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新传媒 财新传媒

阅读:0
听报道

 

羊城晚报:
 
中大中文系日前向学生发出学习建议和要求,不开设网课,鼓励在家阅读与写作。您如何评价此举?
 
杨早:
 
贵报报道时不是有定评了吗?一股清流。
 
羊城晚报:
 
作为曾经的中文系学生,您如何看待个人写作、阅读、思考与课堂的关系?
 
杨早:
 
仅就人文学科而言,前三者跟课堂并没有直接的逻辑关系,能不能成才,上不上课并非关键。
 
羊城晚报:
 
在高校各专业中,人文学科学生课时较少,自由时间多。这和人文学科的学科特点有怎样的关系?
 
杨早:
 
王瑶先生说过一句话:“人文学科是平的。”我理解这意思是人文学科的方法不难掌握,难的是走到别人没有走到的路上去,师不必贤于弟子,弟子不必逊于师,共同研讨,互相启发最重要。
 
 
羊城晚报:
 
有高校教师认为,这次疫情时期的网课热加速了各个阶段教育方式的转变。您是否认同?
 
杨早:
 
对于嚷嚷了很久的网课“推动教育变革”来说,或许是一种不得不然的尝试吧。不过,考核机制不变,我不相信会带来本质性的变化。
 
羊城晚报:
 
您如何看待这种特殊时期的网课热?
 
杨早:
 
就我看到的信息来说,网课热反而向我们证明了线下交流的必不可少,也通过实践,将两者的利弊都能有一个比较全面的展现。比较中立的结论是:探讨如何线上线下结合的教育方式,应该是将来教育的趋势。
 
羊城晚报:
 
电视大学的形式一直存在,尤其在改革开放初期起到较大作用。间接授课与直接授课之间的区别在哪里?
 
杨早:
 
首先是空间感,以及带来的仪式感。这跟到电影院去看电影是一样的。在家看电影,太容易被打断容易分心,更不利于深入地沉浸式感受。
 
其次是互动性。我也上过网课,网课的互动是很难的,不是技术的问题,而且双方专注度不对等,除非网课“直播”化。
 
最后当然是成本投入。成本也是柄双刃剑,一方面肯定是直接授课成本高,另一方面成本高也会让人更珍惜一点。
 
羊城晚报:
 
在不少视频网站,如B站等都有各大高校或培训机构的网课视频。您如何评价网课这种形式?
 
杨早:
 
网课可以让得不到的人得到资源的分享,其存在有非常大的意义。但网课不能替代线下授课,尤其是小规模的席明纳,这一点我也确信。
 
羊城晚报:
 
与理工科对比,网课形式是否适合人文学科?
 
杨早:
 
错了,人文学科更适合读书-交流-分享,更适合体会当下的真实。其实在一个信息过剩的时代,讲知识的意义越来越小,学习思维方式才是学习的真正目标,网课不网课,都是浮云。
话题:



0

推荐

杨早

杨早

645篇文章 20天前更新

文化学者,作品《野史记》,正编《话题》系列丛书.

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