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新传媒 财新传媒

阅读:0
听报道

 真假美猴王

【景点】10万公里穿梭游:西牛贺洲─东胜神洲花果山─南海普陀山─西牛贺洲

【地陪】沙和尚(沙僧笑道:“我往东胜神洲花果山寻大师兄取讨行李,又到南海普陀山拜见观音菩萨,却又到花果山,方才转回至此……约有二十余万里。”)

“六耳”是有出处的,“法不传六耳”这句话,《金瓶梅》《儿女英雄传》都出现过,意思是极端秘密,不能让第三个人知道。不过,据李天飞解释,《景德传灯录》有“六耳不同谋”公案,六耳的意思不是指第三个人,而且说如果在场两个人中,有人有妄念,一个人也算是两个人,就不能传法讲道了。不过,李天飞同引的刘子翬诗“底用趋风防六耳,须知对影已三人”,这里的“六耳”仍然是指第三人。

综上所述,六耳确实可以指“第三人”,但这个人未必是实在的“人”。《西游记》是双男主叙事,六耳猕猴则是双男主之外的一个影子。

在这个不知名的所在,取经团队爆发出了又一次分裂,也陷入了史上最大的混乱之中。

整个取经途中,悟空被逐过三次。通观这三次,会发现这三次放逐的缘由是同一个:悟空打杀了人(不管是不是真的人,如白骨精)。由此可以推论出:“不可杀人”,是唐僧内心中的价值底线,无论如何不可违背

 所谓佛门慈悲,还有告官会连累自己那些话,其实都是饰词。唐僧真正不能接受的,是以己之名义,杀戮自己的同类──这是大多数宗教的戒条,其价值理念深植在每个文明人的心中。

为什么不只是佛教讲的慈悲?前面讲过,如果说慈悲,众生平等,但在唐僧心中,杀人与杀妖,有着本质的不同。这一点,观音菩萨也是认同的,因此她诫勉悟空:

“唐三藏奉旨投西,一心要秉善为僧,决不轻伤性命。似你有无量神通,何苦打死许多草寇!草寇虽是不良,到底是个人身,不该打死,比那妖禽怪兽、鬼魅精魔不同。那个打死,是你的功绩;这人身打死,还是你的不仁。但祛退散,自然救了你师父,据我公论,还是你的不善。”

行者噙泪叩头道:“纵是弟子不善,也当将功折罪,不该这般逐我。”这二人的对话,其实有点儿太轻飘了。我们来体会一下唐僧的内心:

自从离开长安,双叉岭失了两位徒弟,两界山别了刘伯钦。一路走来,莫说大唐同胞,就是人类,也只是穿插其间,大部分的时候,面对的不是妖便是神。如果你是唐僧,会不会在神妖之间唯唯诺诺之余,内心有着对草芥一般的人类的悲悯与袒护呢?──毕竟“无穷的远方,无数的人们,都和我有关”(鲁迅《这也是生活》)。

唐僧斥骂悟空的话,“不善”“更无一毫善念”,这里先不去讨论“绝对善”之类的哲学概念(估计长老也未必想到),但唐僧的判定依据是:这些恶人虽然凶恶,却是可以不杀的。因为他们伤害不到你,不能用正当防卫来进行辩护,而纵然他们该死,也不能由你这个猴头来执行私刑──莫以为说得唐僧好似一位现代普法先锋,在古代社会尤其是明代以后,“侠以武犯禁”这种法家思想,已经成为某种社会共识甚至是“政治正确”,即使从《西游记》的传播来说,出版者也不能容忍其中有教唆以正义之名取人性命的意味。各位请想一想:《西游记》发行以来从未被禁,而《水浒传》历朝多被列为禁书,还要有《荡寇志》一类书来消除影响。是什么道理呢? 

悟空在取经过程中,已经儒教化体制化了,他的本体是无论如何不敢做出欺师灭祖的勾当。但是他内心的恶念,那种不耐烦,不服气,就通过幻化六耳猕猴的方式呈现了出来。书中说孙悟空与六耳猕猴对战,会用“这大圣”“那行者”来分指二人,其实是赋予了两人不同的身份:孙悟空本身热心,待人好坏但凭天性,无善恶之分;加入取经团队之后,有了善恶的枷锁,却又无法完全认同领导人制定的善恶法则,故此六耳猕猴是悟空变成行者之后的暗黑一面,也可以说是行者脑海中的天使与魔鬼两个打架小人。

 六耳猕猴一开始还是会给唐僧送水,显示“你看没有我不行吧”,但一旦被拒绝,立刻像渣男一样翻脸无情,又是家暴又是出走(你看,我说悟空内心住着个渣男吧)。当然,先家暴的是唐僧:“唐僧见了,更不答应,兜住马,即念《紧箍儿咒》,颠来倒去,又念有二十余遍,把大圣咒倒在地,箍儿陷在肉里有一寸来深浅。”暴力家庭会形成暴力传统,不是虚言。 

六耳猕猴在水帘洞口念通关文牒那一段,有人说是悟空内心寻找价值确证的表现,我想也可以认为是悟空在努力确定取经本身的价值。也就是说,悟空内心对取经是认可的,但对取经团队的领导人,虽说不是没有感情(不然就打杀了),但对其领导能力是极端不认可的。于是出现了有点荒谬的画面:

行者闻言,呵呵冷笑道:“贤弟,此论甚不合我意。我打唐僧,抢行李,不因我不上西方,亦不因我爱居此地。我今熟读了牒文,我自己上西方拜佛求经,送上东土,我独成功,教那南赡部洲人立我为祖,万代传名也。”……那行者道:“贤弟,你原来懞懂,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谅你说你有唐僧,同我保护,我就没有唐僧?我这里另选个有道的真僧在此,老孙独力扶持,有何不可!已选明日起身去矣。你不信,待我请来你看。”叫:“小的们,快请老师父出来。”果跑进去,牵出一匹白马,请出一个唐三藏,跟着一个八戒,挑着行李;一个沙僧,拿着锡杖。

我们做一个项目,比如出版一本书,跟取经一样会遭遇N多艰难险阻,一关一关地过,有时就忍不住梦想:要是责编总编质检校对营销都是自己人,整个过程一定如丝般顺滑,那该多好!我觉得悟空内心一定也是这么想的。唐僧挂个名就好──所以六耳猕猴念关文还有另一重含义:他要确认应该怎么组建自己的团队。通关文牒是不能伪造的(估计怕瞒不过佛祖法眼),而如果不是那女儿国多事,添上了三个徒弟的姓名,六耳猕猴根本不必多添两个幻化成八戒沙僧的猴精。换句话说,唐僧是取经的合法性符号,但悟空内心希望他乖乖当个符号就好,这真是世间万千打工人的心声哪。

 讲真,唐僧固然对悟空杀人忍无可忍,悟空这一次辞职的愿望也是最坚定的,从南海到灵山,从观音到如来,哪怕真相大白沉冤得雪,悟空仍然要求《松箍儿咒》,“褪下这个金箍,交还如来,放我还俗去罢”。而从观音到如来,都认为悟空是在“放刁”,但悟空说的“那长老背义忘恩,直迷了一片善缘,更不察皂白之苦”却是真的。

 是故成佛之后,悟空对此还是念念不忘:

孙行者却又对唐僧道:“师父,此时我已成佛,与你一般,莫成还戴金箍儿,你还念甚么《紧箍咒》儿掯勒我?趁早儿念个松箍儿咒,脱下来,打得粉碎,切莫叫那甚么菩萨再去捉弄他人。”

后世把领导无故难为下属,常常叫做“念紧箍咒”“穿小鞋”,其实都是一个意思,让你不舒服。有才能的下属,往往受不得这种束缚与刁难,又特别不耐烦做事过程中的交易成本(所以平面化的公司效率比较高)。人类组织只要还存在科层架构,这种矛盾就无解,而且常常缺乏退出的自由

 

话题:



0

推荐

杨早

杨早

645篇文章 20天前更新

文化学者,作品《野史记》,正编《话题》系列丛书.

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