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新传媒 财新传媒

阅读:0
听报道

2012:诺贝尔奖开出盘口(三)

2012:诺贝尔奖开出盘口(三)

一个无政府主义者的意外死亡

       2012年末回顾一年前激起波澜的“韩三篇”,不禁感慨于题目的准确:《谈革命》、《说民主》、《要自由》。当时有人问:为什么这三篇的题目不对称,按照谈、说的模式,第三篇不该是《论自由》吗?此后的事实告诉我们,革命可以谈,民主可以说,而自由,只能去“要”。

       乌坎、什邡、启东、镇海……新闻不断地执行着向公众普及小地名的功能。每个地方的事件内情不一,地方当局的处理也方式各异,但这些地域能引发全国性的关注,只有一个理由:它们都是公众索要自由表达与自由选择的象征。在这里,事件中具体的是非(比如PX项目究竟有多大危害)并不那么重要,重要的是市民以群体行动来与政府决策博弈的模式。我们当然愿意看到市民诉求能透过合法渠道与和平方式得以传达,但在“论自由”没有足够的空间与形式时,“要”就成了唯一的途径。当然,这种自发的行为也会挟带着各种私心与过火,但是有什么别的法子吗?

       也许在这一点上大陆人可以学学香港。香港今年爆发了一连串的抗议,准不准自己人拍照,让不让大陆人生孩子,能不能在地铁上吃东西,要不要标准化的国情教育,都构成了抗议的原因,上街的理由。不过有抗议经验的香港人,抗议行为与日常民生互不相妨,香港没有动用邻市特警,抗议者也没有砸车扔花盆,有些事情解决了,有些事情还悬置着,不管怎样政府与民众间有可见的互动,事件有相对透明的进程。

       “韩三篇”的署名作者韩寒,没能等到这些学问粗疏但颇接地气的篇什开启更大更深入的讨论,就淹没在“代笔门”的口水战里。这是一件非常可惜的事。对革命、民主、自由这些大词的不同认知,正是歧路亡羊的中国社会亟需通过激辩与争议走向共识或索性分裂的关键点。即使韩寒曾因“韩三篇”成为某些人眼中的“背叛者”,能将不同阶层的公众引向同一讨论空间的客观效果,也是一桩知识建设的功德。而纠缠于“代笔门”的成篇累牍,或许可以满足许多人的道德义愤,释放许多人的偶像批判或保卫教主的热情,从社会知识推进角度而言,所得其少,反而制造出许多不必要的分裂。为何“代笔门”的战役会在“韩三篇”推出的节点打响,可能是一个需要很多年去索解的谜团。“韩三篇”讨论的意外死亡,或许是让中国社会失去了可贵的不多的共同交流、学习的机会。

       “代笔门”当然也并非一无是处,它提供的正能量大概在于“去魅”,不仅是对韩寒,对方舟子的去魅,一大批热衷其中激情昂扬的发言者,都在此战中再次向公众展现了“只看立场,不问是非”的中国论战特色。在2012,意见领袖与时事评论员们,迎来了又一次集体的意外死亡。这或许倒自然形成了言论江湖的门户清洗。

生死疲劳

       如果一个人在2012年走完从生至死的历程,会遭遇到什么?

我们假设你是一个健康活泼的女婴。首先,你可能不知道该在哪儿出生。2012年北京的月嫂最高价格破万,同时的新闻,是香港人对“双非”孕妇的反感与排斥。但不管多贵,不管多难,你的父母总是会想方设法,要把这个起跑线往前挪一点点。

不在香港生没关系,他们可千万不要禁止大陆人在香港买奶粉啊……不然你吃什么呢?该死的日本,为什么要地震?

上幼儿园了,虐童事件各地频发,父母天天犯愁:该把你送到什么样的所在,才能避免被拎双耳被胶带封嘴被打耳光被倒放进垃圾桶呢?

上小学了!你正式步入了危机重重的漫漫人生路。万一你遭遇了坏人的引诱,万一你遭遇到强奸,会不会被法院定性为“嫖宿幼女罪”,从而让毁灭你花蕾般人生的恶棍逃脱死刑?如果你妈妈为此事上访,会不会面临劳教的处罚?

提心吊胆地熬到了中学,更糟糕,你的男同学开始成年,如果交友不慎,搞不好一瓶硫酸就会泼在你青春的容颜上。

高考季节,全家族总动员,为你毒青蛙,为你拦路人,所有这些行为,都转化为压力,放在你那稚嫩的肩膀上。

谢天谢地,你平安地考上了大学。可是孩子,每一次去洗手间,你都要万分小心。你可能会被高年级男生偷窥进而强奸、杀害;你也可能晚上被叫出来陪老师喝酒,高空坠亡。

阿弥陀佛,你大学毕业了,也找到了还算体面的工作。放心,爸爸妈妈宁愿让你终生啃老,也不会让你去当北漂屌丝的。可是,为什么你郁郁寡欢,又总是劳累不堪?也许有一天,你会猝死在一次加班之后,也许,你会因忧郁症自杀,微博上做最后一次直播。

幸好一切平安无事。宝贝,被人叫剩女没关系,当不了白富美也没关系,千万要身体健康,不要去吃路边摊的地沟油,不要去喝某某牌的牛奶,旅游时不要轻易上当地的游艇,如果你摇到了号,不要买日系车,不要在别人演爱国戏的时候出门,不要在下雨下雪时开车上路,国庆长假别出门,除非你真的喜欢高速公路七日游,或智取华山。

如果你能嫁一个好人,就一起好好过日子。不要因为挺方或挺韩而吵架分手,也不要参加微博约架,给下一代树个好榜样——这比全民学雷锋靠谱得多。如果你所在的城市,邻居因为什么事情集体散步,请和平关注,也请他们注意表达的策略。

如果你们有幸能活到老,没被舌尖上的中国击垮,请保持阅读的习惯(至少要超过一年4.35本的国民平均阅读量,不给国家拖后腿),常常思考锻炼思维,争取不得阿尔兹海默症,如果人家提起这个病的原名“老年痴呆”,也不要生气。抑郁症和老年痴呆是中国人的大敌,不只因为情况普遍,还因为政府与社会对此少有作为。

上述这些全是个案,幸运如你,一定都能避开。可是为什么一年下来,你的心里还是沉甸甸地装满疲惫?是不是如鲁迅说儿子海婴的“看看都觉得累”?中国人似乎都活在阴影下,不知道哪块云彩会下雨,会不会淋湿自己的头。这种忧患感不是坏事,比起“八十年代”动辄担心开除球籍问题,切身的忧患,更能帮助我们坐言起行。

诺贝尔奖开出了盘口,这是会让八十年代的文青吓跌眼镜的消息。一切坚固的都烟消云散,一切神圣的都褪去了魅力,这就意味着:重建的时候到了。我们用掌声送走了莫言代表的八十年代,莫言代表的乡土传统,或许还有“莫言”的家国分离的权力体制;我们能否合力构筑一个有着“规则下的平等”,一个真实、有序、恰如其分的社会?一个能感知生死疲劳的社会,就是一个值得期待的社会。

话题:



0

推荐

杨早

杨早

645篇文章 20天前更新

文化学者,作品《野史记》,正编《话题》系列丛书.

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