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新传媒 财新传媒

阅读:0
听报道

撩新016翻

知识生产与传播:近代中国史学的转型》

出版时间:2021年7月

刘龙心著

出版社: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这本书先是@绿茶书情 推荐,成了新书陪审团的共读书。买来读了,果然有益。

上篇二章,讨论“中国上古史”与“中国近代史”的建构,梳理得很清晰,当然也不会有了不得的结论。下篇四章更“新”一些(相对许多学史者的视野),关键词如“学术网络”“学术社群”“社群网络”揭示出作者用心所在——其实,前二章就一个命题的反复辩难,同样也可以看作一种学术社群的构建过程。所以有人说上篇下篇有点脱离,我倒觉得没有。作者就是希望借助对“场域”“网络”的清理,描述一些学术概念、一个学术网络乃至一种学术体制的形成过程。当然,这六章都是个案,但从个案中窥见整个民国史学体制的创建所代表的“近代中国史学转型”,是本书用心所在,也是编纂的本意。

我个人最有兴趣是《一代旗手傅斯年:一个学术网络的观察》《通俗读物编刊社与战时历史书写》两章。傅斯年这个人很有意思,很激烈的山东胖子,年轻时说过“所有坐汽车的人都该枪毙”,蔡元培的酒席也曾放言整个亚洲都要由中国“郡县之”,还拒绝过燕京大学毕业生王世襄的求职。开辟草莱的时代,很需要这种人。事实上傅斯年创立的史语所独树一帜,薪火相传,他以一己之力建立了一个学术网络,良不为过。作者近水楼台,能够引用大量《傅斯年档案》中未刊史料,将这一过程表现得更为清晰。

后一章则描述另一位激烈的学术巨擘顾颉刚在抗战时期致力通俗历史书写,“走向民间”似易实难,尤其以“疑古”著称的学者,告诉大众的必须是确定不疑的知识,而且不能只是运用民间形式。“只有民众懂得的,或听过、见过的,他们才会感兴趣,才肯花钱来购买;凡是在名目上使民众感到陌生与茫然的,多半销路都不好。有的时候创作者必须站在民众的立场,想象他们熟悉的题材,再去改换其中的内容。”比如介绍新疆史地,对于战时想像民族国家非常有用,但不能就叫《新疆史地》,必得换上《新西游记》的名字,读者才肯掏钱。

没有什么是新鲜的,就看肯不肯做,能不能做。鸡吃砻糠鸭吃谷,各人自有各人福,想开点儿。

 

话题:



0

推荐

杨早

杨早

645篇文章 20天前更新

文化学者,作品《野史记》,正编《话题》系列丛书.

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