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新传媒 财新传媒

阅读:0
听报道

世界阅读日?不是昨天吗?是啊,我就是不想在昨天发,不想在众媒体应景式地嚷嚷“读书读书”时,也添一把嗓子。今天,每天,谁还记得读书,谁才是真正爱读的人。

这篇文字,其实也是写于2007年,北京房价尚未过万之时。

上周为了一个文学阅读状况的调研项目,和一些建筑民工座谈。其中一位工友兄弟坚持说自己从不读书看报,“那玩艺儿没用!”而且他坚持要和我们辩论:读书与生活到底有什么关系?

同事们都在挺认真地说服教育这位兄弟:你看,你现在一天工作十二个钟头,如果你读了书,就可以换份工作,就不会这么辛苦,一天工作八个钟头就行了。

然后呢?

然后就利用工余时间读更多的书呀,挣更多的钱……言下之意,到最后人人都可能成为比尔·盖茨,想干活就干活,想不干就不干,坐在家里等股票升值。

这一套说辞相当有效,旁边几位工友频频点头。恍惚间,我好象回到了清末民初。那时候知识分子为了让民众读书看报,也是劝他们说:读了书报,可以发财,可以医病,可以省钱……

这套说辞用来说服底层民众确实有效,明摆着么,我读过书,你没读过,我挣多少,你挣多少?

可是,如果这位兄弟去读上几年书,突然发现,他已经挣得不比你们这些博士教授少了,运气好点儿的话,比你们还挣得多,他还会再读书否?

这几年以网民为代表的大众,对知识精英阶层颇有些逆反心理,动不动就围剿精英一把。你若说学问很深奥很难掌握需要活到老学到老,大众根本就不爱听,还骂你不草根不搞民主平等;你若说孔子也没什么了不起,他老人家就是个心灵鸡汤供应商,大众立马就龙颜大悦,还封你为“女孔子”……很多知识精英对这些现象想不通,其实有什么想不通的?一百多年来精英们就是这样启蒙民众的:教育是为了富国强兵,读书是为了发财赚钱。你以为这些说辞只是权宜之计,但不知何时它已变成了主流价值观。

真的是主流哎。最近两位电影大师伯格曼和安东尼奥尼相继辞世,便有许多主流媒体一面哀悼着大师的逝殁,一面意气风发地宣称:艺术片的时代已然终结,《变形金刚》和《哈利波特》这样的娱乐电影才是王道。

比起一代艺术大师的纷纷凋谢,这种气吞山河的傲慢才更能标识一个时代的终结。难怪香港导演林奕华感喟道:爱上一个比自己懂得更多的人,已经不再是一件幸福、美妙的事了。你望着他,他望着远方,这种对于细腻美好情感的想象已经变得过于古典而无法想象。E世代的恋情,最好两人知识、爱好一般无二,一起看《读者》,一起玩《魔兽世界》,一起为《武林外传》狂笑……

前一段,鲁迅文学院以2200位大中学生为对象作了一个调查。大部分人承认“80后”作家的作品存在“思想内涵不够深”、“艺术水平有限”和“题材狭窄”等弱点,但仍有超过70%的人首选阅读“80后”作家作品,原因是“表达了自己这一代人的情绪”。

咦哩?这些小兄弟还真自满哪。记得我读中学时,一直很向往了解成人的世界、外面的世界,一直迷信孔子所谓“友直友谅友多闻”,后来同龄人郁秀写出一本《花季雨季》,我一方面承认她“表达了我们这一代人的情绪”,另一面又嫌她格局太狭窄,人生还有那么多景点没看呢。而今的小兄弟们一付二十郎当人生就已到头的感觉。西方人说,你有一个苹果,我有一个苹果,咱们交换,每人还是只有一个苹果;我有一个头脑,你有一个头脑,咱们交换,每人都有了两个头脑。可是你们死盯着跟韩寒郭敬明交换脑子,换来换去还不是同一付脑子?

一个朋友说,现在的人就两个特点,一是自满,一是走神。自满,于是对更新的世界,更细的内心无所知觉;走神,于是无法集中于一种耗神费脑的智力工作。我一直不太理解沉迷于游戏世界的人,它再复杂再仿真,不也是在游戏研发者的设置之中吗?人为什么宁愿长期沉溺在他人设置的世界之中,而不愿意利用自己的智力去探索一些未知的领域呢?

我从来不掩饰自己的精英立场,从来不掩饰自己对那些将余秋雨、于丹视为文化天花板的同志们的鄙视。你们错过了多少好东西呀!

但是说那些都没用,庄子说,夏虫不可以语冰。你老呆在一楼客厅里看电视当沙发土豆,你可不就能看见那些拙劣的吊顶吗?如果一个人对未知世界充满好奇,自己好好读书,那就会好像打开一扇门,走到了楼外的花园里,这时再回头看看,就会发现,以前景仰得不行的文化贩子,原来只是知识大厦二楼的地板呀,还不敢说一定是实木的。

 

 

话题:



0

推荐

杨早

杨早

645篇文章 20天前更新

文化学者,作品《野史记》,正编《话题》系列丛书.

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