咬得春盘心里美:汪曾祺笔下的年节
不要把各种礼俗放在心上,不要把过年变成一个别人强加的、不得不过的节日。 什么是“年味儿”?美食鞭炮,红纸白雪,那都是表象,都是形式。 过年的要义是:平等、自由、开心。 没大没小,嘻嘻哈哈,随心所欲,这就是年味儿。而且是“本味儿”。 贺少者得岁,慰老者失岁。古人如此说,今人细思之。
一 汪曾祺生于1920年3月5日,按旧历,是正月十五元宵节。按照中国人的习俗,元宵节一过,年就...
不要把各种礼俗放在心上,不要把过年变成一个别人强加的、不得不过的节日。 什么是“年味儿”?美食鞭炮,红纸白雪,那都是表象,都是形式。 过年的要义是:平等、自由、开心。 没大没小,嘻嘻哈哈,随心所欲,这就是年味儿。而且是“本味儿”。 贺少者得岁,慰老者失岁。古人如此说,今人细思之。
一 汪曾祺生于1920年3月5日,按旧历,是正月十五元宵节。按照中国人的习俗,元宵节一过,年就...
急景凋年,曾经扪心自问:如果有得选,可以将这个庚子年从生命中抹去,你会愿意吗? 想来想去,还是选了“否”。 回想己亥年末,对接下来的庚子年,是铆足了劲儿。2020年是汪曾祺先生诞辰100周年。为了赶趟儿,早早在年前就交了两部书稿,又跟朋友设计在元宵节汪先生冥寿,做一场从下午到晚上的马拉松作品朗诵活动。当然,本来也少不得3月5日阳历冥寿在江苏高邮的研讨活动。 2020年还是我参与创办的阅读邻居读书会...
本来是约了初四10点后的双清别墅。但是!今天的北京,天儿是太好了。 小时候学过的造句又涌上了心头: “春天一到,小朋友们都蠢蠢欲动。” 前40公里还好,用了35分钟。到了香山路口,完了,导航图上是深红,显示最后3.9公里,需要39分钟。 回来才发现,香山的盛况引发了大规模群嘲。 还好我悬崖边勒住了我的小摩托…… 拨转马头,绕路!又是40多公里。 去找一个一直很想去但老没去成的...
——写在吴同甲纪念馆开馆之际 1987年清明前后,祖父说要为曾祖母迁葬。从四川省富顺县第二中学大操场附近的梨子林,迁到罗浮洞。
⚪四川省富順縣縣圖(局部)
富順縣縣政府監製 統計員張鴻文繪 民國三十年四月 曾祖母殁于1965年,正是最凄苦的年月,在雨中匆匆亦是偷偷下葬,请人栽了两棵树为记认,不至于像曾祖父那样尸骨难寻。廿一年过去,迁葬缘由,一是梨子林那里地势低洼,常常积水,二来,三爷爷去...
“怎么回事?”(图 | 张宇帆)
问早 我有一个小问题,我看这本书的时候很多篇章内容能引发到我们现在的生活和热点事件上,想问问您写作时,在话题选择上也是在有意贴近当下的么?(淑婵) 这一点毋庸置疑。第一,写作者一定会寻找现实的刺激。还有一个问题在于,我刚才提到,既然我的想法是很多问题一百年前存在现在还没解决,我肯定会寻找那些确实还没解决的问题。有些问题可能已经解决了,但是它很好玩...
大家好,果然每次荐完书后就会觉得很沮丧,觉得好书那么多,何必要仅仅局限在自己的这本书上。但是关于《元周记》还是可以讲一讲的,我前天接受了《第一财经》的采访(下周五推出),大家也写了不少短评,加上我的前言后记,我觉得大家大概已经基本明白了这本书是怎样写的。包括像今天淑婵写的那篇书评也挺好玩:她会找到几个点,跟她自己的生活建立一种联系,这是我特别想看到的一个结果。因为对于民元的历史,不可能每个人都熟悉...
⚪综艺《奇葩说》剧照 最近《奇葩说》有个辩题叫“独立女性该不该要彩礼”。想知道具体内容可以点这里:
⚪讨论独立女性,不如定义一下「独立男性」
⚪傅首尔综艺翻车,别再污名化女权了! 看到这些评论,我感到很迷惑。你就说该不该要,怎么还能扯上女权平权和独立男性呐? 作为一名不知道算不算独立的男性,我想谈谈对这个命题的看法。 所谓独立女性,按我的理解,就是可以独立决定自己命...
1 前两天,在《元周记》的阅读邻居读书会上,土城提到了民国元年的剪辫法令: 明眼人都知道这个法是不可能完全执行的。如果明知道法律制定出来肯定要打折扣,执行不了,为什么要立法呢?这对于民国政府的威严是一种损伤啊。可是,为什么立这个法?可能跟我们制度思想中的习惯有关,我们喜欢把意识形态的东西塞进法律,让法律去执行意识形态。剪辫子是一种意识形态,是一种立场,是新与旧的界线,那么你必须在短时间内决...
美东时间1月20日上午11:30(北京时间1月21日周四0:30),拜登就职典礼在首都华盛顿国会大厦西面正式开始。 自1789年美国第一任总统华盛顿就职后,总统就职典礼的程序一直在不断地变化与调整,最终呈现出今天的模式。 而在百余年前的1912年元旦,中国第一任临时大总统孙中山到南京就职时,中国还从来没有过总统就职典礼这样一回事。 那么怎么安排这场典礼呢?最可效仿的,大概就是此时已经立国一百多年的美利坚...
跟着早老师读书,已经许多年了。至今仍然难忘最开始的日子,在五道口附近,初见早老师。那时早老师带着我们读叫魂,读王氏之死,也读一些难读的书,如宅兹中国。至今仍然难忘第一次听早老师讲解以文证史的方法,第一次从王氏之死里看到了原来还有这样的方法和视角,可以把聊斋和地方志结合,这样鲜活的解读历史——我应该算第一次从中学历史书中被拔了出来。 但是,读早老师的书这些年,渐渐的发现,早老师已经突破了先辈的一...
新派穿越史记
文 / Nellie 本书以申报为资料来源,作者用其独有的、综合了历史和媒体的视角,提炼出一部他心目中的1912大事记。我揣摩书名大概是“民国建元第一年的记录”的意思吧,是作者此前出版的《民国了》的姐妹篇。与《民国了》相比的突破点在于作者在书中赋予了自己两个角色:一个是一本正经的21世纪的学者、一个是穿越回1912年的报人。尤其在后一个角色中,顶着繁体字的面具,还时不时的跳脱出来,两个角色瞬...
前天(2021.1.15)去城里治牙,十点坐上地铁。在行进中读到微信朋友圈杨早转发的一篇吴福辉怀念老友王富仁的文字《生命也因质朴而美丽》,感觉甚好,当即在朋友圈转发,说“怀友佳文,知人之论”。还给一个打赏。钱数不多,表示我的欣赏。 十点半,坐在牙科诊所候诊室,又看到杨早发来最新信息,称“在一个群里看到,子善老师报告诸位一个不幸的消息:吴福辉先生今晨在加拿大突然逝世,享年82岁。医生诊断心脏病突发。他前一...
惊悉吴福辉先生于今晨在加拿大因心脏病去世,发旧文一篇,以寄哀思。 一般说到文学史,总是喜欢分为“个人写作”与“集体写作”。我则更喜欢将文学史分为以下三类:(一)“知识型”文学史,以大量的高校教科书为代表,重点是作家作品介绍与分析;(二)“理念型”文学史,以章培恒、骆玉明《中国文学史》、陈思和《中国当代文学史教程》为代表,特点是用一种独到的文学理念贯穿全书;(三)“研究型”文学史,特点是...
我这一生,光上学就花费了23年,如果说读书,大概还要加上20年。 如果你问我,43年来,我最大的收获是什么? 当然是批判性思维呀。 别看这个词高大上,其实说穿了就一句话: 对于任何获得的知识,都要追问它的来源是什么。 比如说,朋友圈或群里看到的消息,再燃再爽,公号结尾用再大的字体写“请转发给你的亲人或朋友” 第一时间也不是顺手转发,而是去查证它的出处是什么,有什么依据。 ...
1
人脸识别技术越来越发达,越来越普及,上面也鼓励,天眼也支持,终于到了不给脸就啥也干不成的地步。进任何密闭空间、封闭区域,都得怯怯地问保安大哥:要脸不?
2
很多人不喜欢这种状态。他们面对摄像头总是不愿意摘下口罩,就像面对外科医生不愿意脱下内裤。他们在被搜集脸部的时候,会贴一撮仁丹胡或络腮胡,粘一个假痦子,甚至还出现了假的伤疤,美瞳和假睫毛更是从时尚品变成了刚需品。但是他们的努力都失败了。...
我最近半个月都在外面跑,去了广西北海、贵州的贵阳、安顺,四川的成都、绵阳、北川,还有绵阳周边盐亭、梓潼、江油等等地方。这一长串的行程,我觉得如果有一个线索能够把它们串起来,那就不单单是一趟“行之旅”,而且也是一趟“思之旅”。 而我为这趟行程找到的线索就是“地方”。 首先说说我在这一趟旅程当中看了两部电影,一部电影是因为要参加一个研讨会,所以去看了《金刚川》。 先不说这个电影本身怎么样...
大家好,我是杨早。 我们这个月的共读主题是“如何重建‘老北京’”。关于这个主题,我第一个反应就是“挺奇怪的”,为什么我们要重建老北京?这是一个需要掰扯的命题。 “重建老北京”有两个层面,一个层面是我们在地理的意义上,器物的意义上来重建,比如说改造前门,改造琉璃厂,或者上次我们去看的宣南,像浏阳会馆,湖南会馆这些地方,会改造成那种仿古的街区。还有一种重建,是在纸上或者是在心里重建,就是我们...