中在旧书店,如果你和我说哪里开了一家新书店,我是没有兴趣看的,因为我很清楚,书店承载于整个结构中,都有什么书是一目了然的。反而是一些旧书店,它可以提供很多奇怪的、非常个人化的,甚至都不知道从哪里刨出来的书,这让人非常高兴。现在的书店,更多是一种约会空间、打卡圣地的感觉。
 
Part 2
 
书店能够提供人、书和空间这三者的连接
 
我始终觉得,书店之所以能够在人的生命中发生那么大的关系,是在于书店能够提供人、书和空间这三者的连接,它是一个连接点。当你在这个地方跟一本好书相遇,那么这个瞬间,连带这个空间都会成为一种氛围留在你的脑海中,影响你的整个生命。
 
但就这一点来说,国内在这方面下功夫,或者多少能够做到这一点的,又有多少呢。比如说很多很漂亮的书店,它们和当地的关系是什么呢?书店与附近的社区、周围最常来书店的人之间,是否有一个独特的关系呢?我经常会问这个问题,但是能够回答这个问题的书店其实蛮少的。
 
为什么有些书店不见了,感到悲伤、缅怀的都是各地网友,或者像绿茶这样的访书人,本地的居民什么也没说,因为它和这些人的生活没有关系。这是让人特别惋惜的一件事情。曾经我的一位老师和我说过一句话,他说神保町是神居住的地方,我觉得这话说得特别对。很多时候,那本书放在那里,它其实代表着人类多少年来智慧的积累。写书的人都知道,当我们把所有的脑力都用在这本书里的时候,其实这本书里面蕴含着某种密码,等待着别人来识别。
 
我觉得很奇怪的一件事,就是我们现在买书就是买纸嘛,纸越好,卖得越贵,但是中间的这种脑力差别或者说是智慧的差别,其实是没办法体现出来的。所以也正因为如此,每个人都需要在一个非常原子化的书世界里,寻觅自己的一生之书。有人曾说,每个人一辈子其实只需要找到对他最重要的8本书,问题在于哪8本。在这一点,书店的不确定性、不可知性才是能够让你找到那8本书的最重要环节。
 
如果你是按照书榜来买书,按照书单来看书,那我相信你会很难找到这样的书。每个人都想自己成为一个独特的人,但是往往大家的思路都还在一条线,我一直觉得在这个问题上,书店应该有一个巨大的作用,但是就目前而言,情况不是很乐观。
 
我一直认为读者他没有必要来知道一家书店是如何存活的,他当下所有的视觉、听觉、触觉,自身的感受,才是他与这家书店所发生的唯一关系。这之后的东西,读者不必去了解,就像我去一个商店买汽水、买面包,我也并不会关系它要怎么存活、它的财务状态、怎样盈余。
 
每个人开书店,一定是有自己想法的,那这个想法怎么能够通过你的书店传递出去,我相信这对每个店主来说,是比挣钱更重要的事情。那东西怎么传递出去,我觉得还是有蛮多可以摸索的空间的。
 
就当下的书店而言,很多书店老板都认识学术界、文化界的人,但是大多数的关系也只是到一个书店做关于某本书的活动。但我始终觉得这种活动没办法让这些人、读者和这家书店有一个有机的结合,我曾给一些书店出过主意,可以像请老中医坐堂一样,请一个专家来做交流,或者做一个书架上面都是他最近喜欢看的书。但是可能因为这样声势不够大,效益不明显,所以一直没有把这个主意推销出去。
 
我始终觉得这个事情很重要,如果书店真的想成为我们精神生活中一个重要部分的话,那么它需要把它目前已有的空间资源、图书资源、人的资源(包括读者和作者)整合起来。尤其是对于爱书人来说,我来这家书店,是希望能够获得一些在别处得不到的东西。如果能够形成这样一个思路,那我觉得这家书店才是真正立起来了,而且有朝一日不管它是否还存在,一定会有很多人承受它的恩惠,并怀念它的存在。我觉得这个是书店存在的最大意义。
 
和很多读书人一样,我年轻时也曾经梦想过开书店,但我现在肯定是做不到了,但我还是很希望看到有更多、更好的书店出现,我也希望绿茶这本书能够成为一个推动力,希望在中国真的能够出现天、地、人浑然一体的书店。
 
Part 3
 
好的书店就是要“欺负”读者
 
刚才说了我一生中最有印象的几家书店。现在说一下我印象最深的一位书店老板,我觉得书店其实就是老板个人人格的一种外扩。我印象最深的是广州博尔赫斯书店的老板陈侗。陈侗是个画家,自己在广州那边开了一家书店,叫作博尔赫斯书店。这个人的特点是什么呢?他很冷,如果你去了,坐在那看,他也不会理你。如果我和朋友坐在那里看书,琢磨说今天要买什么书,他就会突然从书架上拿来一本书,拍在你面前,说这本书能不买吗!他说要买,那我就买吧。
 
我们现在是一个用户时代,所有的商家都要考虑用户体验,但书店是一个特殊的卖场,特别是一个稍微大一点的书店,它有成千上万个品种,一个手机店、卖水的超市,任何其他的店铺都不可能有这么多品种。
 
那谁更专业?我当然认为应该是书店大于读者,所以我觉得书店应该去“欺负”读者,或者说告诉他这本书你不买不行。像刚刚我们所说的风入松,当时就有这个气势,北大学文科的研究生大概都深有体会,要读什么书,首先要看看风入松、万圣书园的摆放的。
 
书店要有一个自信,即我的选择是最好的,我要担任一个守门人的角色。为什么说要做一个书店和书评人的结合呢?我们这里暂且不讨论与出版社、作者的这些人际关系,只谈理想化。比如说主题书店,我理想中的主题书店,应该是,我走进这家书店,里面有一排书架告诉我这些书需要避雷的,是不值得看的。当然,这不容易做到,但是我觉得这才是书店最大的价值,它会告诉读者一个路径。
 
我发现每个阶段,每个人的需求是不一样的,我们自己是没有能力在茫茫书海中选择最好、最适合自己的书的,包括像我,我也只能在自己的领域中大概判断什么是好书,如果换一个领域,我同样也不知道,需要请教该领域的专家。
 
书店最重要的一个职责就是告诉我们,这本书能不能读。应该要由书店来主持这个风潮,而不是被各种传销、营销和其他的东西来带领。所以我觉得书店的独立品格是最重要的,书店应该要有态度,像万圣书园它有些书是坚决不进的。一个有态度的书店,会飞速在读者心目中建立一个形象。所以,我觉得不管是主题书店也好,综合书店也好,首先书店的态度是非常重要的。
 
当然,不可能书店进的所有书都是好书,但是好的书店首先要有一个态度,明确我要推荐、主推的是什么,而不是说摆一排畅销书,那没有任何意义。这样的话,我和去连锁书店又有什么区别呢?
 
现在很多出版社连装帧设计都要征求当当、京东的销售意见,这是让人很难受的一件事情。他们会觉得这样比较好卖、颜色上比较抢眼、很亮丽,它可能在商业上也许是有效的,但我相信作者大概是很难接受这样一个思路的。大家在网上购书,是没有机会接触到它的装帧的,没有办法观察到这本书的设计、一些细微地方的用心,只能看到一张图,而且这张图还可以美图。所以书店可以给你提供一个和书裸体相处的机会,但是也不可能让你那么快就可以判断出这本书如何。有很多书看起来很高大上,似乎“一书在手,天下我有”,但我们有没有判断力来辨别这是不是好书呢,大部分人在某个阶段是没有的,这时候就需要一个人、一个环境给你造成一种压迫感,告诉你这本书就是好书。
 
之前我在某图书馆说过一点,30岁之前一定要多看看自己看不懂的书,这和消费是一个道理,你要够一下自己达不到的层次,才能知道真正需要的是什么。如果在30岁前,脑力最好的时候,看的都是睡前书、厕上书这种根本不需要思考的书,那也不会有太多的发展。书店就是给人提供一个可以踮脚够上面东西的梯子。所以我说,好的书店就是要“欺负”读者。
 
话题:



0

推荐

杨早

杨早

645篇文章 20天前更新

文化学者,作品《野史记》,正编《话题》系列丛书.

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